国氢科技 氢能劲旅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科技,氢能,发展
  • 发布时间:2022-07-15 15:13

  氢能被国际社会誉为21 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全球氢能发展正步入快速产业化阶段。随着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发布,氢能上升到国家能源战略地位。近年来,我国政府已出台近 200 个政策文件推动氢能在能源转型、科技创新、 “双碳”行动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尤其是燃料电池汽车的落地直接加速了氢能的产业化进程。

  新能源装机规模世界第一的国家电投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和技术发展,早在2016 年即超前布局氢能业务,并将氢能产业推进和发展纳入公司“2035 一流战略”。国家电投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国氢科技”) 作为落实国家电投氢能产业战略布局的排头兵,近年在氢能技术创新、产业孵化、项目落地、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公司贴合集团能源线、产品线双线氢能产业布局,以源端和应用端为侧重点,从技术研发、产品和示范项目着手,实现双线贯通,逐渐成长为氢能行业龙头企业。

  为此,《英才》记者专访了国氢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连荣。

  举足“氢”重| 迎接氢能时代

  100 多年来,石油的开采利用为世界能源科技进步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了“石油路径依赖”,伴随时代进步、经济发展需求、科技发展瓶颈、产能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寻找石油替代能源成为后能源时代的主题。

  氢能由于制取技术路线日臻成熟并且低碳环保,做为终极能源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识,但由于长期受制于成本端的劣势始终未得到大范围普及。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氢能发展明显提速,特别是地缘关系动荡导致世界原油经济体系扭曲和重构,能源安全的担忧迫使各国能源转型更加紧迫。氢能在制、储、运、用等全产业链上的技术障碍和政策壁垒有望被突破,氢能相关领域科技进步的时间窗口将提前,氢能的价格曲线也将快速向石油价格曲线靠拢,世界能源供应体系正加速迈入后能源时代——氢能时代。

  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 年全球氢能占能源比重约为18%,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5 万亿美元。2022 年3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对我国氢能的战略定位和产业发展等进行了前瞻性的“顶层设计”。此外,《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清晰描绘了我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路线图:到2030 年,氢能产业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产值将突破1 万亿元;加氢站数量达到1000 座,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到200 万辆,高压氢气长输管道建设里程达到3000 公里。目前国内已有三分之一的央企、众多的民企进入氢能产业这片蓝海,其中国氢科技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驾“氢”就熟| 核心技术自主化

  氢能可以划分成灰氢、蓝氢和绿氢,其中绿氢使用可再生能源制备,生产过程零碳排放,是利用氢能最理想的形态。氢燃料电池是赋予氢能源属性的主要形式,也是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燃料电池可以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固定电源、备用电源和小型便携式电源多个领域。尤其是燃料电池作为发动机应用于氢能交通,是目前技术基础最好、产业价值最高、最具备商业可行性的氢能利用方式。

  近年来,国内已突破多项燃料电池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基本实现氢能产业链核心技术自主化。国氢科技在核心材料部件、关键辅机、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产品方面全面布局,是目前国内实现燃料电池从材料到产品完全自主化的唯一企业。

  “我们投资和研发的重点是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纸、膜电极、双极板等关键材料和部件的核心技术,燃料电池电堆设计装配和系统设计集成等方面关键工艺技术,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地位,部分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谈到产能时李连荣补充道:“在北京、宁波、武汉、长春、济南、佛山等地布局了多个产业基地,目前已建成年产千套燃料电池电堆及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双极板等关键材料部件的自动化中试产线,开展万套级产线建设,基本实现燃料电池从关键材料、部件到电堆和系统的全产业链规模化生产。”

  “氢能产业链仍存在诸多瓶颈和需要进一步补强的薄弱环节。”李连荣坦承:“树脂、碳纸等关键材料尚未形成规模化产能;空压机、氢泵、增湿器等关键辅机在材料层面仍需突破;整个产业链的产能尚未全面展开,自主技术仍需充分验证,进口产品在关键材料等方面的市占率仍然较高,国产替代尚需逐步推进。”

  “氢”出于蓝| 不止于冬奥氢车

  北京冬奥会期间,国家电投提供150 辆搭载国氢科技“氢腾”品牌全自主燃料电池系统的氢能大巴,圆满完成了延庆、北京赛区的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的交通保障任务,全程零故障、零事故、零失误。此外,在博鳌论坛、宁波公交等示范项目上燃料电池也获得广泛应用,空冷型燃料电池已应用于中国商飞的灵雀-H 无人机。自主燃料电池产品在实践中展现了优异的性能,打破了国外企业在“红线区” 内的垄断格局,充分展现了自主品牌的强大实力。

  氢能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除了交通领域之外还可以在化工、钢铁等工业领域应用,在建筑、医疗等领域亦有大量使用。以钢铁行业为例,按照目前的粗钢产能10 亿吨/ 年计算,如果全部采用绿氢冶金,需要绿氢5800 万吨/ 年,可消纳16 亿千瓦新能源满发电力,山东日照钢铁年产50 万吨直接还原铁的氢冶金示范项目即将落地投产。

  目前,国氢科技已经具备规模化绿电制氢能力,构建起“绿电+ 绿氢”的现代能源体系,并通过“电- 氢- 电”“电- 氢- 氨”等项目将产业链不断向消费侧延伸,预计不久将完成供能端到消费端的全产业链覆盖,届时将全面赋能集团氢能战略,助推我国能源加速转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