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勇:我看重摄影与社会的关联

  • 来源:中国摄影
  • 关键字:摄影师,摄影,社会
  • 发布时间:2022-07-15 15:51

  从摄影师、影像收藏家到摄影画廊的经营者,再到2015年当选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罗勇在影像行业已经扎根30多年。虽然这些身份和工作有着不同的面向,但是在他这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社会价值。无论是通过摄影去记录大时代的变迁,还是对中国本土影像收藏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罗勇都主动承担起它们所肩负的责任。除此之外,他还热心公益事业,自 2012 年起,先后在河南省多个贫困县 40 多个乡村开展志愿服务。在贫困县,罗勇多次帮扶有困难的摄影师,以作品义卖的形式帮他们解决生活与创作中的困难。2020年2月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率领河南摄影小分队为援鄂医护人员拍摄肖像,35 天累计穿行 9000 公里,参与拍摄了2000余人的肖像照片。

  2022年3月,罗勇获得了“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称号,这给罗勇的生活与创作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在他眼中,摄影的社会责任感应该如何体现?针对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多年来,在摄影行业你既做创作也致力于摄影收藏、策展,还成立了画廊,请问你是如何在这些不同角色和工作中实现转换,同时保持平衡的?

  一开始我没有考虑太多平衡的问题,但是确实在不同角色之间转换还是有些难度的。我因为热爱才进入摄影行业,经营画廊是在2005年的时候,看到很多中国本土摄影师手中有很多好的作品,但是却缺少曝光的机会,于是就想打造一个机构能把更多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大家。但是这个中间还是要克服很多的困难,比如说要如何把握自己的创作和推广摄影师之间的关系。这对我来说确实是个考验,所以这十几年来尽管我一直在拍摄,但是很少会拿出自己的作品。

  我认为,影像不管是谁拍摄的,重要的是要对社会或者影像行业有价值、有贡献,以这个思路为轴心,之前所说的这些角色的转换就不是问题。

  这些年里你参加过不少摄影公益活动,还曾经在贫困县开展一些志愿服务工作,是什么原因让你热衷于投身公益事业?

  摄影师首先是要作为一个人而存在。作为 1960年代出生的人,我所受到的教育就是与人为善,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所以我们那一代人对于人与社会的认知都是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现在很多摄影师开始把自己关在门里创作,不再去关注社会话题,跟我们当年接受的价值观很不一样。所以我们画廊在寻找摄影师的时候,会首先考量他的作品与社会的关联度以及他对社会的认知。我不否认摄影师个人观点或者情绪的重要性,但是放在整个社会层面来考虑的时候,作品要产生价值还是需要跟社会有联系。

  在贫困县,我们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支援工作,包括对一些贫困摄影师的资助。我们首先要看资助对象的拍摄确实难以为继,其次他的作品从各个角度来讲都“立得住”,我们就会进行资助。我们也做过一些影像义卖活动,也是为了帮人渡过难关。

  你个人的摄影创作大多是以社会重大事件背景下的普通市民生活为主题,请谈谈你是如何构思并实施的呢?

  在我接触摄影的初期,那些影响我的老一辈摄影家们很多都是做纪实摄影出身的,他们大都专注于有关中国农村的影像记录。但是对我来说,这几十年里中国变化最大的其实是在城市,如何能记录城市的变化以及其中老百姓的状态一直是我所感兴趣的。但是我也清楚,在一个特定城市拍摄,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当地人的拍摄有优势,要如何能拍出我自己的特色呢?我就尝试在特殊时间节点下去寻找画面。这样以时间节点为线索也方便我能够快速地积累起一个完整的摄影专题。

  为何你一直选择宽画幅的形式来进行摄影创作呢?

  其实我2005年拍摄的作品在画幅上更加夸张,是360°环摄。我用神龙360转机拍摄了中国各个省会城市的火车站和步行街。因为这些地方是一个城市中最热闹的地方,人的状态也非常丰富。360°环摄可以把整个区域的环境完整记录下来。这款机器本来是很多人用来拍摄风光的,但是我却用它来拍摄城市人文。但是后来我也发现了问题,因为它是胶片相机而且旋转的过程很慢,很难凝固运动中的人。

  后来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就改用了朋友介绍的诺宝相机,它不仅能拍宽画幅还有移轴功能,可以在拍人文的时候将背景的建筑也拍得横平竖直。

  等到2020年2月去武汉参与抗疫小分队的拍摄时,已经不适合再用胶片相机来创作了,后来我就带了尼康的D810数码相机,然后通过后期裁剪的方式继续保持我作品中那种宽画幅的视觉语言。

  除去特殊的画幅之外,你作品中的视角一直是很平淡的,好像旁观者一样静静地注视着街头发生的故事,你为何会有这样的选择?

  我这样拍摄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想真实地记录日常之中人的状态;第二,我用的机器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调平,不能手持去拍摄。因为角度不对,画面中的直线条就会变形,整个画面看起来就很不舒服。所以我只能先选择场景,进入场景中的人是什么状态我只能靠预估。

  2020 年2 月,你参加了中国摄协组织的武汉抗疫小分队为医护人员拍摄肖像的工作,当时是如何做出这个决定的?

  当时中国摄协发出通知说需要人去武汉进行支援,我立刻就报名了,因为我感觉这是作为一名中国的摄影人应该肩负的责任。而且从摄影的角度来讲,在这样大事件的背景之下,一定可以拍出一些值得留存的作品。当然出发去武汉的风险我也是有考虑的,临出发之前,我还和家人特别庄重地拍了一张合影,因为当时武汉的状况还是很严重的,我们这一行也是前途未卜。

  当时我们省摄影家协会派出了3个人,河南日报社派出了3个人,河南电视台派出了4个人。抵达武汉以后我们在完成为医护人员拍摄肖像的工作之外,我也鼓励同去的每一位摄影师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尽可能多地利用时间去拍摄武汉当地的照片。

  获得“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称号会对你未来的工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吗?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荣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很大的压力。我之前不管是拍摄还是影像收藏都是比较随性的,但是获得这个称号以后,会感觉到这个荣誉不只是给我个人,从某些层面上讲也是给予摄影这个行业的。如何对得起这个行业,对得起组织上对我的信任,是我必须要考虑的。

  既然是“德艺双馨”,那我的“艺”除了对我作品拍摄水准提出更高要求之外,还包括了对中国本土摄影师和本土影像的发掘与推荐,包括对于中国影像收藏体系的完善与建立,以及对于中国博物馆、档案馆影像资料的补全与体系建立。

  作为摄影师、影像收藏家和画廊经营者,能否简短概括一下你所理解的“德”与“艺”?

  一个人首先有“德”才能谈得上“艺”,做人本身要有章法、有观点才能在“艺”的方面有所发展。很多时候这个“艺”与个人的世界观有关系,并不是说要刻意地去迎合什么,而是要发乎本心。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