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统计是数据分析的主要手段,通过对财务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能够有效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事业单位的高效运转奠定基础。然而就当前阶段的财务管理现状而言,大多数财务管理人员在重视程度和工作协调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本文主要以事业单位为例,对统计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路径进行探究。

  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的核心部门,主要是对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开展情况和事业单位的资产状况进行统一的管理,对事业单位的年度发展计划制定和预算控制具有关键的指导作用。为了实现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提升,管理人员应当立足于单位发展的客观情况,明确统计分析工作在管理中的作用,为新时期单位财务管理效率的提升提供新的管理思路。

  一、统计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深化对统计作用的认知、提高对统计工作的开展效率,能够让数据统计全面反映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让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问题都充分暴露出来,为后续的财务管理制度优化和单位发展计划制定提供数据支持。统计的价值就在于对单位财务的运转情况进行还原、对单位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以此为今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证。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加大对数据信息的统计、提高对数据统计信息的分析水平,能够将市场变化的情况和单位自身的发展进行对比,有利于帮助单位对自身的运营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为后续的财务预测提供信息支持。财务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能够为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规划提供指导,能够成为今后单位财务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管理人员要认识到统计在财务管理中的价值,通过系统化的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校对,细化财务预算,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

  二、统计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现状

  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已经认识到了统计工作对于管理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依然受到过往管理经验的局限,将统计工作的开展建立在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上,使得管理和统计两项工作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割裂性,不利于数据信息的共享和数据信息的统计,甚至导致部分重要的财务信息没有及时被统计,使得统计的结果不够精准。同时,财务管理人员和相关业务部门的联系不够紧密,也是导致数据统计工作开展面临巨大挑战的原因之一。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性的问题,使得数据统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全面性,严重影响了数据的应用的有效性,让财务管理工作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

  三、统计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方法

  (一)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是统计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分析方式,主要是借助相关比率、效率比率和构成比率,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1]。这种统计分析方式通过立足于事业单位的现实情况,以财务数据的指标为依据,对事业单位的运转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比率分析法重视对数据的分析和数据之间关联程度的分析,能够在分析对比的过程中,精准对应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二)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主要是对搜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横纵对比,对比与该事业单位类型相同的其他单位,在相同时间段以内的发展情况和相关数据,找出该事业单位与同类单位的发展差距和产生差距的原因。同时,这种分析方法还将事业单位当前的发展数据,和过往不同阶段,该事业单位的发展数据进行纵向对比,以判断该事业单位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成就。比较分析法通过横向行业对比和纵向内部对比,能够对事业单位当前阶段的发展优势和发展劣势进行总结,为单位发展计划的调整提供可参考信息。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对影响事业单位发展的各要素进行分析,以数据的形式对各要素的影响占比进行界定,并对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从而为事业单位的发展计划制定提供参考数据。因素分析法通过找出影响事业单位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并对各要素对事业单位发展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能够结合事业单位的类型和发展重点,针对性的优化战略目标和战略安排,同时还能对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进行预防和控制,尽量减少这些影响因素可能会对单位发展造成的影响和产生的损失。

  四、统计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分析基本运营情况

  首先,财务管理人员要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结合事业单位的工作任务和相应的预算,对单位年度发展计划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其次,管理人员要结合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要求,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进行修正,通过制定出符合单位发展的制度体系,来为事业单位运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防控。然后,管理人员需要立足于单位制度体系,合理开展统计分析工作。管理人员要结合事业单位的制度规定和发展要求,针对分析统计数据的合理性,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指导和参考。最后,财务管理人员还要从整体的角度对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动进行把控,针对单位开展的各项活动对财务数据进行把握和处理,将科学的统计方式运用到具体的数据分析中去,以最大化的发挥统计的价值。

  (二)探索日常运营规律

  事业单位的财务档案管理,都是对事业单位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经济业务进行真实的记录,不仅能够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还会对单位下一步的工作开展作出借鉴和引导[2]。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日常运用规律的探究,通过把握运营规律,来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首先,财务管理人员需要通过统计分析的方式,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运转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帮助单位管理者一同制定出更加适合事业单位发展的先进管理模式。其次,探索事业单位发展规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管理人员需要做好心理准备,不断总结并跟进事业单位的现实情况,针对性的进行数据分析,并立足于数据成果,将事业单位与其他相关单位的发展进行对比,找到发展的差距和不足,从而制定出长远的发展战略。最后,管理人员还要加强对数据的总结力度,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对事业单位进行横纵对比,以提高数据控制的质量目标。

  (三)强化财务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的各种业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往往都是同步开展的,资产管理部门需要采购的物资数量较多、范围较广。管理人员通过及时对单位资产进行统计,结合先进的统计方式对资产的消耗情况和补给情况进行归类和分析,能够动态化的掌握单位各类资产的详细情况,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同时,财务管理人员还可以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以满足事业单位的财务数据统计工作需求。通过制定并开展灵活的财务数据分析机制,能够及时结合市场的变化特点,构建起共享式的数据信息平台,加大对数据的预判能力,以此构建起智能化的预警机制,提高事业单位的支付控制能力,让事业单位能够在市场活动中保持主动性,以提高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水平。

  (四)强化预算考核工作

  预算考核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人员在开展预算考核工作的时候,需要确保工作的全面性,将预算任务落实到每个部门的每个人身上,以提高单位人员的经济责任意识。其次,对于预算编制不科学的人,管理人员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惩戒措施,通过制度的规范来加强全员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然后,管理人员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数据情况,对绩效考核的标准进行完善和优化,结合具体的业务工作来对预算和实际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为后续改进单位预算执行方法提供可参考信息。最后,管理人员还需要考虑到预算的差异效益,在优化管理方案的过程中,加强数据分析下的预算控制程度,完善预算考核的内容和程序。

  结语:统计作为一项重要的资产管理方式和财务分析手段,在新时期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被予以了新的价值。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客观分析当前财务管理的问题,认识到财务预算在单位发展中的重要性,明确统计分析的几种方式,让统计工作的开展和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相结合,从基础运营到预算控制,为事业单位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计划制定提供数据信息,让事业单位的发展能够在新时期变化中的市场活动中,保持活跃性和能动性。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浅谈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强化路径[J].商讯,2021(35):52-54.

  [2]高群珊.基于全面预算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12):38-39.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