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故乡”推进京港合作新篇章
- 来源:中国报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京港合作,“第二故乡”,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7-20 22:03
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邵信明与北京有着一份特殊的缘分,他的母亲是在北京出生长大的。邵信明年少时,母亲经常与邵信明讲述她儿时在北京的生活,所以从小邵信明就对祖国有着强烈的亲近感。
199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年,也是邵信明从航空业加入轨道交通行业的年份。像很多普通香港人一样,1997年7月1日,邵信明通过电视机,见证了香港回归的庄严时刻。当时他并没有想到,20年后他会回到母亲的出生地北京,担任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总经理,带领当时已经有着十年历史的京港地铁走进第二个十年,致力于为京港合作创造更大的价值。
“情投意合”的牵手
“京港地铁的发展,可谓京港两地携手合作与共同发展的一个缩影。”邵信明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回归以来,京港两地一直积极寻求以更为紧密和更有效的方式促进两地经贸合作。1997年香港回归,当年10月在北京就举办了首届京港洽谈会,以推进两地经贸合作。
20多年来,随着北京和香港这两座具有特殊地位和功能的大城市的发展,两地的合作从经贸领域延伸到人才交流、卫生合作、轨道交通等民生领域,在这期间经常往来于北京和香港之间的邵信明对此感受颇深。
在香港回归后的第一个10年,京港地铁诞生了。2006年1月16日,京港地铁由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和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共同组建而成,成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首个以PPP(公私合作制)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城市地铁线路的公司。同年,被重点推介多年的地铁4号线正式签署了项目特许协议。
从2009年9月28日4号线开通(运营里程28公里)至今,十余年间,京港地铁运营的线路已扩展至4号线、大兴线、14号线、16号线、17号线5条线路,线路总里程超过200公里,已开通运营里程148.5公里,车站91座,每天为约200万人次提供优质的出行服务。其中,地铁4号线是国内轨道交通领域首个PPP项目,开创了内地轨道交通领域公私合营的新模式,14号线、16号线也是京港地铁以PPP模式参与投资、建设并运营的北京轨道交通线路。
京港地铁是京港“情投意合”的产物。邵信明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后,北京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但当时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进程尚未开启,对包括地铁在内的基础设施投资和管理模式也相对单一。如果地铁建设继续沿用传统模式,在给政府财政带来较大压力的同时,也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服务需求。北京市希望探索建立新的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在投资、建设、运营环节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引入适度竞争提升行业水平。而港铁拥有丰富的轨道交通运营和管理经验,也希望能将其经验和人才推介到香港以外的地区。北京和香港两地轨道交通领域合作模式的创新和突破得到政府、行业和广大市民的认可,这个模式后续在行业中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京港基因完美融合
京港基因融合的独特气质体现在京港地铁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邵信明介绍说,京港地铁建立了一套源于港铁并符合北京实际情况的运营管理体系。同时,京港地铁通过自主研发、与港铁共同开发等多种模式,建立了多个运营管理系统,实现了运营数据信息化管理。
京港地铁因地制宜的安全细节有很多,例如2010年底,京港地铁4号线全线完成了防踏空胶条、防夹挡板以及LED灯柱的安装,是北京市轨道交通路网中首条安装上述3种设施的线路。目前防踏空胶条、防夹挡板已成为在北京地铁网络中多条线路广泛应用的乘客安全装置。
去年底开通的17号线南段各站设置有LED屏幕及电子标识,提供更及时、更醒目的出行引导。列车上,LCD动态电子地图让乘客在下车前就能了解下一站各出口、卫生间的分布等信息,为乘客提供更贴心的服务。京港地铁还充分考虑到行动不便乘客的行进路线,在站台离直梯最近的车门位置,增添了尺寸更大、颜色更鲜明的无障碍标识。17号线南段所有车站均设有母婴室,并专设独立的清洁工具,车站还对母婴室进行了精心装饰。所有这些细节都让乘客在便捷出行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贴心与舒适。
邵信明说,在香港,很多生活需求可以在地铁内及沿线完成,比如购物、餐饮、住宅、娱乐等,特别是在设计之初,香港就会将物业、生活与地铁本身进行整合考虑。这也是香港独特的“铁路+社区”模式的成功之处。港铁一直以来也在积极分享“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发展”(TOD)的经验以及“铁路+社区”综合发展模式,为内地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在北京,我们正在结合港铁TOD理念,积极参与北京的站城融合发展、轨道交通微中心建设等,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如何让地铁站点更为合理地融入周边商业、商务和公共服务功能中,提升轨道交通站点的通达性、便利性,更好地发挥城市轨道交通的联通作用。”邵信明说,京港地铁也正在与相关单位共同探讨DBFOT(设计—建设—融资—运营—移交)模式,以推动轨道交通长期可持续发展。
京港地铁近年来引入了自动售货机、鲜花售卖机、口罩机等多类便民设备,去年底还开设了地铁便利店。为提升乘客体验,京港地铁不断将新科技引入地铁服务,2019年,16号线北段成为全国首条5G信号全覆盖的地铁线路;2021年,在4号线和16号线国家图书馆站以及运营控制中心引入智能机器人,在4号线国家图书馆站设立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首个“5G+MR”体验展,在17号线打造国内首条站台轨旁全电子屏动态媒体地铁线路,为乘客打造更为优质、丰富的出行体验;同时,在维护维修领域,京港地铁也通过引入新技术提升设备可靠性,积极推进16号线信号系统智慧运维试点、试用变电所智能巡检机器人,进一步提升设备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独具特色的京港地铁文化,则让地铁变得更有色彩和味道,如推出了M地铁系列文化公益项目——M地铁·图书馆、M地铁·影廊、M地铁·广播等,让公众能够在日常出行中感受文化艺术的滋养。
京港地铁连续多年在北京全路网中取得了突出的运营服务成绩,自2019年以来,京港地铁所辖线路列车平均兑现率、正点率连续3年均达到99.99%的高水平,同时京港地铁也还在进一步提升运营服务表现,向99.999%努力。
京港地铁将自己与北京这座城市及其城市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邵信明说,港铁目前在全球4个国家、9个都会城市拥有轨道交通领域的成功实践,因此京港地铁有信心持续借鉴港铁经验并结合本地的地铁运营环境,为北京市民提供更加安全可靠、舒适便捷的生活服务。
“祖国永远是香港坚强的后盾”
邵信明在香港出生长大,在进入轨道交通领域之前,长期在航空领域工作。
“在回归前,每当到世界各地别人问我来自哪里时,我都会非常直接地说我是中国人。”邵信明表示,在香港回归之前,有过一波移民潮,但是自己对回归后的香港发展很有信心,坚决留在香港,并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之际离开了国外航空公司加入到本土的轨道交通行业中来,他说,那时候就是有种直觉,回归后,香港和内地间的轨道交通一定有大发展,到自己国家的公司工作比在外企会有更好的发展。
邵信明亲历了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后的稳定过渡,见证了香港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深刻体会到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的支持。特别是面对疫情的挑战,中央协调统筹香港所需,全力支援香港抗疫,为香港提供疫情期间的物资供应,让邵信明非常感动,“祖国永远是香港坚强的后盾”。
邵信明也亲眼见证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3年来的变迁。作为轨道交通的资深从业者,他特别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在这方面的变化,随着2018年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的通车,香港至广州仅需不到一小时,往来更加便利,促进了香港与内地的交流与融合。
一些香港的口语,像“埋单”,如今早已在内地流行开来,而内地的一些词汇也在香港普遍使用,比如“加大力度”等,这也是20多年来香港与内地不断加深融合的见证,邵信明告诉记者。
说起自己的“第二故乡”北京,邵信明更是打开了话匣子,回想起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只有1号线和2号线,“那时候我住在现在国贸附近的酒店,那时候的国贸也不是今天这样”。邵信明还到母亲提到过的地方王府井、天坛、地坛、故宫去看看她小时候到过的地方现在的变化。后来每次再来北京,他都会发现北京的发展变化特别快,特别是来北京工作的这几年间变化更大,尤其是地铁更是突飞猛进。
北京与香港都是国家具有特殊地位和功能的中心城市,香港回归以来两地的合作不断提升广度和深度,作为这段历史见证者的邵信明表示,过去20多年,京港两地在经济、社会、文化、人才等各方面都有着更为深入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北京与香港这两座城市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北京与香港未来可以在金融、科技、文化、教育、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更加紧密地合作,并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亚洲乃至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实现更高水平的共赢。邵信明对未来充满期待。
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许多重要的会议、赛事都在北京举办。作为保障城市交通运行的轨道交通运营企业,邵信明与他的同事们近年来有幸参与了北京诸多重要活动的保障任务,让邵信明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京港地铁全程参与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交通保障。京港地铁团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在冬奥运营保障期间,保障了所辖轨道交通线路高水平运营,同时还推出了多项便民服务举措,并结合冬奥赛事利用地铁的媒体资源展示冬奥的精彩瞬间,营造了热烈的氛围,出色地完成了相关保障工作。
近几年,作为港澳同胞代表,邵信明有幸参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观礼活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观礼活动,在现场感受到了祖国日益恢宏的发展态势,也在这一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作为祖国一分子的身份认同感与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