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区街头交往场所的空间品质营造设计分析
-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知识仓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街区,街头交往场所,空间品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8-22 09:32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街区建设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满足人们交往空间需求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外观欣赏性。基于此,为更好满足人们对小街区交往空间种类与私密性等方面的需求,本文对小街区街头交往场所空间特征进行探讨,以此为基础,从多个方面对该场所的空间品质营造设计路径进行分析,包括街角广场、口袋公园和街道品质空间,以供参考。
引言:小街区街头交往场所同时具备公共空间和交通空间属性,此类场所高品质设计的落实可以促进城市生活品质提升。新时期下,空间品质营造设计应以人为本,提升场所空间品质与利用率的同时,满足人们对街头交往场所的出行、审美、休闲社交等需求。
1.探讨小街区街头交往场所空间特征
1.1层次性特点
小街区交往场所种类、分布具有多样化特点,大多情况下被分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交往空间,这三种空间可具象为公共广场、半公共绿地和半私密下沉空间,以此满足小街区居民集体交往活动空间需求、小团体范围交往活动空间需求以及居民相对私密的洽谈空间需求。
1.2集散性特点
根据小街区街头交往场所的空间功能需求,为最大化利用空间结构,往往会对空间进行分散或集中规划,规划程度直接影响空间品质。由于当前城市建筑愈发密集,空间集中规划难度大,所以交往场所集散性更为常见,针对小街区居民活动,集中的交往场所规划主要是集中人群与活动,分散性则是依托于分散布置,便于人群展开交流。
1.3归属性特点
小街区具有鲜明市井生活气息,居民间更为熟悉,在固定活动空间形态下,居民间形成的社会关系会致使他们对活动场所产生特殊感情,即空间使用依赖性,这就是小街区街头交往场所的归属性特征。反过来说,当居民对空间具有较高的归属性时,能够加强他们与空间的交流[1]。
2.分析小街区街头交往场所的空间品质营造设计
2.1街角广场设计
由于小街区广场尺度相对较小,所以相较于功能性,其生活性属性更为鲜明,因此街角广场空间品质营造设计应聚焦于具有较高活力的空间氛围,因此首要设计内容就是丰富的色彩层次,然后选用较高舒适度的设施质地,以此实现良好的视觉、触感体验。除此之外,小街区街角广场承载着当地的市井生活,因此若是广场临道路界面,则要具有开放共享的属性,依托于良好的通达性满足居民空间快速到达、穿过等需求,进而使其获得居民的青睐。
2.2口袋公园设计
(1)结构布局设计
在实际设计中,应立足于场地功能、周围环境以及主要的职能作用,在小尺度的限制下有取舍的设计功能定位。当开展跨街区狭长形口袋公园设计时,由于其连接街道,为有效提高空间利用率,满足当地居民的休闲需求,应设置相对简单的慢行步道;若是口袋公园面积很小,且位于街区中部场地,设计内容应聚焦于简单的基础设施,满足居民短暂休憩需求即可;若是空间大小合适,且地块位置良好,则可增设健身休闲器材,为附近居民提供活动场地。
(2)空间功能细化设计
详细分析口袋公园所在位置、尺度大小、周围环境等要素,明确小街区居民对口袋公园的使用需求,将其转化为具体功能并合理取舍,从而打造出受附近居民青睐的高品质空间场所。具体而言,围绕步行环境下附近居民的“聚集”、“流动”行为特征,综合考虑照明、景观小品、植物绿化等方面,按照需求度对空间功能进行排序,增强口袋公园与附近居民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空间功能细化设计如下:
①道路。若是口袋公园为交通型,为增强其趣味性,可以设置多梯度或蜿蜒渠道路线,或是结合周围环境考虑无障碍设计;②照明。为确保该空间场所安全性,应提高晚间的利用率和安全系数,并结合景观小品设计照明灯光,满足居民审美需求;③景观小品。结合周围环境和当地特色设计文化长廊等交流空间以及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弘扬文化,增强审美;④植物绿化。种植无毒、无刺激性气味且具有观赏性的植物,做好科普标识牌设计,增强景观互动性;⑤铺装。为平衡城市生态系统,设计使用透水砖等透水铺装,注重颜色搭配,若是存在健身设施则要在其下方铺设保护性地面;⑥设施。合理布设垃圾桶、多功能桌椅等,比如棋盘桌等,结合绿植设计休闲设施,满足居民乘凉需求;⑦弹性空间。用于空间拓展与改建,适应居民新需求[2]。
2.3街道品质空间设计
街道空间品质体现在多个方面,因而在具体设计中,应把握以下要点,分别为:
(1)道旁绿化设计。作为常见绿化形式之一,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小街区道路环境灵活设计行道树绿化、人行道绿化、分隔带绿化等,或是互相搭配,设计层次化街道空间,同时注重与功能的协调性,围绕行人空间便捷、视觉开阔等原则进行设计,实现交往活动场所环境的有效营造。
(2)植入海绵街道。采用透水性材料对小街区街道地面进行铺装,若是街道空间相对较大,应根据当地气候落实雨洪管理设施设计,比如蓄水、生物滞留带等,从而为雨水循环提供支持,促进该场所空间生态品质的提升。
(3)家具设施品质营造设计。公共服务设施作为街道中相对独立的存在,在设计时要融入周围环境中,因此,可以基于地域特色开展设计,比如标识设施等,与人文特色、城市景观相协调,丰富街道空间功能。此外,利用多样化照明设施,提升街道家具设施创意性,提高空间识别度,以此提升空间艺术品质。
结论:综上所述,小街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其街头交往场所空间品质营造设计应以人为本,立足于周围居民对此类空间的使用需求,做好绿化、人文、景观设施、照明等设计,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性,以此提高空间品质,满足居民审美、实用性等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倪凡. 基于社区营造的历史街区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屯溪老街街区更新设计为例[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
[2] 谢天雨. 基于体验式消费的街区式商业综合体步行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济南宽厚里为例[D]. 山东:山东建筑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