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能否攀上“珠”峰
- 来源:中国品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耕,文明,农业文化遗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9-25 15:27
我国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积累了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6月,在中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在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五年之后,正式上线了向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宣传片,昭示着这一拥有八百年多年历史沉淀的区域农业品牌,争取世界性认可的努力与决心。
那么,德清珍珠距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桂冠,究竟有多远?
珍珠养殖溯源
中国关于珍珠的历史可追溯到大禹时代,《海史·后记》有大禹定珍珠大贝为贡品的记载;到了汉代,珍珠已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贸易品之一。
位于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的德清,河港纵横,漾荡密布,湿地面积占四成以上,自古就是水产养殖区。春秋时期,范蠡携西施泛舟五湖隐居于此,留下经营渔业的故事。
除了渔业养殖,清澈丰盈的河水也适合淡水蚌生长繁殖,是珍珠养殖的理想区域。
在这里,中国开始了有据可查的人工养殖珍珠历史。
十三世纪前后,南宋时期湖州府人士叶金扬开始在德清钟管、十字港、小山漾一带进行附壳珍珠养殖——他把骨质、木质浮雕放在褶纹冠蚌的贝壳和外套膜之间,经过3-5 年即可长成。由于浮雕多采用佛像,所以又称为佛像珍珠。后来,这种附壳养殖方法在当地得到大规模推广,高峰时期有5000多个家庭从事珍珠养殖。
由此,德清被认为是世界珍珠养殖技术的发源地,叶金扬的事迹广为人知却源于两个外国人。
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辟为“通商口岸”。英国人海格和美国人麦嘉湖从宁波来到德清,采取口述和实地取证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1853年,麦嘉湖在艺术协会杂志发表《中国的珍珠及珍珠制造》;1856年,海格在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皇家亚洲学会期刊发表《中国自然及人工珍珠生产》。这两篇论文,让德清珍珠养殖闻名于世。
为了纪念叶金扬,后人在小山漾建了一座小山寺,每年举行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清代。
技术突破与产业发展
1967年,德清雷甸养鱼场沈志荣团队在继承传统河蚌育珠生产技艺基础上,提出三角帆蚌是最适宜淡水珍珠养殖的母蚌,相继攻克“珍珠质量提高”、“三角帆蚌人工繁殖”、 “三角帆蚌病毒性蚌温病防治”三项核心技术,并实现量产。三年后,沈志荣所在的雷甸水产大队年均收入翻了几十倍。
1983年,德清雷甸镇在原农业部支持下成立了全国唯一一家珍珠综合性研究机构——德清珍珠研究所。由德清雷甸起步,我国开始大规模人工育珠养殖。
相关资料显示,德清1985年繁殖小河蚌873万只,插种26.42万只,产珍珠2862斤。一个县的育蚌数量超过了日本全年的培育数量,随着现代规模化人工育珠技术在全国推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珍珠生产国,一度达到全球总产量的九成。
科研支撑不仅优化了规模化养殖技术,也将优质珠比例从7.6%提高到 70%。
迈向世遗之路
如今,小山漾仍保存着传统珍珠养殖方式。小山寺虽焚毁于近代的战火之中,但叶金扬塑像仍被保留供奉。
随着人工育珠技术发展,德清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水域资源,通过改进淡水珍珠养殖模式、加工工艺和利用体系,形成了包括人工植珠技术、珍珠养殖管理技术、珍珠品质鉴定技术、深加工技术、鱼蚌混养技术、珍珠文化、地方民俗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2017年,德清珍珠系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农村部官网介绍,德清的地形地貌特征,水网分布,以及水域周边的森林环境、人居环境、陆地条件为育珠蚌提供了很好的生长环境。蚌与其他物种形成复杂的生态关系,使蚌与水质变化等均达到平衡,整个生态系统能量转换和物质交流相对稳定。
以附壳珍珠养殖技术为代表的生产技术,在宋朝时德清的钟管和十字港一带推广,不仅解决了人们的生计问题,降低了采珠危险性,而且促进了珍珠贸易及加工业的发展。
据了解,德清珍珠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德清东部的阜溪街道、洛舍镇、乾元镇、新市镇等八个镇街,占县域面积的一半以上。
两年后,德清珍珠系统正式入选第二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为做好保护传承,德清还成立了中国珍珠文化研究会,出台遗产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同时开展对核心区域及周边配套设施的保护,对珍珠文化、习俗、谚语、歌谣、诗词进行补漏性普查,整理出版各种科普书籍,并积极发展集珍珠养殖、文化体验、工业观光、美容养生、互动娱乐于一体的珍珠文化园。
路虽远 行则将至
德清附壳珍珠养殖技术,甚至影响到欧洲和日本。
1756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利用与佛像珍珠养殖技术相似的原理,在贝壳的外侧穿洞,将附在金属棒一端的石灰球插入贝壳,五年后收获了有柄珍珠;1893年,后来有“珍珠之王”之称的日本御木本,在叶金扬附壳珍珠养殖技术基础上培育出半圆形附壳珍珠。
直到20世纪初,见濑辰平、西川滕吉培育出正圆形游离有核珍珠,此后才有了日本珍珠产业在上世纪60 年代的迅猛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德清已有淡水珍珠养殖约 5000亩,珍珠深加工总量100吨,养殖与深加工年产值超过70亿元,是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深加工基地。
德清珍珠不但拥有从河蚌养殖到加工成品的完整产业链,并形成集养殖、加工、销售、科研、文旅于一体的产研、农旅融合发展态势。小山漾作为德清淡水贝类育种创新基地,与小山寺遗址、珍珠文创园、叶金扬纪念馆一起,构筑起一条珍珠产业休闲农旅观光带。
此外,自德清珍珠系统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来,珍珠博物院已接待国内和海外的百余个研学团队,成为珍珠产业研究与发展的交流平台;当地也通过组织旅游研学、夏令营等活动,让中小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开贝采珠等沉浸式体验,让农业文化遗产变得生动、鲜活。
“德清珍珠系统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申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是最终目的。希望通过申遗能够更为系统地对其进行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德清相关部门表示,申遗之路任虽重,道虽远,但富有社会使命和意义的事情,值得坚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