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屏南 万安廊桥有“遗梦”
- 来源:中国品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福建,文物,木拱廊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9-25 16:02
8月6日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屏南县万安桥突然失火,桥体几乎被全部焚毁。
万安桥横跨在中国传统村落与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棠口村、长桥村之间,当一位村民赶到桥边,火光已经照亮半边天,被火焰裹挟的万安桥在浓烟中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烧成半截的木头带着火星持续掉落水中。木桥燃烧了40多分钟,明火才被扑灭。
这座凝结着闽北人乡愁的木拱廊桥,永远地留在了那个夜晚。
命运多舛 曾历经多次损毁
被焚毁前,万安桥是中国最长的古代木拱廊桥。
在数千年木结构体系桥梁史上,闽浙地区木拱廊桥数量、质量均居于全国前列,这是一种“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廊桥一体”的古老桥梁形式,编木为之的拱架结构,代表了古代木构桥梁的最高科技水平。
作为中国木拱廊桥的典范之作,万安桥长9.2米、宽4.7米,桥下五墩六孔,桥上有桥屋38个开间,檐下有13幅楹联,廊下左右两排木凳(俗称美人靠)供游人歇息。整座桥用柱 156根,穿斗式梁架飞檐走梭,顶盖双披青瓦,古朴端庄,气势雄伟。
然而,这座桥自北宋建成以来,在九百多年历史长河中,曾历经多次损毁、重建。
明万历十六年,万安桥被人为拆毁,只剩下一块木板;清康熙四十七年遭到火焚,后于乾隆七年、道光二十五年两次复建;民国初年,万安桥被军阀烧毁,1932年由伸臂桥改为编木拱桥,相传正是在这次改建中,一名工匠从拱架跌落河中,幸而安然无恙,由此定名为“万安桥”。
1952年,万安桥西北端被大水冲毁,当地政府不得不再度修葺。
木结构桥梁建造术的活化石
在中国传统木架结构桥梁中,木拱廊桥技术含量最高。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一书中写道,木拱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惟有中国有之”。
廊桥的魅力,不仅在于中国独有,还在于不用一钉一铆,而是整体采用榫卯结构,在高山沟壑间建造起长虹卧波般的景致。2008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年后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营造这些桥梁的传统设计与实践,融合了木材的应用、传统建筑工具、技艺、核心编梁技术和榫卯接合,以及一个有经验的工匠对不同环境和必要结构力学的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说。
作为木拱廊桥的代表,万安桥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日常出行的便利,也是他们休闲娱乐、游览聚会的重要场所。2012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包括万安桥在内的闽浙两省22座木拱廊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据当地民俗专家陆则起介绍,木拱廊桥曾出现于北宋,是我国木结构桥梁的活化石,之后很长时间都没有这种桥梁的再建记录。
“《清明上河图》里有一座汴水虹桥,像彩虹一样。但近代桥梁考察一直没有发现这种桥梁样式,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茅以升团队做田野调查,才在闽东北和浙西南发现了木拱廊桥。”陆则起说。
原来,闽浙山区多峻岭沟壑,且雨量充沛,河流不宽,适于建造木拱廊桥。桥梁承受的压力由两岸岩石承担,保证了稳定性,造桥使用的杉木则可以就地取材。
桥畔镌刻的碑文,昭示着木拱廊桥对于山中村落的公共文化属性。
防火始终是木桥保护的考验
万安桥失火当晚,屏南副县长李章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参与到应急处置当中。他介绍,当地尚有一些优秀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廊桥的档案也保护得比较完整,在各方帮助下,不久将启动修复工作。
曾参与过万安桥修缮的福建工程学院教授姚洪峰也认为,修复万安桥并不是一件难事,过往的历史资料和相关图纸,足以支撑起相关工作。
但是在建筑历史学者、《编木拱桥:技术与社会史》作者刘妍看来,木拱廊被烧毁后,面临的不是修复,而是重建工作。过去的木制桥梁也是如此,如果遭受火灾,木构部分被烧毁但石基还在,就相当于在石基之上,重新建造起一座桥梁。
实际上,无论修复还是重建,都只能还原万安桥的外表,无法复原附着于旧桥之上的历史文化信息。
文化部、公安部在1984年印发的《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要求,凡古建筑的管理、使用单位,必须严格对一切火源、电源和各种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并要求古建筑保护区必须设有相当数量的消防用水。但万安桥救火视频显示,桥上没有布设消防水管,而且灭火器稀缺,仅靠民众用桶汲水,完全不能阻止熊熊大火。
“就像全部的干柴累在一起烧。”姚洪峰认为,对于万安桥这样一座接近村落的古桥,在多人散步乘凉的夏夜,依然无法迅速消灭火情, “说明防火问题始终是木桥保护的考验”。
留住乡愁 传承民俗与根脉
近十年来,受火灾、洪水、台风影响,木构古建文物被损毁的事件,多有发生。
2013年,有“亚洲第一廊桥”之称的重庆黔江濯水古镇风雨廊桥,被一场大火烧毁了桥面以上的木构部分;2015年,云南大理拱辰楼发生火灾,过火面积约300平方米,使六百多年文物古迹毁于一旦;2016年,浙江顺泰县有三座古廊桥,在台风中被损毁;2017年,有“亚洲第一高斗拱木塔”之称的四川绵竹灵官楼,毁于突发大火;2021年,中国最后一个原始村落——云南临沧翁丁老寨发生火灾,村寨几乎全部被烧毁。
一起大火、一场洪水、一次台风抹掉的,除了凝结在古建文物身上的人文历史,更有数十代当地居民、羁旅游客行色匆匆的斑驳记忆。
此番万安桥事故,不仅再次为文物保护敲响了警钟,也必将为古建文物修葺与重建提供经验。
建筑历史学者刘妍分析,在重建过程中,非遗传承人会照应老桥样式,但不可能百分之百复原老桥之前的模样。他们会按照自己的知识、技术经验建起新的桥梁。况且,由于编木拱桥自身的建造难度,历史上曾有过传承人造桥失败的记录,为了避免重建后桥身变形,匠人们会把桥身的坚固、稳定,作为建造廊桥的第一要义。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木拱廊桥已经不是现在的主流桥梁,越来越多的传统工匠开始放弃自己的本行。这也提醒人们,对木拱桥和其他榫卯建筑技术人员的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古建文物的保护同样重要。
此外,全国各地的廊桥,在廊屋普遍设有戏台、凳床、摊点,是居民饮茶、纳凉、看戏、集会、歇息、观赏、贸易的重要活动场所。以地方戏为主的戏曲表演,也需要借助廊桥这个空间和舞台,才能得以传承发展。如果没有了廊桥,就相当于失去了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载体,“廊桥戏”也会逐渐走向枯萎,甚至消亡。
因此,守护木拱廊桥,就是在守护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漂泊在外的游子们记得住乡音、留得住乡愁。从这种意义上说,对包括木拱廊桥在内的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也是在守护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精魂,守护民族精神里生生不息的根脉。
相信,万安廊桥还会回来,在某个光风霁月、雨过天晴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