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联通和电信营业厅300多名相关工作人员,利用为客户办理业务之便,悄悄收发手机验证码,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利用客户手机号码注册APP,牟取微薄的非法利益。
波及河南、山东、四川、福建等26省市的系列案件中,有的营业厅工作人员一口气发展了120多名其他营业厅工作人员作为“下线”,四川省移动雅安分公司总经理甚至带领员工集体贩卖顾客信息,形成窝案。
你有没有手机号码莫名被绑定了某个APP的情况?如果有或身边存在这种情况,这篇调查报道,可以解答你此前的疑惑。
三百多在职员工 擅用客户手机号注册APP
孙某是山东嘉祥县人,在河南项城的镇上开了一家手机营业厅,经过移动公司授权可以开展运营服务。
2019年,孙某经朋友介绍,进了“美团拉新”等微信群,成了被发展的下线。
有顾客来营业厅开新卡、充话费,但有时候顾客记不住手机号,孙某就会用顾客手机向客服打电话查询,趁这时候,孙某把手机号发微信群里,一会收到验证码也发到微信群里,让群里的“上线”去注册APP账户,再把发来的验证码短信删除,很短的时间内就卖了一笔信息,全程顾客都察觉不到。
2021年,孙某因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四万元。
这不是个案。个人信息被窃取后注册APP账户,近年来多发。
2017年至今,裁判文书网上有此类案件141件,其中 72件案件是营业厅的工作人员利用帮顾客开卡充话费之机进行的,占比超过一半。
72起案件,涉及营业厅工作人员高达303人,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的员工均涉案其中。其中移动公司相关人员214人,联通公司相关人员86人,电信公司相关人员3人。
很多营业厅员工是被同事拉下水的。如江西抚州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3名营业厅工作人员发展了120多名下线,这些下线都是其他营业厅的工作人员。
再如四川雅安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四川省移动雅安分公司总经理,带领员工集体贩卖顾客信息去注册APP,形成窝案。
犯罪波及23省市 专骗老年人和不警惕的年轻人
判决书显示,这些案件波及极广,全国共涉及23个省市,其中河南最多,有31件;山东、四川10件,福建9件,广西7件,安徽、江西、山西6件,其余省份在5件以下。
犯罪分子的作案方式多种多样。如前述的孙某,全程自己隐秘操作,顾客完全不知情。多数犯罪分子采取的都是这种做法,受害者大都是不懂手机的老年人和警惕心差的年轻人。
还有的一些情况,是营业厅的人谎称为了激活卡或者实名验证等,直接问顾客手上的手机收到的验证码是什么,很多人对营业厅人员有轻信,就告知了验证码,结果被莫名注册了APP。
此外,一些营业厅员工也会采取免费办流量、送油、送洗衣液等方式,获取客户个人信息;或谎称因某种需要,必须扫码,骗取客户信任。
甚至,一些营业厅工作人员会直接开空卡用来注册 APP。所以,这些手机卡卖出去的时候,客户会惊讶发现手机号居然一上来就绑定过各种APP。
至少有8件案件,犯罪分子利用“猫池”进行集中收发短信。“猫池”是专门用来插手机卡的机器,一台最多可以同时插128张手机卡,专门用来收取验证码等。
拉新成本低 每条5-10元
分析133件判决书内容可以得知,“上线”购买个人信息的目的,在于注册微信、美团、国美真快乐、苏宁、赞丽、春秋航空等APP。
上述行为,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出卖的信息有的按条计价,有的以成功注册APP的个数计价,一般每条 5至10元。
这些营业厅工作人员,其实并没挣到多少非法收入。从141件案件看,通过卖手机号验证码获得非法利益的,近200人获得在1万元以下,少的只有几百元。
公开资料显示,如今拉新的价格越来越高,如果通过广告营销手段拉新,拉新的平均话费在数百元每人,这与前述的每条5块10块的低廉成本,形成强烈的价格反差。
根据刑法第253条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营业厅的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取公民个人信息,非法出售提供给他人的,要从重处罚。
北京福和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楠认为,刑法的保护和惩治,是事后性的,他认为更多地要靠源头综合治理、规范企业行为的方式,来进行根治。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反诈中心联合互联网企业和电信企业推出了全国互联网账号便民查询服务,即“一证通查2.0”。
用户可以通过“工信微报”和“工信部反诈专班”、 “中国信通院”等微信公众号,以及支付宝“一证通查” 小程序,进入查询入口,填写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后六位和验证码后,即可一键查清自己名下手机号关联绑定了多少账号,是否被他人冒用注册等信息。
查询结果,将在48小时内通过10699000统一的短信端口进行回复,发现被关联或者冒用的,可以当即进行解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