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而降的外婆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外婆和奶奶,可是安迪没有,这让他很伤心。

  ———翻开《苹果树上的外婆》,书中第一句话就瞬间攫住了我的心。儿时那似曾相识的隐秘的刺痛与渴望再次袭上心头,让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到了阅读之中。

  这是一个温馨、有趣且不乏深意的故事。

  早在安迪出生之前,他的外婆和奶奶就已经去世了。因此,当听到朋友格哈德的外婆要带他去坐旋转木马,而罗伯特的奶奶从美国来、给他带了一箱子玩具时,安迪心中充满了羡慕与伤感。他爬上院子里的苹果树,陷入了沉思。忽然,外婆坐在了安迪的身边,仿佛从天而降。她的打扮是那么另类:头戴一顶羽饰帽子,白色卷发,挎着大绣花挎包,旧式长裙下露出镶着白色花边的裤子……

  外婆的举止更是另类:在公交车上,她竟然从挎包里掏出两个方向盘,和安迪玩开车的游戏;在游乐场,她带着安迪坐了三次旋转木马,在投球游戏中赢了一堆奖品,反复吃了好几轮爆汁香肠和棉花糖,疯狂地玩“船形秋千”……满足了安迪所有关于游乐场的愿望。几天后,她再一次出现在了苹果树上,这次她开着一辆神奇的小汽车,带安迪去大草原上套野马;还驾着帆船出海,与海盗展开激烈的战斗;她甚至还要去印度捉老虎……

  安迪和外婆的冒险突然被打断了,原来,隔壁新搬来一位老奶奶。安迪热心地跑上跑下,力所能及地帮她搬运家具、整理物品、跑腿购物,还为她做饭、种花……老奶奶很喜欢安迪,教他做储蓄袜子,还做了安迪最爱吃的李子蛋糕送到他家里,在妈妈面前极力夸赞他。安迪和老奶奶无话不谈,把关于外婆的一切都告诉了她。现在,他不光有了外婆,还有了奶奶。

  这本《苹果树上的外婆》([奥]米拉·洛贝著,[奥]祖西·魏格尔绘,张桂贞译,新蕾出版社,2011年)于1965年荣获奥地利国家儿童与青少年文学奖,已成为公认的德语儿童文学经典。情节简单,却质朴纯真,温馨动人,引人深思。

  书中大约有一半篇幅都在描述小男孩安迪对外婆的幻想。其实,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安迪是幸福的,但他同时也是孤独的。哥哥沉迷于海盗故事和冒险小说,时常在饭桌上取笑自己;姐姐一心想学骑马,宁愿到马厩里帮工来换取免费骑马的机会。他们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而且,他们都是大孩子了,既不是安迪合适的玩伴,也感受不到安迪内心的孤寂与伤痛,更体会不到他渴盼祖辈之爱的心情。父母就更别提了,整日为生活奔忙操劳,无法对他的心灵给予足够多的关注。懂事的安迪不想再为忙碌的母亲增加任何负担,所以,只好独自躲在苹果树上,通过幻想来抚慰自己。

  那个想象中的外婆是安迪内心愿望的投射和化身,她象征着安迪对平凡生活的超越、对奇幻经历的向往,也象征着独一无二、无条件的宽容和爱。所有在现实中想做却不被允许或没有条件去做的事情,外婆都带着他一一体验。那些耳提面命的规训和束缚,在外婆那里全都不复存在。更重要的是,外婆是属于他一个人的,那份充盈富足的爱为他一个人所独享。哥哥、姐姐、家务、工作和生活中的林林总总,共同瓜分了父母的精力、注意力和爱意。而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缺憾,幻想中的外婆都为他一一弥补。外婆是他孤独、平淡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既是孩童擅长的幻想游戏,也是安迪的自我疗愈……这份华丽的幻想支撑着他,纾解了他的渴求,让他变得平和、满足,从而能够面对真实生活中的不足,也让他从心底生发出一种力量,有能力去关心他人,去付出爱。也正因如此,他才赢得了隔壁老奶奶芬克太太的爱,拥有了一位现实中的“奶奶”。

  作者对人物的设定别具匠心,芬克太太仿佛是外婆在现实中的“镜像人物”:外婆身手利落,她却患有风湿,痛得弯不下腰;外婆洒脱另类,她却温和本分;外婆几乎应有尽有,她却十分贫穷,需要靠做缝纫活儿来养活自己,买不起预防风湿病发作的被子;外婆顺应和满足安迪的一切要求,无论是否合理,芬克太太却并非如此,偶尔还会教导他为人处世的技巧……芬克太太和外婆截然不同,完全不是安迪渴望的样子,安迪却一样亲近她、喜爱她,因为她发自内心地爱孩子,也懂安迪。

  无论电影、书籍还是现实中,老人和孩童的组合总是格外令人动容。然而,现代小家庭里,“隔辈亲”一词却总是让讲究科学育儿的父母们如临大敌,生怕孩子在祖辈的宠溺中变得顽劣不堪,无从管教。但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祖辈之爱的特殊价值。父母往往注重纠错、教导,力图宽严相济,有时难免忽略了孩子心灵中敏感而幽微的东西。而来自外婆和奶奶的宽容、认同、理解、信任、倾听……让安迪拥有了更加健康、坚韧的心灵,也让他学会如何去爱。这是一堂值得所有父母深思、学习的教育课。

  饱含同情的理解和接纳。当妈妈发现安迪在幻想外婆时,她并没有去深入了解安迪的心理需求,而只是严肃地叮嘱他:“你玩‘外婆’的游戏,没有人反对。只是你不应该忘记,这是一个想象出来的外婆。”哥哥还因此嘲笑他。然而,芬克太太却告诉安迪,她也曾想象自己和孙女们在一起;她还知道,想象中的外婆一定更有趣,一定很宠爱安迪,这种幻想好玩极了。从此,她成了安迪想要倾诉秘密的人,一些对任何人都不愿开口讲述的话,安迪都只讲给她一个人听。也许,只有当我们抛开冰冷的理性和居高临下的说教时,才能真正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

  被需要的感觉。父母总是习惯于扮演“照料者”的角色,往往不会在孩子面前展示脆弱的一面,因而,也很少给孩子被需要的感觉。原本安迪只是帮忙搬一些小物件,当他得知芬克太太患有风湿之后,是那么同情她,主动留下来帮她整理了抽屉柜、餐具柜和花盆。在家里,安迪是最小的那一个,父母怕吓到他,甚至不允许哥哥当他面讲述可怕的海盗故事;然而,在老奶奶面前,他却成为了能施展能力帮助他人的“强者”,这种力量感激励着安迪,让他竟然学会了为老奶奶煮饭,也体会到了责任感。就这样,安迪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更有同理心、更乐于助人的孩子。

  充满智慧的教导。邻居佐伊伯利希夫妇性情古怪、不近人情,经常在安迪父母面前大发牢骚,说安迪兄妹三人太吵闹、缺乏教养,父母则坚称自己的孩子并非如此……两家人的关系始终很僵硬。当安迪向老奶奶抱怨这对夫妇时,她并没有赞同,只是安慰了安迪。当他因为帮忙购物在楼梯上跑上跑下,又一次惹怒佐伊伯利希太太时,老奶奶建议安迪何不展示印第安人蹑手蹑脚走路的样子,鼓励他询问佐伊伯利希太太是否需要帮忙买什么东西。安迪头一次发现,原来那个可怕的邻居也会说谢谢,并非想象中那么不通情理……这份为人处世的圆融和宽和,何尝不是岁月的馈赠?

  当我读完全书后,不禁为安迪深感欣慰。当他跳下苹果树,走出幻想的原野时,多么幸运,还能遇到老奶奶,收获现实中的脉脉温情。这样的故事,不止孩子读了有共鸣,成人读后,也会从记忆中捕捉童年的吉光片羽,重温儿时与祖辈相处的时光吧……

  责任编辑李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