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项目管理进入新时代
- 来源:项目管理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项目,管理,新时代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0-03 16:28
现代项目管理起源于美国军工行业,是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学科。我国国防行业是推行项目管理较早的行业,有较好的基础。钱学森的系统论和在国防型号项目中率先推行的系统工程,与现代项目管理一脉相承。这些思想和方法论在具体项目上的集中体现,最具代表性的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导航卫星,以及预警飞机、军用运输飞机、第四代飞机、航空母舰、新型导弹等一批国防重点项目和重大专项。“十三五”期间,我国国防项目管理在新的体制和组织管理模式下得到了深度应用和快速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国防项目管理的特点
国防项目及其管理除具备一般项目和项目管理的一切属性外,还具有如下特点。
(1)高科技特性。国防项目大都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装备及系统,主要体现在:一是知识高度密集,如一架战斗机的零部件及技术参数高达107量级、发动机达105量级,而普通汽车仅为104量级;二是技术难度大、产品质量高,如大推重比的发动机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和高性能的综合航电系统等都是制约飞机发展的瓶颈,而这些技术研制难度大,对产品质量要求高。
(2)时效性。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表明,进入高科技时代的技术“半衰期”为10年。对于一项大型国防项目而言,其研制周期往往要10~20年,如果在研制过程中不对技术状态实行动态控制,不下大力抓好预先研究,不重视国防项目的时效性,那么就会出现装备还未交付,该产品性能就可能过时。尤其到了微电子技术时代,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半衰期”仅为3~5年,其工程技术老化更快,一些电子、信息技术密集型国防项目的时效性更强。
(3)跨学科的综合性。国防项目涉及多个学科及知识领域,显示出项目的跨学科特性,并且各个学科之间高度融合。
(4)低设计费用性。国防项目往往需要巨额投资,风险较大,有时费用就成为决定项目是否启动和成功的关键因素,国防项目按费用设计逐渐被很多国家国防采办所采用。统计表明,国防项目的费用由研制、购置和维修保障费组成,三大费用比例大致为1︰3︰6,项目研制早期阶段的决策方案将决定项目全寿命期费用的分配基线,但是该阶段所用经费仅占全寿命期费用的10%左右。因此,国防项目在前期就应尽早开展有效、精细的规划和设计,以节省国防项目全寿命期费用,使有限的国防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5)高层次性。国防项目在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战略性促进作用,这一切使国防项目的决策和发展常常会涉及国家的最高决策层,需要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制定战略规划并组织实施。
(6)复杂艰巨性。很多国防项目系统巨大且复杂,需要巨额资金,历时长,参研单位广,人员投入多,各种制约因素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我国国防项目管理的发展
我国国防项目管理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1949—1978年)。我国项目管理的应用最初是由华罗庚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开始的,随后,钱学森提出要用复杂巨系统的思想来考察国家和国防经济建设的问题,推广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重视重大科技工程的项目管理。
在20世纪60年代的导弹研制项目中,我国引进了国外的网络计划评审技术、规划计划预算系统、工作分解结构等项目管理方法,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项目组织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国防领域陆续引入了全寿命期管理、一体化后勤管理等方法,并在一些大型工程项目中推行系统工程管理。
但是,这个阶段所有的国防项目都是计划性任务,主要由工业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全面管理,这种高度的计划性在保证对项目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的同时,整个项目管理主要是围绕项目生产过程的技术管理进行,由于经验不足,没有对整个项目的过程进行全面质量和风险控制,对项目成本、进度的管理也缺乏系统性、全面性。
(2)形成阶段(1978—1998年)。这个时期,国防项目普遍实行指令性计划下的合同制,对进度、成本和质量的要求促使国防项目管理进入了多维管理的阶段。为了在进度、资金运筹、保障条件等方面进行及时、有效的协调平衡,国防项目研制全面引入了项目管理方法。一些国防项目推行系统工程,实行矩阵式管理,并通过引进翻译《武器装备研制管理译丛》等书,引入国防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结合我国国防项目全过程的特点,制定了项目的研制程序,将整个研制项目过程分为若干阶段,实施阶段性管理,大大促进了项目的高效运行,从而也使项目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在我国国防高科技型号管理中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3)快速发展阶段(1998—2015年)。随着装备建设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越来越多的科学管理方式被引入国防项目,其中项目管理对具有投入大、难度高、周期长等特点的装备采办项目非常适用。1998年,原总装备部和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成立;1999年,十大军工集团组建。这之后,我国的国防项目全面采用了国外的先进管理思想,实行全系统、全寿命期管理,装备管理部门对一些重大项目设立型号办公室,加强对装备研制和生产的全寿命期管理。各有关部门开始对国防项目管理理论及应用进行全面的研究,并在实践中推广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工具。特别是进入21世纪,国防高新工程建设推进了国防项目管理的快速发展,通过对国外成功的国防项目管理模式的借鉴,项目管理的理念已成为管理层的共识,国防高科技项目管理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4)转型阶段(2015年至今)。2015年,我国国防采办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军队系统进行了体制编制重大调整。“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职能划分,要求在国防采办领域必须强化推行项目管理制度,国防项目管理开始进入一个新的转型发展阶段。
“十三五”期间国防项目管理情况
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如前所述,2015年11月,军队领导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以原总装备部为基础,调整组建了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和科学技术委员会。装备采办系统梳理构建了计划制订、合同订立履行、合同监督管理和试验鉴定体系。在合同订立履行体系内,通过调整设置必要的项目管理办公室,作为装备全寿命期管理的主体责任单位,成为装备采购工作的具体执行机构,项目管理制度得到更加广泛的推行,并推进装备采购工作向项目化、精细化管理方式转变。
《中央军委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组织领导,要求从职能定位入手,按照突出核心职能、整合相近职能、加强监督职能、充实协调职能的思路,调整改革军委机关设置,由总部制调整为多部门制。军委机关下放代行的军种建设职能,剥离具体管理职能,调整归并同类相近职能,减少领导层级,精简编制员额和直属单位。
改革中的中国国防,重塑了领导指挥体制。领导指挥体制改革是适应现代军队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时代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提高军队作战效能和建设效益的重大举措。按照“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原则,强化军委集中统一领导和战略指挥、战略管理功能,打破长期实行的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大陆军体制,构建新的军队领导管理和作战指挥体制。
在装备发展上,要求健全军种领导管理体制,优化军种机关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发挥军种在建设管理和保障中的重要作用。改革装备发展领导管理体制,构建由军委装备部门集中统管、军种具体建管、战区联合运用的体制架构,装备发展建设实行军委装备部门—军种装备部门体制,装备管理保障实行军委装备部门—军种装备部门—部队保障部门体制。
调整组建新的军委机关部门。优化军委机关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由过去的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四总部调整为军委机关15个职能部门,作为军委集中领导的参谋机关、执行机关、服务机关。指挥、建设、管理、监督等路径更加清晰,决策、规划、执行、评估等职能配置更加合理。
完善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整合原四总部的陆军建设职能,成立陆军领导机构;整合各军种和军委机关的战略支援力量,成立战略支援部队;第二炮兵更名为火箭军;整合主要承担通用保障任务的战略战役力量,成立联勤保障部队,构建起“中央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形成平战一体、常态运行、专司主营、精干高效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撤销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广州、成都7大军区,成立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5大战区。通过改革,构建起“中央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
国防项目开支合理适度
据2019年7月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介绍,总体上看,中国国防费是公开透明的,开支水平是合理适度的,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的比重、人均国防费是偏低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实现完全统一的大国,是世界上周边安全形势最复杂的国家之一,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海洋权益等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对中国军队提供国际公共安全产品的期待不断增大。中国军队处于向信息化转型阶段,顺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任务艰巨繁重。中国国防开支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保障需求相比,与履行大国国际责任义务的保障需求相比,与自身建设发展的保障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中国国防开支将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继续保持适度稳定增长。
军地协同发展取得新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军地协同发展确立为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决策,形成了关于军地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思想。党中央把军地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进行总体设计,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战略规划引领不断强化,重点改革扎实推进,法治建设步伐加快,军地协同发展呈现整体推进、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军地相关部门加强资源统合、力量整合、政策集成,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各方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全国上下按照“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实效”的工作要求,推进军地协同深度发展。
当前,由于国际形势出现百年未遇的大变局,我国军地协同发展也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管理体制、机制、方法、步骤正在以新的方式展现和完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地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地协同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
国防项目管理学术研究取得新突破
修订了《中国国防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第三版)
2006年,《中国国防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第一版)出版,2010年修订了第二版, 2017年修订了第三版。
《中国国防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第三版)在第一、二版的基础上纳入近十年项目管理的最新变化,共分为5篇。
第一篇,基础篇,主要介绍了国防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演进和发展、地位和作用、范畴和分类、组织和结构,以及核心思想体系等基本知识。
第二篇,流程篇,主要介绍了国防项目全寿命期过程,包括预研和演示、论证和方案、研制和定型、生产和部署、使用和保障、退役和报废6个阶段,阐述了国防项目管理的概念内涵、工作内容、管理过程及方法工具。
第三篇,要素篇,主要介绍了国防项目管理的知识领域,包括国防项目的范围管理、进度管理、费用管理、质量和可靠性管理、技术与工艺管理、资源管理、采购与合同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相关方管理、保障管理、集成管理12个知识领域,阐述了概念内涵、工作内容、适用的方法和工具。
第四篇,国防多项目管理篇,重点内容为组织级项目管理,主要介绍了国防项目集、项目组合管理的概念内涵、管理过程及内容、管理重点、适用技术与方法工具等。
第五篇,技术、方法与工具篇,主要介绍了国防项目管理的方法与工具,从系统方法、系统技术、常用方法和工具等方面阐述了国防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
开展智能时代的国防项目管理研究有突破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在不同场景中的创新应用,让管理者看到了业务创新与技术融合的巨大能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对项目管理来说,也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新技术使得项目形态不断变化,项目新技术含量日益增加,项目管理的环境和目标对象越来越复杂,管理出现多处痛点。另一方面,新技术又创造更多可能,为管理者提供了丰富和灵活的支持,甚至推动管理思想、管理逻辑、管理模式发生重大变革。时刻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性,深度思考、拥抱创新,将成为项目管理发展的时代主题。智能时代项目管理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智能化的项目管理空间。2019年10月,全球知名信息技术研究和顾问公司高德纳(Gartner)公布了企业需要关注的重要战略科技发展趋势,即超自动化(Hyperautomation)、多重体验(Multiexperience)、专业知识的民主化(Democratization of Expertise)、人体机能增强(Human Augmentation)、透明度与可追溯性(Transparency and Traceability)、边缘赋能(The Empowered Edge)、分布式云(Distributed Cloud)、自动化物件(Autonomous Things)、实用型区块链(Practical Blockchain)、人工智能安全(AI Security)。
战略科技发展趋势并非孤立存在,我们通过对其进行规划,找到合适的联结组合方式,可以更高效地驱动创新。高德纳副总裁大卫·卡利(David Cearley)表示:“以人为中心的智能空间是用来组织战略科技发展趋势并评估其带来的主要影响的核心结构。”“智能空间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上,是一个人与科技系统能够在日益开放、互联、协调且智能的生态中进行交互的物理空间。人、流程、服务及物等多项元素在智能空间汇聚,创造出沉浸度、交互性和自动化程度更高的体验。”
“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始终是项目管理的目标,“在用来实现具体目标和指标的规定时间内,对组织资源进行计划、指导和控制”一直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在智能时代,项目管理工作是在智能空间中进行,在不确定的开放环境下开展,同时要面对复杂的及不断快速涌现的新变化和新科技,不仅要处理现实的人—人关系,还要解决虚拟的人—机关系。此外,由于项目是生产力的集中反映,其发展道路必然和科技发展相适应,新的科技发展趋势会催生新的项目形态,项目开发也会有新的方式,这些都给项目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智能化的项目管理利器。凡利器,皆用于关键之处。项目管理的关键之处和痛点问题很多,包括需求不断变更、原始劳动力(缺乏)、资源分配不合理、管理信息滞后、管理偏离战略(商业)目标、风险管理不足、人员沟通不畅、全寿命期管理不衔接、估算不准确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项目的延期和失败。
在信息时代,项目管理一直非常关注信息化建设,通过构建软硬件平台来优化执行效率和沟通效率。1985年,美国国防部就提出了计算机辅助后勤保障(Computer-Aided Logistic Support,CALS)概念,利用信息技术将装备研制生产过程中的大量纸质数据资料进行电子化、数字化改造,缩短采办周期,降低费用;1994年,CALS技术从军事后勤领域延伸至民用制造领域,与电子商务迅速结合,在商业、制造业经营管理中广泛运用,演变为“光速商务”。
从CALS的发展过程来看,它从单一的数据管理到采用多种信息技术进行综合管理,实践了基于产品全寿命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的战略思想,以及现代化生产组织模式的持续改进的理念和方法。CALS以多种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按照统一数据格式与标准,将供应链上下游不同供需企业的信息通过一定的密级及层级进行存储、集成与共享,从客户需求出发,寻求快速获取产品解决方案的一系列现代化制造持续改进的生产模式,进而使企业内部和企业间形成有机整体,让更多企业参与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维护维修中,达到快捷、高效、低成本获取产品的目的及对产品全寿命期的保障支持。
进入智能时代,人们面对的是一个VUCA世界,VUCA即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这四个特征描绘出企业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场景,项目管理的本质就是要在这种易变、不确定、复杂和模糊的场景下进行一系列决策。虽然决策向来是人类独有的智慧,但随着创新科技的不断涌现和快速发展,VUCA世界里的很多项目管理难题,都可以找到以技术替代人类的解决方案。比如,人工智能技术既能模拟人类管理智慧进行管理,也能替代人类执行案例分析、决策,减少项目规划和过程管理中的不确定性,提升预测的准确性,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塑造预见力和洞察力,使项目管理工作更加愉快、更有价值。
(3)军地协同、云端聚合的管理模式。在这一轮科技革命中,新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正逐步转向民用领域,民用部门逐步取代军事部门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开路先锋,民用领域许多新技术取得突破,并呈现星火燎原之势,展现出巨大的军事应用前景。从人机围棋大战、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到虚拟现实技术,无不展现出新技术运用于军事领域的无限空间。有智库预测,到2030年,更多先进的军事技术将来自民用领域而非军工行业,越来越多可能推动军队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将来自民营企业,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地一体协同发展模式,成为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军地协同发展是一种涉及多元化主体的发展模式,主要参与实体包括军事机构、军队、政府部门、军工企业、民营企业等,这些主体在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种发展模式下的项目管理将是一种复杂异构环境下的分布式协同、共享推进的管控模式。云计算服务正是这种分布式协同管理的最佳载体,是实现无缝集成、编排和协作的最佳选择。随着所有对象(应用程序、平台和基础设施)都被定义为可公开发布、可网络访问和可自我描述的自发多租户服务,云平台成为了高效能的协作中心,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不同属性的组织或个人集合/聚合起来,共享信息,一起完成项目需求、设计、开发、测试、部署、运营及终止的全寿命期管理,实现项目管理、业务过程管理和业务数据管理三个层面的协同。
云联万维、云联万物的概念对项目管理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考虑到军地协同项目管理在保密和安全方面的要求,可采用混合云的模式,将本地私有云和公有云服务相结合,为项目管理部门带来更高的价值。例如,机密资料和数据可保存在高度安全的传统IT环境和私有云中,非关键性的工作负载发送到公有云,以增加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这样,位于云端的每个相关方都能根据自己所拥有的管理访问权限,实时和透明地掌握项目计划、项目责任、执行进度、当前结果、沟通需求、资源分配情况等各类项目信息并进行相关过程管理。
(4)敏捷迭代、精益创新的管理方法。现代项目管理诞生于工业时代,作为工业时代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体系,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即追求“三化”(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以“三化”来确保通用性和专业性,确保管理的理论方法能够应用多个领域和组织,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虽然由于社会与技术变革的挑战,项目管理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适应性改变,发展成一套成熟的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但其所遵循的管理范式仍然是理性范式,标准、流程、规范及从计划、评估到反馈是项目管理的基本架构。
工业时代看重的质量、成本和效率等组织能力,在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已经被用户导向、创新和敏捷所取代,管理团队需要不断关注用户需求和痛点问题,通过敏捷迭代和精益创新创造价值,提升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敏捷迭代、精益创新的项目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积极拥抱变化的成功模式,被广泛用来处理高风险、不确定的产品开发项目,显著提高了项目的效率、适应性和成功率。军地一体项目往往需求源于军,创新想法和先进技术来自民,多是极具前景、价值巨大的创新型项目。这类项目在概念研发和生产之间横亘着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风险难以判断,需要以创变时代的管理范式去管理,当前最为适用的模式仍是敏捷迭代和精益创新的模式。
(5)新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是项目管理跨越式发展的原动力,不仅在智能时代如此,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也是如此,从信息战略—云战略—大数据战略—人工智能战略,科技转型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新技术不断涌现。在项目管理领域,这些新技术并不孤立,而是深度融合,甚至相互依存。比如,企业为了实现资源集约和统筹管理而部署了云计算,通过云将内外资源集中、整合,实现了数据的大连接,生成了服务于项目管理的大数据,为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区块链等技术提供了生产资料。借助这些技术的创新应用,项目管理更加透明、便捷、智能、高效,从而真正验证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大数据技术应用涵盖了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各个环节,可为项目进度的精准计划、科学调整、自动监控提供数据支撑;挖掘出项目关键成本管控指标,实现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管控和风险预警;为质量策划、控制、改进和保证提供全过程决策依据。
云计算技术改变了项目管理全生态的服务模式,涵盖项目管理培训、咨询、技术平台服务等多个方面。云模式的项目管理软件是企业持续提升项目管理能力、优化项目管理过程的重要支撑工具,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实现分布式管控。
人工智能技术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作为数据分析和优化决策的工具,自动完成各种约束条件下决策分析,如关键路径分析、计划评审、挣值分析、风险评估等,提高项目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从而推动项目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
区块链技术在项目成本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合同管理、项目协同管理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它能确保这些管理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安全可信。
开展学术交流
“十三五”期间,国防领域项目管理的学术交流活动频繁,军队和国防工业机关组织开展了大量的项目管理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军队和国防院校加大对项目管理专业的投入和研究,出现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国防项目管理学术成果。各军工集团针对各自特点,开展企业管理创新和型号项目化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批成果。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报告有:《我军武器装备项目管理体制机制研究》《重大武器装备项目科研及订货过程控制与管理》《关于甲方项目管理的思考》《重大项目过程控制和管理理论研究》《重大装备项目过程控制程序设置的现状调研及基本规律研究》《我军武器装备全生命各阶段项目办主要工作》《关于军地协同项目管理的思考》《关于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的思考》等。
2019年5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培训中心承办的“装备采购管理人员核心能力发展高级研修班”在北京举行,来自各军方、中科院、工业部门的百余位中高层项目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钱福培所作“国际项目管理在中国发展历程”、李家春所作“从应用力学到工程科学”、檀润华所作“技术创新过程与方法”、沈建明所作“装备采购项目管理概论”、郭宝柱所作“项目管理系统思维和系统工程方法”、王林峰所作“美国国防部项目管理的分析与思考”、贾玉树所作“装备哲学的探索与思考”、太萍所作“装备项目风险管理”、詹伟所作“PMO方法实践与项目经理职业发展规划”的报告和交流,内容精彩,获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未来展望
展望国防项目管理的未来,在产业和技术发展的路径和方向上将会更加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②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③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④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⑤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实施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