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非遗开新花

  各种非遗技艺争奇斗艳,传承有序,为门头沟区的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活水。

  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北京门头沟将精美的非遗产品带进金色“山峰”造型的展区现场,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在204平方米的展区内,参观者仿佛置身京西群山中,欣赏门头沟的绿水青山;看一段京西太平鼓,体味门头沟文化的独特魅力;“回到”明清时期烧造琉璃瓦的琉璃渠窑口,和传世几百年的非遗技艺对话。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西郊,由于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历史上形成了多民族融合和独具魅力的古村落文化,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此积淀。各种非遗技艺争奇斗艳,传承有序,为门头沟区的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活水。

  田间地头走出京西太平鼓

  清脆的声响、有力的节奏,服贸会门头沟区展位前,表演太平鼓的高洪伟吸引了众多目光。随着他的击打,相机快门频闪,有的参观者甚至不自觉地跟着“舞”了起来。

  太平鼓起源于唐代,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极为盛行。京西太平鼓在门头沟大地上已经流传了200多年,至今,仍有许多村庄家家户户都会打太平鼓,而且是男女老少齐上阵。2006年,京西太平鼓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高洪伟是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他的功底来自于高家三代,是名副其实的门里出身。幼时的高洪伟就像个“小尾巴”一样,跟着村里的打鼓队满大街跑,他的奶奶和父亲都是太平鼓的高手。

  成年后,他从父辈那里汲取了创作思路,拓宽了表演程式。对舞蹈进行改革时,高洪伟把京剧的唱念做打融入其中,使得表演更有活力,更加大气。京西太平鼓在表演时成双成对,一边击鼓、一边抖环、一边闪展腾挪,很有京剧武生的风范,可谓“人舞鼓、鼓缠人”。

  太平鼓的美让高洪伟欲罢不能,而这项技艺在门头沟区深厚的群众基础,也成了高洪伟坚持的动力之一。

  “太平鼓是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发展的一种传统舞蹈,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高洪伟说。

  在京西,太平鼓又叫迎年鼓,每年腊月,人们敲起太平鼓庆祝丰收,迎接新年的到来。在清初的田间地头,人们农闲时从树上撅根棍当鼓鞭,敲芭蕉扇玩。远看起来,芭蕉扇外形有点像太平鼓。

  其实,扇子只是替代品,正式表演还得用鼓。太平鼓有鼓圈、鼓柄,底下有鼓环、木槌。作为一种以鼓为道具的舞蹈,耍鼓时,需左手持鼓,右手持槌,边打边舞,有多种套路和打法。

  高洪伟说:“我跟父亲学的时候有13个套路,包括大扇鼓、圆鼓、追鼓、跳大扇、四方斗、摇头跪等;鼓点有7种,一个鼓点可以跳很多种舞步。”

  太平鼓不仅在演奏上有讲究,在鼓的保存以及演出环境上都有严格要求,一招不慎,就会造成整个鼓报废。所以,高洪伟在演奏上有绝招:鼓绷得越紧打得越响,赶上阴天,羊皮鼓受潮没有声音,上场表演前要用舞台灯烤3分钟。晴天时,因为干燥,鼓面有被敲破的可能,所以上场前要喷水。

  这些经验来源于多年的实践。1985年春节,父亲高殿臣带大家参加龙潭花会大赛,一炮走红,获得特等奖。从那时起,春节期间,鼓队基本就在外演出了,高洪伟走上了专业道路。后来,在父亲卧病在床的情况下,高洪伟毅然肩负起技艺传承整理的重任,并于2006申报国家级非遗成功。

  为老非遗找到新路径

  如果说京西太平鼓代表着门头沟区非遗的动态美,那么琉璃烧制技艺就是静态之美了。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长安来说,多半辈子的心血,都倾注在了琉璃烧造上。

  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以琉璃为名,因琉璃而兴,被誉为“中国皇家琉璃之乡”,村中的皇家琉璃窑厂有着近700年的历史,从元代起为皇家烧造琉璃,也一直为故宫、天坛等古建筑烧制琉璃制品。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国美术馆等当代建筑的琉璃瓦,也主要产自此窑。

  村里“北京市琉璃制品厂”八个黑色大字,勾起赵长安的回忆。从1993年入厂当学徒到2013年厂子关闭,这个厂名陪了他20年。厂子关闭的时候,看着熄灭的窑火,赵长安红了眼圈。

  “技艺学到了,我不能看着它传不下去。”赵长安说。

  像高洪伟和赵长安这样的传承人在门头沟区还有不少,他们传承着技艺,也肩负起为老非遗寻找新路径的责任。

  几百年来,京西太平鼓一直延用白色的鼓、过于清素。为了增加视觉效果,高洪伟动了改造的心。2005年,他们在鼓面绘上了大红牡丹花和火炬,还改革了鼓的尺寸,使男子持的大鼓重量达五六斤,打起来雄风飙起、分外阳刚。

  见识广了,知名度也有了,京西太平鼓终于走出国门。2006年,高洪伟率队参加了悉尼的巡街表演,当地人非常喜欢,许多人伸出了大拇指。

  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后,高洪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工作,一心一意做太平鼓的传承工作。“现在,我每周在西城教小学生,隔周在平谷的学校,还有社区……我不愁后继无人。”

  京西太平鼓从最初的田间街巷逐步登上了艺术大舞台,从群体性自娱自乐成为节日庆典艺术。高洪伟没有满足于现状,依然踏踏实实地在传承道路上前行着。

  “京西太平鼓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现在每年我们都会到国内外巡演,知名度越来越高。每年,门头沟区都会在非遗日举办太平鼓展演,会把丰台、海淀、石景山的表演队伍请来,大家一起切磋,对我们的传承起到了极大的帮助。”高洪伟说。

  比起高洪伟,赵长安的传承之路曲折得多。窑厂关闭后,他尝试着进社区、进学校,把学到的琉璃烧制手艺应用到小挂件、小饰品上。虽然一定程度上保存了“火种”,可持续却很难。赵长安知道,想要传下这门老手艺,窑火需再燃,琉璃不能离开琉璃渠。

  转机总在不经意间到来。2019年起,门头沟区和金隅集团合作,在琉璃制品厂原址打造琉璃文创园,请回赵长安等6位掌握烧窑技术的师傅,重建坯窑(烧坯)和色窑(烧釉)。目前,两窑基本完工,窑火重燃有望。

  从去年4月回厂上班起,赵长安就很少脱下工服。在古窑改造现场,赵长安和十几名工人正在验收坯窑改造。走进古窑,圆拱形的窑墙微微泛着亮光,这是近700年烧制留下的印记。

  园区一天一个模样,赵长安的干劲也更足了。看着旧厂房改建成了能够用天然气燃料烧制琉璃构件的新厂房,作为北京市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他特别高兴。“到时候,既能让大家看看古法烧制过程,也能了解新方法,正是琉璃烧制技艺演进的活教材。”

  金隅琉璃文创园负责人于海燕介绍,今年底园区将正式升级完成,在3万多平方米的厂址上,将建起集实操、体验、非遗展示、文创开发等多功能的琉璃文创园。这里还将是门头沟“一线四矿”旅游观光路线的首站——琉璃渠站。

  赵长安盼着,在园区重获新生的那一天,亲自烧一窑琉璃瓦作为纪念。

  见绿生金

  曾经,门头沟区是北京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在首都发展新形势下,门头沟区以壮士断腕的决绝“弃黑向绿”,通过品牌化、文创化、智能化实施产业升级转型。服贸会上的非遗展示,是门头沟区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的缩影。

  如今,作为首都西部生态屏障,门头沟区明确提出“生态立区、文化兴区、科技强区”。以文化点亮创意,深挖特色资源,将资源文创化,是门头沟文旅发展的重要一环。

  例如,以冬奥会为契机,门头沟区组织了京绣、剪纸、毛猴、葫芦雕刻技艺等数十个非遗项目,开展了50多场非遗迎冬奥系列进社区活动。

  为不断探索“非遗+”创新模式,门头沟区还举办了永定河流域非遗设计大赛,以年轻人视角传播非遗,并在景区内建立了首个非遗小院,结合妙峰山景区特色,定期举办非遗体验、培训、讲座、互动、展示、展卖等活动。

  下一步,门头沟区将以“非遗进景区”“非遗线上展览”等活动形式,把非遗项目融入文旅产业,让更多人了解门头沟区非遗,沉浸式体验非遗的魅力。

  可以说,具有独特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的门头沟区,是文创挖掘的“富矿”。

  2022年,门头沟区深挖红色资源,推出18条红色旅游线路,打造红色旅游IP,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等红色景点都在其中。同时,门头沟区还将聚焦古村落、古道等特有资源,深挖爨底下村、京西古道、东胡林人遗址等文化资源。

  在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基础上,门头沟区还不断开拓新的文旅IP,借助自然、地理优势,打造出一批特色网红酒店。通过文旅赋能,门头沟区正大步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愿景迈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