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普全面融入城市发展

  科学家精神主题展、航天主题教育活动、京津冀科普联合行动、“讲科学·秀科普”趣味实验展示、 “云”享24 小时不落幕科普嘉年华……9 月15 日至 21 日,全国集中开展2022 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围绕主题“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各城市举办了形式多样、新奇有趣的科普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一系列有力推动科普工作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全方位、立体化的科普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近期,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推动新时代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提出树立大科普理念,并为城市提升科普能力和市民科学素质,推动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构建新时代科普生态,明确了方向和路径。

  以大科普理念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科普全面融入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目标新使命,科普工作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更加凸显,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保障功能更加彰显。基于科普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意见》要求“合理设置科普工作在文明城市、卫生城镇、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等评选体系中的比重”。各城市唯有自觉融入、主动拥抱全域科普建设,全方位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才能在科普这门“必修课”的考卷上获得高分。

  以大科普理念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完善科普体制机制。近些年,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等顶层设计,到行业科普、健康科普等领域政策,再到科普税收优惠等具体措施,科普工作机制不断夯基垒台。然而,现实中还存在对科普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破解这些问题,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是关键。各地区各城市要切实将党中央的顶层设计转化为地方的制度实践,制定科普条例或实施办法,将科学素质纳入经济社会规划和党委政府考核内容,让科普工作前进的号角更加嘹亮、步伐更加有力。

  以大科普理念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提升市民科学素质。近年来,各大城市科普工作快速发展。面对新冠疫情,科普成为抗疫利器;走进博物馆,科普让文物“动起来”、古籍“活起来”;走出校园,中小学生成为社区科普宣传员……科普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让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传遍街头巷尾、飞入“寻常百姓家”。截至2020 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其中上海、北京超过 24%。但与大城市相比,一些中小城市、发展中地区的城市,居民科学素质发展很不平衡,这都在不断提醒着城市治理者,科普网还要织得更密,全民科普依然在路上。

  以大科普理念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布局,让城市成为科普高地。科普基础设施的多少、服务能力的高低,正是城市发展创新潜力的反映。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地建设命名的各类科普基地已达3281 个,科技馆和科技类博物馆1525 座。但这些科普资源整合利用不够、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面向未来,必须按照《意见》要求,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宏观布局,全面提升科技馆服务能力,让科普场馆成为城市地标,让城市成为科学素质建设高地。

  抓科普就是抓创新,抓创新必须抓科普。不断提升城市科普软实力,使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就一定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厚植更加广阔的创新土壤。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