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间文献与历史地理研究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献,历史,地理研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0-06 21:23
“民间文献”是指有别于正史、文集等传世典籍的文献,它来源于田野乡间,包括契约文书散件、未刊稿本或抄本,以及少量流传范围有限的刊本。国内已知明清以来的民间文献,比较著名的主要有徽州文书、福建闽北契约文书、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土地文书和贵州锦屏苗族的山林契约等。近年来,各地的民间文献仍时有发现,有的地区还呈层出叠现之势。以徽州为例,估计目前各公藏机构收藏的档案文书已超过二十万件(册);而近十数年来,一些学术机构和个人,也不断收集到为数可观的民间文献。譬如,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仅笔者在皖南收集到的徽州文书即有一万多件(册),其中有三千多册的稿本、抄本,这批珍稀文献,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对于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亦极有助益。
徽州是个著名的商贾之乡,“人家十户九为商”,在徽商如日中天的明清时代,大批财富源源不断地输回本土,促进了“小徽州”(徽州一府六县)区域社会的发展,使得当地成为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并重,社会发展较为均衡的地区。于是,自明代中叶以来,徽州社会的聚落景观和社会风貌都有了重要的改观,特别是村落社会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祠堂社屋旧人家,竹树亭台水口遮,世阀门楣重变改,遥遥华胄每相夸”,当时的诸多文献,都对徽州村落社会有不少概括性的描述。而民间文献的大量发现,尤其是众多的村落文书,对于村落地理的研究,提供了具体而微的绝佳史料。村落作为乡土中国的地理景观,广土众民的生活方式,也必将引起历史地理学界的更多关注。在这方面,丰富的徽州村落文书,可以极大程度地复原历史时期村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为村落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区域研究的范例。
明清以来,商业的发达和频繁的社会流动,使得徽州人滋生出强烈的契约意识,再加上民间敬惜字纸的传统,使得黄山白岳之间保留下了丰富的民间文献。这些资料,提供了大量徽州各地无微不至的地名史料,通过细致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复原南宋以来(尤其是明清时代)皖南的土地利用情况,从地名演变的轨迹,探讨地域文化的特征和地理环境之嬗变。在徽州文书中,都图地名抄本《歙县都图总谱》首页另题“歙县都图全载并附十六乡名新丈字号”,分歙东、歙北、歙西和歙水南四个部分,共记录地名1191 处,对于县城范围内的地理概念提供了清晰的图景。
自明代起,“欲识金银器,多从黄白游”,黄山白岳之间成了许多文人士大夫竞逐游历的胜地,明代地理学家徐弘祖在其名著《徐霞客游记》中,即留有《游白岳山日记》和两篇《游黄山日记》。在当时及以后,类似于此搜奇访胜的著作颇为不少。与此同时,徽州是社会流动性极为频繁的地区,不仅有大批人外出科举仕宦、务工经商,而且,侨寓异地的商人还定期回家省亲、展墓,他们写下的日记同样具有重要的地理学价值。这些日记,对于徽州的自然景观、天气年成、灾害信仰和民情风俗等诸多侧面都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记录,对于历史地理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利用价值。
徽州民间文献不仅在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方面极具价值,而且还为长江中下游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在“无徽不成镇”的明清时代,徽州人在各地建立会馆,甚至形成徽州社区,如扬州、汉口、淮安及苏北新安镇等地,均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徽商社区。在这方面,不仅有《淮安河下志》《新安镇志》这样的村镇志,而且当年徽商活动的各类征信录仍然保留不少。这些对于研究徽州人在江南各地的迁徙、营生,徽州商业网络的分布和慈善事业网络的扩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徽州还保留有大批民间日用类书,反映了人们约定俗成的民事惯例,倘若将之与苏北海门、浙江绍兴、上海及江南其他地区的日用类书加以比较,更不难看出各地人群的特征及其差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徽州的商人书和商业书为数可观,此类主要包括路程图记、反映经营规范和商业道德的著作,这些民间文献,对于各地的物产、交通路线以及风俗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详细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