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钩

  中国人大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做“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此时倘若追问一句,窃的是什么“钩”?很多人就不知道了。其实,这个钩是指的“带钩”,即腰带上的挂钩,是古代上层社会男性使用的服饰配件。带钩起源于西周,流行于战国到秦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它的实用功能才逐渐被更方便的“带扣”取代,然而贵族男性依然喜欢将其作为奢侈赏玩品。它的用料十分丰富,既有木、石、贝、兽牙等易得之物,也可用金、银、铜、青铜等金属,甚至还会用到玉石、玛瑙等宝石做装饰。

  相传,带钩起源于北方胡人的服饰,为了便于骑猎,他们腰间会束一条革带或丝带,带头系有一“钩”,用于拴结,固定服饰。这个“钩”便是“带钩”的前身,类似于今人所使用的皮带扣。沈从文所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考究:“带钩的应用,相传为赵武灵王仿自西北部游牧民族……”起初,赵国君主赵武灵王将这种钩扣用于甲服之上,供行军作战的士兵使用,后渐渐进入日常生活,革带配以带钩,代替了当时较为普及的腰带“丝绦”,甚至被用于中原地区王公贵族的袍服上。《史记》中记载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时,也提到了带钩。这对历史上著名的“君臣相得” 的人物,第一次相遇时却是剑拔弩张的。原文写道“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即齐桓公,当时还是公子的他被管仲率兵追杀,士兵射箭却只击中了他腰上的带钩。

  战国时期带钩的制作工艺,称得上繁复而精美。钩首、钩体上会运用不同的工艺和材料,诸如浮雕、镂空、鎏金、嵌玉等。外形也会制成形态各异的兽头、琵琶、鱼鸟等造型,有的还会做成方形印章的样子。1965 年出土于江苏省涟水县三里墩的兽形金带钩,便是战国时期的产物,其含金量占总体的八成,钩首作兽头形,钩身扁圆,两侧盘绕着一条夔龙,下方是一副兽面,细看可见其眼眶内还嵌有黑料珠,可谓极其奢侈精美。

  到西汉时期,带钩更为盛行,汉代人又称其为“师比”“犀毗”。《淮南子》中专门记载了当时的宴席之上,带钩的社交作用:“满堂之座,视钩各异。”意思是放眼席间,宾客的腰间环带上,佩戴着各种钩饰,不尽相同。既有金银铜铁质地,也有玉、骨、象牙等制作或装饰的。一眼望过去,来客是王侯还是官宦,身份地位表露无遗。

  带钩虽来自胡服,但它却成为了中原的一种工艺品,成为社交礼单上常常出现的物品。汉孝文帝为了搞好与匈奴的关系,便赠与单于黄金带钩。三国时期,曹丕在和刘备的书信往来中,曾写到“双钩尤妙”,表达了非常喜欢刘备送他的带钩之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