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历何以成了择业“枷锁”?
- 来源:视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学,学历,择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0-16 14:29
“ 如果我没上大学, 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做服务员了。” 在某社交平台上, 一位求职受挫的网友发布的帖子引发热议。
在评论区, 不少大学生留言倾诉, 自己也有想从事美甲师、理发师、咖啡师、收银员等职业而不能的无奈,认为大学生的身份“绑架”了自己的择业范围。
与此同时, 在网上, 诸如“ 年轻人为何不愿做普通劳动者” 的话题也引发不少网友的讨论。
在教育界专家看来, 这些讨论折射了就业观念的变化, 以及不同年代人在择业观方面的“碰撞”。
在当下, 仍有不少人把大学教育与精英教育简单画等号,认为读大学就能够找“高收入、高地位”的体面工作。
另一方面, 虽然一批新兴行业正在崛起,但与之相关的服务类职业仍旧缺乏社会认同,以至于有人粗暴地将其理解为“无学历、无门槛、无前途”的“三无”工作。这种错误的观念和偏见,甚至成为年轻人在择业时的阻碍和压力。
对大学生而言, 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能否听从内心, 择一份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这确实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两极的观点折射两代人的择业观
“ 我真的很想当美甲师, 可是我都读到硕士了,家里人肯定接受不了。”
“ 其实我很想做理发师, 我觉得干这一行很有前景,可惜作为9 8 5 毕业生的我不敢。”
“我读的是法律专业,但最想做的是西点师,身边人都劝我不要浪费学历。”
在网上, 在这些和大学生择业有关的话题下,网友在评论区的留言,观点呈现两极分化:一边是“ 过来人” 的劝退, 父母长辈尤其接受不了; 另一边是同龄人的支持鼓励, 直言“ 不要在意他人眼光,自己喜欢才是王道!”
在专家看来, 如此两极的观点背后, 折射出的正是两代人的不同择业观。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曹东勃分析, 在上世纪9 0 年代, 大学生仍属“ 稀缺品”, 学历优势使得他们享受毕业包分配、工作不愁等“待遇”。但如今,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 大学文凭褪去了高学历光环, 就业环境也在发生变化。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信息时代来临,一批新行业、新职业随之诞生。“这时,再用3 0 年前的择业观来审视当下的职业选择, 难免落伍。” 曹东勃说。
上海商学院教授曹静同样认为, 很多家长对大学教育的理解很陈旧, 认为大学培养的是精英, 而与精英对应的就应该是“ 高收入、高地位”, 是从事管理岗位或投身高精尖行业的人群。不少家长将子女教育视为最大的投资,当子女提出想要从事一些新兴的服务性行业,他们自然无法容忍多年教育“白白浪费”。
曹静直言, 对于爱美、爱尝鲜的Z 世代来说, 诸如美甲师、咖啡师等工作, 不仅有趣,还有很多允许个人创造发挥。但从现实来看,这些工作的“美中不足”便是几乎不设学历门槛,并非传统评价中的“好”职业。
始终“放不下脸面”大学生的前途焦虑源自何处?一头是大学生陷入“ 就业难”, 社会高度关注, 倾力帮扶; 但另一头则是, 有一些工作岗位明明有吸引力, 也很对年轻人胃口, 但求职的学子始终“放不下脸面”,不敢轻易尝试。也正因此,诸如“如果我没上过大学”的表述,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内心的择业焦虑。
在曹东勃看来,创造一个宽松的就业氛围,帮助年轻人更好就业, 共情和理解很重要。事实上, 很多毕业生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 本身就处于两难境地: 因为没有体面的工作而推迟就业, 可能被看成“ 啃老”“ 躺平”; 一旦选择了自己喜欢, 但没有学历门槛的工作, 会被家长指责“白读了这么多年书”。
大学学历本应是加分项,何以成了择业“枷锁”? 提及这个话题, 化妆师小张很有感触。毕业于苏州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她, 真正的兴趣一直在美妆领域。“ 父母没办法接受我不读大学去学化妆,为了获得一份父母期待的学历,我拼尽全力考上了大学。” 大学期间, 小张一直兼职帮同学化妆。毕业后, 她用所有的积蓄报名了某化妆学校进修, 如今已经是某工作室的一名化妆师。
不过, 在大学生群体中, 能够像小张这样最终从事自己理想职业的并不是多数。有专家在接受采访时直言, 虽说行行出状元, 但围绕就业,一些传统观念仍有市场。
比如,在不少人眼中,金融业优于制造业,有编制的国企工作优于民企工作, 职业“ 鄙视链”一定程度存在。再如,像美甲师、化妆师、咖啡师这类职业, 一旦和无学历、无门槛、无前途的“ 三无” 职业挂上了钩, 如果大学生从事了相关行业, 就意味着他是学校里“ 不优秀的那个”“名企淘汰的人”……诸如此类的偏见,传导到大学生身上, 客观上也转化为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焦虑。
不谋“铁饭碗、高薪资”上大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其实,任何行业都需要优秀人才的加入,决定行业天花板的是人而非学历。” 曹静也有感而发, 个人成就感从来与身处的职业、行业无关。不论从事任何行业,都需要从基础做起。
从这个层面说, 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 都需要对职业规划、对社会发展有更加清晰、全面的认知。没有从天而降的管理岗,也没有“躺平” 的好职业。只要善于发现机会, 并且认真投入其中,就会有成功的机会。
正如一些专家所言, 行业没有高低贵贱,唯有拼搏才能成就个人光彩。不论是轰动一时的北大毕业生卖猪肉, 还是上海交大毕业生卖切面, 都曾因高学历从事低门槛工作而广受关注。然而, 当年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已经凭借丰富的养殖经验开了养猪场, 学造船专业的交大毕业生也卖出了口碑价格双丰收的“ 爱马仕切面”,生动诠释了“行行出状元”。
“ 人生不是只有一道题, 成长的路上, 每个人都要面对各式各样的题型和挑战。答错一题也无妨,总有机会能够改变自己。”谈及就业,曹东勃的建议是, 与其自怨自艾, 不如立刻付诸行动。
“ 读大学的意义, 绝不在于给我们带来一份铁饭碗、高薪资的工作。” 曹东勃说, 每当有学生问起大学教育的意义, 他总会举一个例子:当1 8 岁的你走进一家书店,能否判断出这些书孰好孰坏?“ 大学四年, 培养的正是一名学生超出专业之外的判断力、鉴赏力, 这是一种思考和认知的视角和方法。或许, 你的专业不会跟随你一辈子, 但这种思维方式和能力,可以让你受益终生。”(心香一瓣摘自微信公众号“文汇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