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城,新旧共生

  • 来源:小资CHIC!ELEGANCE
  • 关键字:世外桃源,诗情画意,碧莲玉笋
  • 发布时间:2022-10-24 14:50

  山水之城:绕不开的自然之道

  一曲《漓江水》(窦唯&译乐队),如山水与光影的合奏,逶迤绵延,波光粼粼。阳朔的山水画卷,从不缺少诗意与声色的描绘,常常成为创作者的灵感源泉。1400多年的历史,2万多座奇峰,被静水环绕,无不彰显东方的山水美学:有徐霞客所说的“碧莲玉笋”,也有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还有唐代诗人沈彬、近代诗人吴迈、黄宾虹、徐悲鸿、赵少昂等名家的“诗情画意”······

  当我们被生活淹没,走出日常,亲近自然永远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山水之城阳朔,如果不提山水,便失去了精魂。每一个来到阳朔的人,几乎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自然的绝妙手笔,但有时候最打动人的还不是山水本身,而是那种内在的自然之息,不知不觉就能让时间慢下来,消弭城市生活的喧嚣与忙碌。

  作为一个风景胜地,置身自然的阳朔向来都是人潮所向,但过往迎来的喧嚣并不会真正惊扰阳朔内在的柔和秩序。在这里,旅客的到来与离开,短暂驻留或留下定居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一切都像漓江水一样安静流动,一切也都像峰峦一样连亘不断。这是一个融合性很强的城市,“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聚居文化让阳朔养成了包容的一面,对于外来者而言,这是一个不排外的地方,兼容并蓄也始终保留着在地的脉络。

  阳朔的“脉络”,是被山水环绕的秀丽景观,也是历史悠久的人文特色,更是一种淡然的田园风貌。漓江上的竹筏,竹筏上的渔人,渔人挥洒的渔网,渔网落入漓江,这是城市的明信片,也是在地的生活,一种或是表演又是经历的生活。阳朔,必然是有一层旅游城市的外衣,各种风景各类店铺的商业服务一应俱全,风格既独立但又归于一脉,在地文化。

  一方山水,一方乡土。新石器时代,阳朔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秦朝以前还只是羊角山下的小村子,也叫“羊角村”,到了隋开皇十年,才有了“阳朔”之名,也是取自“羊角”二字在方言中的谐音。如今羊角山下的村子早已从“羊角村”变换为“鸡窝渡村”,因三面环山、形如鸡窝而得名。这是一个近两年才逐渐成形的旅游景点,得益于乡村振兴。相对于兴坪古镇、福利古镇、诸葛村、翠屏村等地来说,鸡窝渡村并不热门,缺少了古时的痕迹,展现的是现代乡村的形象。与自然相对,被精心改造的鸡窝渡村,无不在揭示时代的变化,但同时也在延续着不变的自然之道,有着“小漓江”之称的遇龙河,以及十里画廊等山水,仍在静静地陪伴这个新兴的文明之村。

  阳朔的乡土文化,依赖于山水,都市文明的发展一方面既削弱了城市的在地,却也通过另一种形式更新或记录着“在地”。新乡村鸡窝渡村是一种,“漓江渔火节”也是一种。“漓江渔火”(阳朔老八景之一,还包括市桥双月、簧宫万云、鉴寺僧钟、马山岚气、龙洞仙泉、东岭朝霞、西山晚照)原来是漓江上渔家人夜间捕鱼的生活方式,延续了几百年,走到今天已经逐渐没落,成为一种纪念性的节日和文化符号。从1999年开始的“漓江渔火节”,呈现的是阳朔的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之美,每每此时,都热闹非凡。

  既热闹也静谧,阳朔并不是一个只要来过就了解的城市,那些标签认识,只是碎片式的信息,想要了解全部的阳朔或阳朔的精魂,需要时间,也需要一份归于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

  阳朔糖舍:艺文与在地共生

  糖舍,坐落于漓江畔,喀斯特地貌之中,前身是建于1969年的阳朔县国营老糖厂,荒废后蜕变成建构巧妙、风格独特的“阳朔糖舍”。“自然之美、工业之美、建筑之美、残缺之美”是糖舍的设计理念,新旧建筑共生,既保留了老建筑的历史,也孕育着新的空间美学。自然山水与现代工业相得益彰,建筑就像植物一样生长,成了阳朔山水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筑梦空间,也在创造文化地标。艺术与人文一直都是“阳朔糖舍”建立之初的重要元素,这几年逐渐成熟的“糖 Live”和艺术家驻留计划亦是强有力的标志。

  自然与电音相碰,走出日常的艺术家与在地相交,那是一种新的体验,新的可能。“阳朔一直都以山水风景闻名于世,阳朔糖舍在2020年翻开艺文新篇章之后,期待借助艺文活动和在地公共项目,来改变人们对阳朔比较单一的印象。后疫情时代,人们更加珍惜走出家门亲近户外的机会,而一次旅行应该感受的除了风景美食和特色体验活动之外,更多还有一些源于精神层面的感知。于是,糖舍不断尝试着将在地的山水景色、美食、特色活动和不同艺术形式相结合,让人们在观赏风景、品味美食、体验活动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来自艺术与文化给予内心的滋养。”

  “糖Live”是糖舍从2020年7月开始的音乐活动,在露天泳池边举行。说到这个泳池,就不得不提其设计的创意来源。泳池的两边是两排如神殿立柱般的桁架,原是老糖厂遗留的工业桁架,糖舍创始人杨晓东第一次看到时,脑海里就浮现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乡愁》结尾的桥段,于是就有了泳池的创意之源。当时的老糖厂就像是影片中干涸的圣凯瑟琳温泉池,但似乎又摇曳着微弱的生命力,立于俊美的自然之中,多少有一些悲壮。

  残破的建筑被修复,老糖厂变身糖舍,开始了新的故事。回到“糖Live”的话题,新故事里也藏有一种跨越时空的力量。“山水的景色和电音派对,这两个元素表面上没有关联,似乎很难融合,但因为糖舍的可塑性,让这两个元素得以融合,并且呈现出很强烈的视觉冲击。一个是具有东方特色的山水场景,一种是非常现代的电子音乐,律动的交互和碰撞非常有跨越时代的感觉。而且电子音乐的那种轻盈,也平衡了山水和历史的厚重,相当于衍生出了一种全新的视听体验。在漓江边,萦绕着充满节奏感的音乐,当演出到达高潮,夜空中绽放着绚烂的烟火,交互的瞬间,既可以感知喀斯特地貌的神奇和户外山水的美妙,又能够体会历史的沉淀,音乐的惬意。”

  如果说“糖Live”是在地与声色相结合的享受,艺术家驻留计划则是通过艺术家视角,激发艺术思想与在地文化的可能性。“艺术家驻留计划,是希望更多人带来自己的想法,让各种各样不同的想法或艺术形式汇聚起来,为这片山水带来更多可能性,同时也让来到糖舍的宾客,每次都能感受到新的作品,新的在地体验。”

  艺术家驻留计划的核心,其实就是走出日常,感知在地文化,为艺术创作带来可能。来到糖舍的艺术家,有的会被风景所吸引,有的更喜欢探究民俗生活,有的则更关注糖舍本身,不同的审视与体悟,会带来不同的艺术创作,作为一家文化气息浓厚的度假酒店,糖舍想做的就是承担好一座“桥梁”、一个“舞台”、一种“向导”的作用。

  阳朔糖舍的艺术驻留计划已经进行了八期,每一期都会有侧重的策划方向; “糖Live”几乎每周都会邀请不同的音乐人,创造新的视听体验;但不变的是“与自然相融、与在地共洽、与风雅同频的艺文实践探索,试图孵化人文艺术、建筑空间与自然风光之间更多互动可能。”糖舍的 “艺文祭”,也正在发展成一年一度的盛会,持续发挥艺文之力,为糖舍也为阳朔带来更多可能。

  Q:分享一些艺术家驻留计划的作品?

  A:糖舍艺术家驻留计划筹备于 2020年,2021年正式启动,有非常多出色的艺术家来到糖舍创作了个人作品。比如说建筑师郭廖辉,连续为两届糖舍跨年艺文祭创作了核心装置,2020年的 “入木火塘”和2021年的“玄鸟火塔”;新媒体艺术家刘佳玉在喀斯特花园的山体岩壁上创作了大型山体三维投影作品《逆流而上》,插画家李欣颖以糖舍的不同角度、二十四节气作为想象空间,创作了数码印刷油画布作品《云端入梦》,并举行了同名个人作品展;还有与“和美术馆”合作的“见地一方”艺术项目,探索两广之间的艺文社区的共进、新生;而最近以“阳朔石头城”为创作源点的“废墟花园”摄影与建筑展也刚刚开幕,结合了概念音乐会的形式更完整地展现了这一目的地有关历史的印记;比较新的作品还有张玉用镜子做的装置艺术,融合了法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另外还有一个正在进行的项目,融合了东方元素和本地文化,将水火土气做一个结合的塔罗牌······

  Q:驻留时长会影响艺术家驻留期间的创作吗?

  A:驻留的时长肯定是影响驻留深入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的计划一般大约是9-14天左右,但是有些艺术家可能会因为个人原因或工作原因缩短驻留周期,当然有时候会因为创作时间的局限无法完成非常大型的项目,或者需要艺术家在离开驻地后继续完成后续的创作,但目前每一批艺术家驻留后都会有相关的项目在逐步落地。驻留期间有些艺术家喜欢把时间用在和其他艺术家的交流上,可以碰撞出新的思考,也有一些艺术家更喜欢沉浸于自己的创作中。其实驻留期间的交流、观察、体验都是积累,最终灵感的迸发可能就是一个瞬间,每位艺术创作者的风格、形式、习惯都不一样,所以也会有一些艺术家会特别放松,沉浸在采风的过程中,然后作品的产出亦是水到渠成;而也有艺术家在抵达之前会做充分的资料收集工作,并将自己的方案提前策划好,抵达后按部就班地完成作品。艺术家形形色色,所以最后出来的作品,也都各具特色。

  Q:艺术家驻留计划为阳朔和糖舍带来了什么?

  A:带来更多可能性。艺术家驻留计划,是一个让在地文化与艺术家创作、构思相融合的机会,也为来这里的宾客带来更多的新体验,相当于把糖舍当成一个“舞台”,每一批来到这里的艺术家都会讨论他们在艺术上的专业造诣、思考和创意,然后跟在地的景观或人文发生一些碰撞,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新的创作,新的可能。

  Q:阳朔糖舍的艺文活动举办到现在有什么变化和更新?

  A:其实糖舍在艺文方向的拓展已经有过几次很大的蜕变,很多活动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而这其中仅仅是艺术家驻留计划,我们也经历很多的调整,一开始会安排艺术家去做景观类的考察或是古镇采风,出发点是希望给到他们更多体验的机会,并与在地的景观和人文发生关联,对阳朔有一个更为立体的感知和了解。但后来发现艺术家们的视角各不相同,这样的方式有时候会束缚他们,因为他们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想了解的东西都各有不同,汲取灵感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艺术家可能仅仅坐在他的窗台前,看着喀斯特地貌、糖舍的建筑,或者空中的星月,就可以给他一些创作的灵感。有一些艺术家,可能就是需要到处采风,和当地人去接触,泡在古建筑古村落里,去采访当地人和他们聊天,了解当地人的想法。有的艺术家就会希望没有人打扰,只需要在一个地方,围绕一个东西去感受,独自获得一种灵感。所以我们会根据不同艺术家的创作习惯和需求,安排合适的采风方式。

  Q:在地文化会因为什么被削弱或增强?

  A:过度商业化的开发,都市文化的强烈入侵会削弱在地文化的内核。阳朔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对旅游景点的开发多少会有一些商业的目的性,而近年来乡村开发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其实不可避免的会让乡村的发展变得复杂化。我们认为对 “在地文化”最好的保护就是:尊重事物原本的发展轨迹和逻辑,顺其自然。像阳朔糖舍,最初创始人对老糖厂的保护,还有艺术再造的方式,也是糖舍对于在地文化可持续的延展,还有艺文活动和公共艺术项目的开展,都是在保护原有事物样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的。糖舍希望提供的是一处可供艺术家发挥和表达自我的空间和舞台,为更多人、为这方水土带来不同的可能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