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更好的城市营商环境

  11月5月至10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亮相企业商业展,66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亮相国家综合展,数量均超过上届。参展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超过280家,回头率近90%。进博会期间,拜耳集团宣布投资超过3亿元设立新的杭州供应中心,阿斯利康宣布将在无锡全球供应基地投资1亿元,星巴克宣布投资约11亿元的昆山咖啡创意园将于2023年正式建成投产……无论是高比例的回头客,还是跨国企业不断扩大在华投资、加速项目落地,都是因为超大规模的中国市场,因为不断优化的城市营商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这无疑给中外企业再次吃下“定心丸”。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各地各城市有关部门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深化简政放权,大幅减少行政审批等事项,大规模减税降费,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推行政务服务网络化、标准化、便利化,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各类市场主体成为中国营商环境越来越好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城市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复制推广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举措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自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城市探索而来的一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举措。从进一步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到健全更加开放透明、规范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再到持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这些复制推广的改革举措旨在为市场主体减负担、破堵点、解难题。落实好有关举措,必将进一步激发生产经营主体的活力,促进各个城市营商环境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打造更好营商环境,各城市需要不断提升比较优势。每个城市的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布局不同,这就意味着各城市在配备营商环境基本“操作系统”的基础上,还需要形成各具特色优势的“应用软件”。比如,北京加大支持企业力度、全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上海出台地方法规、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广州建立以市场主体感受为首要评价标准、以企业满意度为导向的多维度监测机制,等等。只有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各城市的营商环境才能实现错位塑造、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

  打造更好营商环境,城市需要用好改革和法治两个抓手。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对于优化营商环境而言,改革是最好的推进器,法治是最好的稳定剂。只有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才能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厚植有利于市场主体健康生长的沃土。各城市在复制推广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举措时,需主动对标先进、加强学习借鉴,打好改革组合拳、夯实法治定盘星,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大盘之稳,赢企业群众之“心”。

  打造更好营商环境,城市需要将政策红利固化为制度红利。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随着传统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逐渐转弱,制度供给将成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各城市必须加大力度释放更多制度红利,帮助市场主体解难题、渡难关、复元气、增活力,吸引更多外商外资通过深耕中国拓展全球市场。

  提升营商环境,永远没有休止符。唯有不断优化城市营商土壤,才能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孕育更多新动能,激发更多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不断在高质量发展中塑造竞争新优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