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高考季,看谁虹吸走了高学历人群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高考季,高学历,人才
  • 发布时间:2023-06-30 09:30

  文 本刊记者 尹文丽

  一年一度的高考再次来临,这是实行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乙类乙管”新形势下的首次高考,而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 1291万人,比去年增加9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数字也引发广泛关注。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 1158万人,这也是继去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首破千万后的又一新高。与不断增加的毕业生数字相比,各地的“抢人大战”也愈发激烈。为了争抢人才,各地纷纷抛出政策“红包”,从落户、住房、补贴、奖励等方面入手,吸引高学历人才。

  在经济社会形势发生深刻转变的当下,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创新驱动定会取代投资驱动,成为各地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引擎,因此,人口红利让位于人才红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人才战争向来是看不见硝烟但十分激烈的战争。对地区而言,高等教育的发展布局与整体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对城市的反作用力和反哺作用,将会在未来一一显现。

  高学历人才都在哪儿

  哪里是中国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答案是广州。根据各地公布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在校大学生(包括专科、本科、硕博士)数量排名,广州以165万人稳居第一,郑州、武汉紧随其后,重庆、成都、北京、西安在校大学生都超过百万。从山东省内看,济南以约67万人居于17位,而青岛则以约 40万人约居25位,(截至2022年底数据,部分城市未公布数字),济南以其为数众多、品类丰富的高校资源,成为山东省内高校教育最为发达的城市。

  但是在校人数多,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发达,也不意味着经济发达。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深圳,深圳在校大学生人数还不到20万,其他万亿级经济强市宁波、苏州、东莞等排序也都垫底,远低于一般省会城市如石家庄、太原等。这些城市因为大专院校众多,加之是一省内科教文卫中心,大学生数量自然庞大。

  如果把研究生数量作为一个重要维度考量,那么高校教育水平高低则更加明显。目前,研究生数量超过10万的城市共有6个: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西安、广州。原因在于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大学数量只占高等院校的一小部分,北京、上海、南京等不但拥有众多硕博点,还有许多双一流大学,虽大学生数量上排不上号,但却是事实上的教育最发达之城。双一流名校是门槛更高的硕博人群主要培养学校。根据教育部统计,“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了全国超过80%的博士生和近 60%的硕士生培养任务,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和科技创新人才的生力军。拥有一所双一流高校,就等于为当地涵养了人才池。

  从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建设城市分布来看,北上广、武汉、西安、南京遥遥领先,山东省内则只有三所,青岛两所,济南一所,与数量庞大的高考生相比,数量实在不多。

  人才与城市如何互相成就

  大学生数量固然重要,但能否留得住人才更为重要。不少经济大市虽然不是高校资源富集的地区,但却是高学历人群富集的城市。最典型的是深圳,虽然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在校大学生数量处于垫底位置,且高校数量稀少,还不到广州的十分之一。但是人才流动却凸显了城市发展水平、潜力的巨大吸引作用。

  前些年,有一篇《武汉辛苦培养的大学生,送给了广东》的文章广为流传,说的正是广深对武汉大学生的超强虹吸聚焦效应。时至今日,这种现状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根据2022年的毕业数字统计,深圳一直是武汉毕业生首选工作城市之一,武汉理工大学就有近千名毕业生去往深圳就业。坐拥百万大学生的武汉,虽然教育资源好得让其他城市眼馋,但每每毕业季的人才流失“比惨”大会,却是从没有输过。究其原因,无非是产业结构上存在无法与深圳相比的劣势。有媒体统计发现,武汉在中国500强企业数量、新经济创业公司数量和独角兽数量等关键经济指标上明显落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这也造成了武汉缺乏有竞争力的薪资水平,人才外流也就顺理成章。

  人口的流动造成了各城市人才结构的变化。如果从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率来看,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亿人。按照城市占比看,前十名分别为:北京、南京、上海、武汉、西安、太原、杭州、郑州、深圳和长沙。北京遥遥领先,比率达到了40%多。山东省内,济南位居15名,青岛位居17名,比率约为22%。

  新一线城市,谁的未来更光明

  对于高校资源并不发达的城市来说,很多经济大市必须更加依靠流动人口来发展壮大。

  与以往人们对一线城市更吸引人才的认知不同,新一线城市吸引力在逐年提高,甚至出现了反向流动的趋势。根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杭州流入人才画像》显示,近一年来跨城市流入杭州的人才来源城市TOP10中,上海和北京占比最高,分别为18.36%、 8 . 92 %。此外,智联招聘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数据也显示,北京、上海成为杭州最大人才来源城市。而从今年的毕业生期望城市来看,一线及新一线占比均为30%,硕博毕业生更加看好新一线城市,占比达到了40.5%,较偏好一线的占比高出9.2个百分点,且高于总体10.5个百分点。

  这一方面是与一线城市在人才引进上的政策力度达不到新一线城市有关。以新一线城市的代表杭州为例,今年已经是杭州在全国人才净流入排行榜中蝉联冠军的第六年。近日,杭州市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要进一步放开学历落户,对已在杭州市区落实就业单位的35 周岁以下(以下不含本数)的普通高校大专学历毕业生,可在市区办理落户;45周岁以下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可以“先落户后就业”。苏州也再次大幅降低了落户的难度,本科毕业生调入档案后可申请直接落户,市区落户积分也降为400分。

  另一方面,很多年轻人除去考虑薪酬水平、行业前景等,还会重点考察城市发展潜力、房价、生活压力、能否安家等诸多因素,一线城市竞争激烈,工作压力较大,在此背景下,近些年发展迅猛的新一线城市更符合青年人的期待。

  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说,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引才竞争,除了出实招,各地更应该聚焦自身的比较优势,看引入的人才是否符合城市发展需要、适配产业链布局,打造自身产业优势硬实力,形成与其他城市错位竞争的格局,从发展机遇与就业机会上吸引人才。此外,还应该真正从人才角度考虑城市软环境的塑造,推进与政策相符合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保障措施,引才更“留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