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专家献策青岛高质量发展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青岛,高质量,发展
  • 发布时间:2023-06-30 09:37

  文 本刊记者 赵彭 周润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5月28日, “青岛发展20人论坛2023·(春季)”会议上,青岛市城市经济学会会长雷仲敏教授、青岛科技大学气候变迁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长胜、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陈维民、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研究员于升峰、稷量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徐苏涛等专家为青岛市全面重构产业崛起新赛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品培育、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济青都市连绵带、产业创新发展以及夜经济发展献上了锦囊妙计。

  重构与崛起 产业赛道的存转优

  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及生产要素的争夺呈现出由传统的“土地-资源-资本”型向“知识-技术-人才-数据”型转变,第四产业正在快速崛起。雷仲敏在《转型跨越,创新迭代,全面重构青岛产业崛起的新赛道》的报告中提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产业赛道竞争的逻辑重构,目前大数据已成为国家、城市和企业之间全新的竞争领域,催生了新产业、创造出新业态、诞生了新商业模式。”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范式已经变革,底层逻辑正处于重构的周期。”李长胜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范式和逻辑重构与青岛思考》的报告中也提到:在产业层面,制造业在发展动力方面,从利用国际技术溢出的外部带动向自主创新的内生驱动转变;在生产模式方面,从传统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变;在组织关系方面,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生产关系向各类主体网络化协同配合转变;在支撑要素方面,从以初级生产要素投入为主向依托高层次生产要素为主转变。

  据青岛市“十四五”规划,到2025 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力争达到6%。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单位赛迪研究院赛迪顾问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2022)榜单中,青岛市自2021年重回前十后,2022 年保持了全国排名第七的增速。

  不难看出,自2019年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以来,青岛市在高端制造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共生,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兴产业,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上已经实现了阶段性的突破。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青岛市夯实了制造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的基础战略。

  但是,在新的发展要求面前,新兴产业布局总处于跟跑状态。对原创新技术创新关注不够,产业迭代内生动力不足以长期定位于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被锁定在产业价值链低端,青岛优质企业不足。“大企业小巨人”、大块头民营企业稀缺等问题仍然是挡在青岛市产业存量向优质增量迭进面前的“窗户纸”。

  对此,雷仲敏特别指出,眼下“城市产业赛道的竞争更加依托网络空间的接口、平台、流量、信息、数据。可集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的大尺度空间创新载体和特色创新平台是重构城市产业赛道竞争的关键。”

  雷仲敏建议:青岛市应从战略上“构建以生物科技、人工智能为先导,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为支撑的‘两点一面’ 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借助丰富的产业应用场景大数据资源,导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系统,创新传统产业生产、运营、服务模式,构建大数据场景下的传统产业创新平台和数据服务系统。构建以红岛智慧岛为主体,流亭未来之城和胶东临空经济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红岛大科学城。”

  李长胜也表示:应“提升新兴产业策源和引领能力,有步骤、有重点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改变传统产业思维,推进制造业向高精端投入品迈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大力培养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领航企业。加快构建能够点上突破、链上协同、面上提升的产业链政策体系。”

  优势与挑战 城市图景与新视角

  2023年1月,山东省省长周乃翔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为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启动济青发展轴带三年行动。为青岛市高质量发展建立了顶层设计的依据。

  “在山东,济青都市连绵带已经具备了城市群的特征和可能。”陈维民在与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马学广联合发布的《山东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新视角:济青都市连绵带》的报告中指出:“从带动能力看:济青都市连绵带为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双中心带动,相比较杭州都市圈等均为单中心而言,独具优势。从城镇体系看,省会经济圈和杭州都市圈大中小城市分布均匀,乡镇富集,能够形成很好的圈层效应。同时,济青都市连绵带拥有较多的中等城市,具有较强的成长性。从全域面积、人口集聚和经济规模看,基本符合城市群的培育条件。从城市群的空间效率看,济青都市连绵带具有较高的空间效率,集聚辐射效应比较明显。”

  “建议对标国际,打造海洋湾区创新型城市。”于升峰在《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考》中提出:借鉴“世界著名创新型湾区城市:旧金山湾、纽约湾、东京湾、粤港澳大湾区等的发展特征、发展环境、发展模式。为青岛制定新的发展路径。”

  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2022年 4月,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 “六个城市”的全面发展图景。

  2022年11月,《山东加快推进新时代科技强省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快建设山东半岛创新型城市群,支持济南市建设高水平引领型国家创新型城市。青岛市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标杆。”

  截至2022年底,24个万亿GDP城市的党代会报告和十四五规划,都明确提出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

  以城市群建设为基底,以创新和科技为引领。“打破科、产、城、港、人功能不适配,模式不迭代的瓶颈。”徐苏涛在《青岛现代产业发育的战略考量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抉择》的大会报告中指出:“青岛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条件下,围绕时代变革、国际分工与国家大局,促进城市形态、发展能级、产业结构与发展动能的协同演进与系统提升。”

  港口城市一般借助港口功能提升产业功能,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发展临港产业,积极发展货物贸易、价值链贸易或转口贸易;再从以制造为主的临港产业走向港航服务业为主导的港口经济,在现代服务业带动下提升城市功能;一旦港、产、城能协同发展与量级,城市能级提升,就可以借助全球价值链跃升带动科技功能或创新功能提升,最终围绕人的发展实现科产城港融合。

  对于科产城港融合,徐苏涛提到: “科产城港不适配是制约青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国内主要港口城市的港、城、产、科关系中,第一类以上海、深圳为代表,港口属性、城市属性、产业功能与创新功能协同提升;第二类以天津、青岛为代表,都市功能发展明显快于港口功能、产业功能和创新能力;第三类以宁波、厦门为代表,具有较强的港口属性,需要通过 ‘科产城港’融合来打破平衡。”

  提质与跃迁 向高质量发展

  在会议上,围绕城市实体经济提质战略。青岛市生产力学会品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盖彦、青岛市城乡规划协会会长宋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孔祥荣还分别发布了《青岛优品培育与城市高质量发展》《青岛夜经济发展研究》的报告。

  盖彦在报告中提出:“应力争通过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城市公共品牌,提高青岛产品和服务的美誉度和竞争力。”

  孔祥荣则在报告中指出,青岛夜经济提质增速的关键在于强化顶层规划。 “编制全市夜间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打造经济聚集区,培育夜经济消费中心,强化社区级夜经济服务圈,全市形成 ‘集聚区—消费中心—生活圈’的夜间经济格局。”

  6月2日,青岛市发布《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暨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第三批)》提出了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经济、政策保障等8个方面,共21项工作措施、32项支持政策。清单所提到的核心目标与本次会议相应相合。

  而如何围绕科创功能、开放功能、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以及治理功能,以新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创新结构、贸易结构、能源结构、治理结构,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外需依赖走向创新驱动、数字驱动、绿色驱动带动城市发展提质增优,是本次会议的核心话题。

  以创新的姿态,解决好城市定位、产业重构、品牌战略等问题,走向都市运营、走向数智时代、走向国际都市。切实推动青岛市高质量发展跃迁,是与会专家们的共同愿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