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鹏
踏进位于海淀区北三环路联想桥北侧的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顿觉隔开了都市的喧嚣。这里不但能近距离观赏国宝永乐大钟、看到诸多京城寺院遗存的古钟文物,还能听到用编钟演奏的现代歌曲……古钟背后的文化宝藏与大千世界,值得我们去好好探究、品味。
感受精奥古钟魅力
徜徉在寺中,古意盎然。
觉生寺是北京现存为数不多的中路建筑保存完整的清代皇家寺庙。这座寺庙始建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占地3万多平方米。院内常年设“古韵钟声”展,共有“钟韵洪鸣”“敕建觉生”“阅古钟林”“礼乐回响”“质器庄严”“妙境梵音”“金火流光”“外国钟铃”“诗韵钟声”“永乐大钟” 十大主题。展览通过觉生寺的历史沿革、中国古钟、铸造工艺的介绍等,展示馆内不同时期的古钟藏品400余件(套),讲述钟铃文化的精奥。
整个展陈设计颇具匠心。位于天王殿内的“钟韵洪鸣”展厅里一口钟都没有,进入殿内时却耳闻悠扬钟声。博物馆工作人员王申介绍,它采取的是“未见钟形先闻钟声”的设计理念,那钟声是事先录制的撞击永乐大钟的声音。
走进大雄宝殿内的“礼乐回响”展厅,展现在笔者面前的是气势恢宏的大型编钟乐器,这就是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它是20世纪80年代末湖北省博物馆复制,在北京亚运会时赠送给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王申介绍,这套编钟并非摆设,而是用来演奏的,所以编钟的排列顺序与原件稍有不同。“我们认为,这套编钟不应仅仅作为展示品,而要让它充分发挥作用,所以我们邀请了湖北省博物院的编钟演奏乐队来传授技艺。现在我们表演队有五六位演奏员,都是博物馆的职工。”随后,工作人员拿起钟锤,演奏了一曲《东方红》。熟悉的旋律,充满古韵的钟声,让人有穿越之感。
如今,每逢新年、中秋节等重要的时间节点,演奏队都会作现场表演,让观众感受编钟跨越千年的艺术魅力。
永乐大钟有“五绝”
大钟寺的“镇馆之宝”永乐大钟,位于寺庙第五进院落内。300年来,它一直悬挂在专门为其建造的大钟楼中。
永乐大钟是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下令铸造的。它由青铜制成,高6.75 米,钟口直径3.3米,重46.5吨,距今已有约600年历史,如今依然保存完好无损。它“出生”在北京城钟鼓楼西北的铸钟厂,铸成之后被迁入位于景山公园东北方向的汉经厂内。明朝万历皇帝登上皇位后,在西直门外为母亲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万寿寺,并将永乐大钟搬到了那里。清雍正时期,和硕庄亲王上书建议移钟于觉生寺,理由是大钟属金,觉生寺后阁属土,在此安置大钟符合 “金土相生”之意。就这样,永乐大钟在这里安了家,觉生寺也因此改名大钟寺,并一直保持至今。
永乐大钟之所以享誉海内外,是因为它有“五绝”。五绝之首,便是它形大量重,历史悠久。另外,钟体内壁、外壁、口沿、钟钮、悬挂结构上遍铸铭文,包括《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汉文、梵文经咒百余种,共计23万余字,堪称世界第一,这便是它的第二绝:铭文字数最多。永乐大钟的第三绝,是其卓越的声学特性。大钟下面有一个名为“散音池” 的八角形地坑,起到了束音作用,能使钟声尾音持续两分钟以上。它的第四绝是科学的悬挂结构。大钟的梁架采用了三层重叠、纵横架构的方法,使这口40 多吨重的大钟仅用一根6.6厘米宽、14.3 厘米高的小穿钉就安稳地悬挂了近300 年。最后一绝是高超的铸造工艺。大钟采用了“地坑造型陶范法”,一次性铸造成型。钟体表面铭文精美,几乎没有铸造瑕疵,制作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古钟背后的警示意义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还是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这里的大钟背后有很多故事令人深思。悬挂于 “妙境梵音”展厅的永泰寺铜钟,就是警醒今人的绝佳物证。
永泰寺铜钟的捐资人是清朝康熙时期的山西巡抚苏克济。苏克济是当时的大贪官,他捐资铸钟是希望洗刷心灵上的罪恶感,并祈求佛祖保佑他。但他最终也没能逃过雍正初年的一次吏治整顿,最终被罚没全部家产。这口钟提醒着我们: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违法乱纪者终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大钟寺还有一口特别的钟——永乐大铁钟。它诞生于明永乐年间,曾悬挂在北京钟楼之上,但由于它的声音不好听,便被废弃在钟楼下的草地上,500 多年无人问津。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收藏。
永乐大铁钟是用于报时的更钟,人们所说的“警钟长鸣”的“警钟”来自它的祖先——禁钟。中国古代城池一般都有钟鼓楼并设置“禁钟”,在每夜第三次鸣钟报时后,任何人都不得在街上行走。《大明会典》的夜禁规定,“凡京城夜禁,一更三点钟声已静,五更三点钟声未动,犯者笞三十,二更三更四更犯者,笞五十……”后来,禁钟便有了新的称谓——警钟。
如今,每逢新年来临之际,大钟寺都会敲响永乐大钟,为祖国和人民祈福。当浑厚悠远的钟声响起,随声传递的不仅是一声声祝福,更像是在告诫每一位中华儿女,要珍惜时光、努力勤奋,方不负韶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