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行业力量 赋能电影产业提质升级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赋能,电影,产业
  • 发布时间:2023-07-15 15:30

  文/钟 茜

  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光影连接世界与中国”“中小成本影片创新发展之路” “科幻电影周”主旨论坛等活动,邀请行业资深人士,共同探讨在建设电影强国的道路上,中国电影如何持续应用科技创新,实现电影工业实力的多维度飞跃;如何合理分配行业资源,加大中腰部电影扶持力度;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新时代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国产电影高质量发展

  近两年,《长津湖》系列、《流浪地球》系列等国产电影屡屡刷新票房纪录,优秀国产片备受青睐。有数据表明,从2020年至2022年,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保持在八成以上。

  究其原因,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傅若清认为, 从2003年中国电影市场化起步至今,主流观众增长了20岁。主流观众更容易对中国故事、对身边的人和事产生共情、共鸣。加之国产电影的创作能力、创作方式不断提升,更能吸引主流观众。

  在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看来,现实题材作品贴近生活,关注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是国产片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如上影参与出品的《爱情神话》,深受城市白领女性观众喜爱。影片精致、优雅、多元、包容、有烟火气,塑造了前卫独立的女性形象。今年推出的动画作品《中国奇谭》广受年轻人喜欢,其中《小妖怪的夏天》主角设定是打工人,很有代入感。

  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于冬介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培养了一批核心电影观众。博纳影业近些年尝试“新主流大片”,即在主旋律中融入类型元素,以好莱坞类型片的方式讲故事。“希望未来中国电影在类型突破、美学突破上走得更扎实。”

  谈及如何推动新时代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傅若清认为,应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创作更多、更丰富、更多类型、更具备独特艺术魅力的电影,同时必须尊重市场,尊重观众。”

  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表示,“电影观众在逐渐流失,我们需要共同培养观众,用更好的电影产品来调动观众热情。”他在随后的讨论中谈到了两个愿望。

  第一是希望有关部门及行业共同努力,制定一整套向内容方倾斜的政策,包括票房分账比例调整、内容产业的税收优惠、电影专项资金使用的情形、内容审查效率的提升等;第二是推行分线发行、放映。“每年有八九百部影片取得发行许可证,但只有四五百上映,很多还是‘一轮游’。分线发行可以给观众更多选择空间,也能让中小体量、探索性的艺术影片获得更多空间。”

  王健儿坚定认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要走IP开发道路。“首先要有生产、创造大IP的能力,同时要有长线规划,要把大IP持续的‘长尾效应’做出来。”在他看来,随着A I时代到来,“IP+AI”可能是一条新路。于冬关注到剧集对电影行业的冲击。“2000年以后,英美剧的崛起将好莱坞电影推向特效浪潮与超级英雄宇宙。当下中国电影产业也处于相似的分岔点。”在于冬看来,中国电影发展要回到讲故事的本体,“现在并非拼特效的时代,应该靠讲故事、塑造人物来推动内容创作生产。”

  加大中小成本影片扶持力度“截至6月11日,2023年国产电影票房产出逾160亿元,其中破亿元影片16部,票房占比92%,剩下的155部国产电影票房份额只有8%。”在“中小成本影片创新发展之路”论坛上,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大勇称,就宣发角度而言,中小成本影片缺少市场关注。

  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编剧、监制杜庆春看来,中小成本电影是电影市场多元化的前提,“中国电影头部供应不足、腰部过软,本质是市场供给侧的多元化不够。”

  如何帮助中小成本影片打开市场?宣发环节于中小成本影片有重要意义。张大勇分享,小成本影片《宇宙探索编辑部》票房突破6000万元,很大程度得益于科幻题材观影群体的养成,以及与《流浪地球2》宣发联动赋能。他呼吁,全行业都要伸出援手助推中小成本电影发展,“我们要重新建立观影习惯,搭建电影和观众的桥梁。”

  今年3月起,中国电影集团联合万达院线开展“预约放映”业务,以影迷线上购票拼团的形式,二轮放映具有市场口碑的影片。张大勇认为,此举有利于助推中小成本电影发展,“预约放映能为中小成本电影建立用户群,也为未来分线供片培育市场环境。”张大勇透露,在市场端,中影计划推出中小成本及青年作者放映计划,联合国内各大院线,为中小成本电影保驾护航。

  即便有行业上下游的支持,但在具体拍摄环节,成本问题依然让很多初执导筒的电影人感到困扰。低成本是否会限制创意发挥?

  从杨庆执导的《夜·店》,到文牧野导演的《我不是药神》、邵艺辉处女作《爱情神话》,徐峥多次以策划、监制身份牵手新人导演。在他看来,无论成本高低,“有才华的导演,一定有办法在规划内给你惊喜。”他说,不同预算有不同困难,关键在于导演如何在限定条件下展示才华、完成工作。

  对于如何平衡新导演与实力演员的关系,徐峥笑言,“和新导演合作时,我很愿意听他们的意见,去打破我的一些惯性。对于一个有经验的演员,如何在现场做到对年轻导演‘臣服’,是一种修行。但只要这样做了,总会有很好的结果。”他还表示,创作中要把问题前置,前期完成剧本讨论与修改,而非在拍摄现场调整剧本。

  导演、编剧李非一直在探索中小成本影片创作。他建议,在得不到更多投资的情况下,创作者不妨在其他方面“付出成本”,“比如,时间成本、思考成本、学习成本,在这类‘成本’上做到‘大’而‘深’,说不定能给作品带来更好的结果。”

  科幻电影的核心是情感

  近年来,《流浪地球》系列、《独行月球》等科幻电影,让观众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进步,也让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有了更多期待。“科幻电影周”主旨论坛上,《流浪地球》系列导演郭帆分享了创作心得。“最近我接触到一些比我更年轻的创作者,包括一些新导演,提到很多科幻项目,他们普遍更关注科技属性中的高概念。但我们不要忘了,科幻电影的本质是电影,电影的核心是情感。如果高概念、高技术和情感无关,它就变成了科普。”

  郭帆以具体创作为例,“假设讲一个关于黑洞的故事,首先要思考这个黑洞和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有无关系?如果能够找到某种情感支撑,与黑洞这件事情形成强绑定,这就是很好的主题。”

  随着科创题材在全球受热捧,国内创投市场上也涌现了一批带有科幻元素的剧本项目。《被光抓走的人》导演、《疯狂的外星人》编剧董润年认为,科幻电影的创作,应该努力寻找中国特色的叙事。此外,中国观众正在快速体验科技生活,“不管是AI,还是网络技术方面,我们的体验在全世界都是最独特的。这些新技术如何融入创作,是科幻电影创作者应考虑的。”他还提到,中国需要有不同的科幻电影,“我从1994年开始读《科幻世界》,国内科幻小说创作非常多元化,这种多元化还未完全体现在电影创作上。”

  《盗梦空间》《巨齿鲨2:深渊》《蝙蝠侠》等商业大片的视效总监彼特·贝布提到,即便现在电影创作可以依靠大量先进技术加持,但不能因此忽略了创作之本。在与导演克里斯托弗· 诺兰合作的过程中,他就感受到了传统拍摄的重要性,“诺兰坚持尽可能地实景拍摄,这其实对于视效师来说是非常好的素材。”

  彼特·贝布建议年轻的科幻电影创作者,“一方面要拥抱技术,另一方面还是得靠自己去做电影。电影的本源不在技术,新技术无法创造电影,仍要依靠人去创造故事。”

  AI重塑电影产业?

  当下,AI接替“元宇宙”,成为电影技术变革新风口。AIGC、苹果MR头显等科技话题,是本次电影节各大论坛的高频词。

  “我目前关注技术对电影两个方面的改变:一是AI对电影制作技术的改变,二是VR对电影发行放映的改变。”作为国产动画大户光线影业的掌门人,王长田对技术带给动画电影的提质增效感受深刻。“一位动画导演跟我讲,原来需要成熟美术师1个月做出的场景图,通过培训AI,一个晚上可以输出几千张。AI对动画制作的改变是非常令人惊讶的、完全想象不到的。”

  王长田直言,在动画电影主要环节,AI能提升约50%的效率;在整个动画电影制作周期中,AI能提升30%的效率。“也就是说,原来我们计划每年上映3部动画电影,现在有机会做到4部。”

  VR也将改变未来电影放映方式。“未来,你在猫眼上买了一张电影票,既可以选择到电影院观看,也可以选择在VR设备上观看。猫眼可以把影片直接推送到你的 VR 设备上,你在家里可以看到跟电影院相媲美的效果。影院上座率和营销、发行、推广会有根本性改变。”王长田认为,近日苹果头显的发布,让这种可能性变得更为可见。

  王健儿表示,AI时代的到来为电影行业带来极大影响,电影人唯有入局才能破局。“属于艺术+科技的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在他看来,AIGC、虚拟拍摄、VR、引流互动、全息投影等应用将很快渗透到电影产业中,未来电影产业可能会成为电影“智”造业。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涌现,也让电影创作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郭帆直言,AI技术的革新让他“焦虑了很长时间”。郭帆介绍,《流浪地球3》正在准备中,ChatGPT、Midjourney等20多种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会从前端剧本到后期特效创制全面影响电影。但真正开拍《流浪地球3》之前,他会拿出更多时间考察、研究新技术。“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它在很多方面革新我们对未来影视创作、制作的深入理解。”郭帆呼吁能有一个新部门,从法律法规、政策引导上规范AI的电影应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