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襟、情怀与探讨

  • 来源:清明
  • 关键字:胸襟,情怀,探讨
  • 发布时间:2023-07-24 19:51

  初夏时节,万物葳蕤,5月6日,由《清明》发起的长三角文学期刊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美丽的天鹅湖畔召开,来自《收获》《钟山》《江南》《清明》《小说界》《雨花》《思南文学选刊》《西湖》《扬子江诗刊》《文学港》《太湖》《青春》等近二十家重要文学期刊的主编齐聚一堂,揭开了沪苏浙皖文学期刊联动共赢发展的新篇章。

  长久以来,长三角地区就因经济、人文领域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国所瞩目,优秀作家、作品不断涌现,长三角文学事业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2018年,沪苏浙皖四地作协在上海签约,强强联合,组建“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五年来,三省一市文学机构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文学创作、文学活动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为丰富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活动内容,推动长三角地区文学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发展,此次《清明》发起了与沪苏浙文学期刊高度对接、旨在共建中国当代文学高地的座谈会。会议由安徽省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查结联主持,安徽省文联主席陈先发致辞。

  座谈会上,期刊主编们围绕长三角文学期刊的现状、发展方向以及交流合作机制等展开热烈的交流与碰撞,“组团”聚合优势资源,加强品牌刊物阵地联盟建设,携手营造健康的文学生态,对长三角文学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意义深远。

  长三角的强大文化根基与创造力

  《收获》主编程永新表示,文学期刊要抵达丰富多元的文学现场,办刊人的信念和胸襟决定了刊物质量。“近期广东批评界提出一个概念叫‘新南方写作’我抱着学习的态度看了一些年轻人的文章。但我觉得,从南北方的文化地理、文化心理来说,长三角的文化地位、心理地位是无法被代替的。”程永新坦言,南方文化的习惯思维中有很大的一种自我的东西存在,即原先的那种强大的文化根基。

  在谈到长三角文化的相同背景以及相同的自然环境时,《钟山》主编贾梦玮认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给文学带来新的思考,经济一体化和文学一体化是两个维度的发展。在他看来,文学期刊不能简单地一体化。

  《小说界》执行主编乔晓华则表示,目前期刊在年轻人的影响力和认知度其实是偏低的,她在座谈会上提出:“在现今这个多元社会,如果在内容方面,文学期刊能用更多当下的、最近发生的、跟目前现实相关的作品,特别是能体现同时代人的现实经验的作品来吸引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给他们以共鸣与启发,那么,文学期刊也必将保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文学期刊要能代表一个时代文学的高度

  在贾梦玮眼里,文学期刊的质量既是指内容的质量、语言的质量、编校的质量、装帧的质量,也包括刊物的发行能力、融媒体发展的能力,以及如何让刊物的内容走向更多的读者,这些都是高质量发展的条件。“要建设一个有个性的、有影响力的文学媒体,这是我们的办刊宗旨。”贾梦玮在办刊过程中一直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他格外注重《钟山》的影响力和传承性,认为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一本刊物在汉语发展的链条当中具有它独特的形式和地位。“如果说汉语文学的发展,没有《收获》和《钟山》等期刊的位置,这是有问题的。我们要能代表一个时代文学的高度”。

  《扬子江诗刊》副主编徐晓华在谈到诗歌刊物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时表示,文学现场不仅有成年人的在场,还包括需要受到文学涵育的未成年人,办刊人应当更多地参与到儿童的诗歌教育中去:“儿童天生就是一个诗人,童心即诗心。很多诗人即使成年,也都富于童心。对儿童来讲,在刚刚启蒙的时候,诗歌对他们非常重要,对他们审美的生成,对他们爱的养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ChatGPT对写作的影响

  面对互联网、新媒体、ChatGPT等科技浪潮的席卷和挑战,传统期刊如何坚守阵地,如何在新时代担当文学发展的任务?各位期刊掌门人展开了多维度的热烈讨论。

  “我现在更想谈的是ChatGPT的事儿。ChatGPT出来之后,对我们文学期刊的挑战,或者说我们受到的威胁是巨大的。”《江南》主编钟求是直面科技狂飙的时代,发起关于传统写作困境的讨论,他认为ChatGPT对传统期刊的挑战在若干年内或可预见。

  《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介绍道,2017年他们刊物创刊的时候,就选载了一篇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从那时起他就认定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写作是一个早晚的问题。

  《青春》主编李樯对AI时代文学期刊的未来抱有期望:“无论互联网如何发展,除非能发达到每个人一出生便在大脑中植入一个芯片,这样人类就可以无线连接互联网,人类就不用再学习和阅读了。但我更愿相信,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于阅读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文学期刊因其精加工,生产周期相对图书更短,内容更丰富等特点,读者数量将会有一个增长,可能量级不大,速度缓慢,但也将越来越固定,粘性更强。”

  孵化文学新人新作

  长三角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对文学发展提出了怎样的时代命题?

  针对“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文学期刊对年轻人还有没有意义”的话题,乔晓华道出她在北京参加一场文学活动时内心的波澜。“在交流中,他们的反馈让我们又开心又忧伤。开心的是,他们对于文学期刊抱有很大的好奇与热情,问了我们很多问题,我们带去的杂志两天不到就全部售完;忧伤的是,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在哪里才能看到文学期刊,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哪里可以买到?”据乔晓华介绍,2017年之后,《小说界》就以刊登中国当代青年作家的短篇小说为主,致力于培养更多的年轻作者和读者。

  对于文学新人的培养,各刊都不遗余力。据《清明》主编赵宏兴介绍,近年来,《清明》的《新皖军》栏目致力于推出更多青年作者,培养了一批作家走向全国。他指出:“当代文学的发展证明,以《收获》为龙头的长三角文学期刊,创造了中国文学的高度。当今驰骋在文坛上的名家,许多人都是从文学期刊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这是我们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光荣。”《文学港》主编荣荣坦言:“我们特别关注上升期的作家,非常有潜力的作家,未来可以成为大家的那些作家。”《青春》提出“开掘面向在校大学生的读者群”的办刊理念,《太湖》也提出向低龄化写作者倾斜的办刊方针。“对青年作者,特别是第一次投稿的青年作者,只要他是首发,我们会精心指导作者修改稿件,甚至花大力气帮他改稿。”《太湖》主编苏迅如是说。

  《西湖》主编吴玄则直接把麾下期刊定位为“发新人”的刊物,“我用超过1/3的版面去推一个新人,这样一推就是十几年,推出了100多个新人,其中有一半已经是有名的作家了。因为有这十几年的坚持,现在我们也可以说《西湖》已经是一本不错的刊物了。”

  《雨花》对年轻的、相对有潜力的作者会有所偏爱和扶持,主编朱辉在谈到培养文学新人的问题时向大家介绍经验:“对年轻人的扶持,江苏省作协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对相对年轻、稚嫩、有潜力的作家《雨花》作为刊物予以配合,把这样的作家推到全国的平台上去。不仅刊发作品,还配评论,配发作者创作年表,方便研究者使用。我们还安排较多的篇幅做青年作家小辑,包括苏南、苏中、苏北,包括男作家、女作家,也包括代际的划分。我们也经常参加江苏省作协的青年作家培训班、读书班、高研班,从中发现作者。‘雨花写作营’已经举办了六届,应该说全省的青年作家,我大致心中有数。”

  “出人出作品”,这是《收获》老主编巴金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让现任主编程永新一直铭记在心。他认为这句话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性。

  《清明》主编赵宏兴在最后发言中,对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感到十分高兴,对各位主编的到来,表示十分的感谢。

  (供稿:李木子)

  责任编辑 袁 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