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建设项目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项目,风险,评估
  • 发布时间:2023-09-02 14:49

  钟春平

  近些年,我国境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发生重大损失的事件时有出现,比如中国中铁子公司的波兰公路项目、中国石化集团的石油并购项目、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印度投资项目等,有的单个项目损失金额甚至超过百亿元。

  随着俄乌冲突爆发,后疫情时代世界政治形势快速变化,全球经济形势也呈现高度不确定性,必须更加重视境外项目的风险评估工作,强化风险管控,避免发生重大损失。

  存在的问题

  整体来讲,评估失真情况比较普遍,过于乐观或者偏向于低估存在的风险导致项目延期或者失败的情形时有发生。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低估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海外项目中影响最大的风险,海外项目及“走出去”战略最容易遇到的障碍就是国际政治风险和项目所在国的政治变化。在欠发达国家尤为明显,一旦发生较为严重的武装冲突或者执政党的变更,境外建设项目往往会受到影响,小到工期延误,大到项目被废除或终止,后续掌权的政党往往不再承认早先的项目与合同。而在发达国家,政党更替也可能会引发项目被叫停,特别是比较激进的政党或者对华不太友好的政党执政,会使得早先的项目被以国家安全等各种理由叫停。即便是早先对华友好的国家,也可能受民粹主义的影响,或者受国际反华势力压力,对建设项目以国家安全等为由加以干涉。而大多数建设项目在早期的项目评估过程中,容易忽视政治风险,简单地参照国内的政治,或者将所在国视为对华友好国家,而忽略潜在的国际变化与所在国政治变更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这种政治风险也是“走出去”战略及“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事实上,政治风险所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且不断扩大,既包括战争、政变、资产没收、税赋等传统的政府直接行为,也包含资源保护、文化差异、民族主义、宗教矛盾、域外干涉等非传统政治因素。

  低估劳工等法律法规风险。国家之间的法律差距较大,部分国家对于劳工保护权益比较重视,条款较多,即使是欠发达国家,对劳工的权益也可能比较重视,一旦涉及“三班倒”及用当地劳动力等问题,容易受劳工法律等影响而使项目的推进受阻。部分项目主要采取从国内派遣劳工的做法,但也面临可能的劳工链接不顺畅的问题。国内不少国有企业对海外法律法规重视不够,简单套用国内的经验,导致海外项目受挫。例如,中国中铁本想以“项目二次经营”方式开展波兰公路项目,但最终因相关模式不符合欧盟地区法律而失败。

  低估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等长期风险。生态环境涉及动物保护等问题,气候变化则涉及长期天气变化问题,在项目评估过程中这些潜在的风险容易被忽略,项目实施时面临此类的风险可能会增加。环境评估一般都会实施,但不确定性居高不下。所在国的环境保护规定和项目实施过程也存在着人为的不确定性影响;而自然层面的不确定性更难以把控,极端天气的发生难以预计,因而形成的风险很难通过简单的项目评估加以衡量。如果项目完成时间较长,那么长期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难以客观。

  风险涵盖多,但含义难以清晰界定,并且难以完全统一。项目评估往往会对可能的风险进行归类,比如:建设项目超支风险、担保风险、股权稀释风险、汇率风险、电费延误风险、水文异常变化风险、移民征地风险、项目运营风险、监管审批风险等。有些项目评估则将风险划分为:国别风险、法律风险、监管合规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完工风险、ESG风险、操作风险、企业信用风险、退出风险、声誉风险等。风险门类多、涵盖面广,但很难清晰界定项目整体损失的可能性。

  项目风险评估方法繁多,但结论不统一,所得结论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有些项目风险评估方法虽然不少,但实施较为困难,不少项目只能做定性分析。定性方法包括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情景分析、政策分析、行业基准比较、管理层访谈、工作访谈和专人主持的调查研究等,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避免随意性较强的问题,尽管能够揭示和衡量部分风险,但很难精确衡量。

  量化方法较难实施,即使进行量化评估,结论也很难用以衡量项目的长期风险。项目评估目前已有不少量化方法,包括统计推断、计算机模拟、失效模型和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等,但客观地讲,量化分析比较困难。进行定量风险评估时,需要制定统一的各类风险计量单位和风险计量模型,并通过测试等方法确保评估体系的假设、参数、数据来源和定量评估程序合理、准确。但不少海外项目往往难以满足相应的条件,即使实施量化分析,不同的模型得到的结论可能也不尽相同。这就为相机决策及人为选择提供了可能。

  形成的原因

  境外项目风险评估的根本性困难在于:项目时间长,各种不确定性大,损失的可能性及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变化大。相比国内项目,风险更不可控,面临的损失可能性更高。

  客观原因。境外获取数据相比国内而言没有那么便利,因而在具体评估过程中难以有效甄别可能发生的风险。政治风险需要有很好的当地历史、文化等知识储备,可能不是网络和统计数据能够解决的。自然生态方面的数据,获取难度可能会更大。以中国石化集团的一个石油并购项目为例,在股权收购完成获得石油勘探和开采权后,该集团发现所收购油田含硫量高、炼化成本高,导致项目最终失败。

  项目评估及风险分析方法本身尚未发展到足以识别可能的损失的程度。风险分析本身的科学性存在广泛的争议,在学界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风险分析的很多概念和定义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界定,具体方法更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应用过程中自然会出现各种争议和偏差。

  此外,环境评估中存在多重不确定性,包括风险与不确定的概率误设、不同模型权重误设、模型误设等,使得定价与估算都存在客观上的难度。

  主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是过于乐观,简单套用国内的经验和方法,认为境外项目建设可以与国内项目简单类比,而对陌生的环境缺乏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

  同时,“跟风”行为及非经济的动机过强,导致没有认真进行经济层面的风险评估与分析。部分项目过于追求国际化,或急于将国内的产能或建设能力向外扩张,进而忽略了向外拓展可能面临的难度与损失。

  对策建议

  主观层面,保持谨慎,降低预期,稳步推进海外项目,在项目评估过程中保持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境外项目整体并不容易,客观上,国际化难度会较大,实施需要较长时间,而且成功的概率未必就高。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境外对华警惕及防范意识在强化,“走出去”客观上比较艰难。国内大多数企业则并不熟悉及适应国外经营,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形,向外发展及国际化目标需要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更多地采取谨慎的步伐,有序推进。具体项目评估需要保持足够的风险规避和防范意识,避免采取过于乐观、激进的意识或者显现过强的风险偏好特征。

  项目实施之前,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更好地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在项目实施之前,预留足够的时间,收集尽可能翔实的数据和相关资料,对可能的各项问题进行较为深入地分析,就可能的问题做好相应的评估。例如,在不涉密的情况下,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尽可能进行深入评估。侧重对政治风险、劳工法律风险及长期的生态环境风险进行关注与评估。

  综合各种方法进行评估,尽可能客观地比较差异大、难统一的结论,尝试实施压力测试分析,侧重考察极端情形下的损失。采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对各种方法的结论进行比较分析,不回避可能的不利结果。其中,可以强化压力测试,就最坏的可能进行情景分析,对可能的损失进行测算,并就最大可能的损失做好预备方案。

  强化动态监控与风险管理,适时退出及止损。项目实施过程中,仍然需要对项目进行动态评估,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动态监控,对项目过程中未出现的各项不确定性加以衡量。如果发生较大的损失或不可控的因素,需要及时终止,避免无限期被套牢的局面。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杨生恒

  ysh1917@163.com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