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
  • 关键字: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 发布时间:2023-10-06 15:45

  薛娟

  (四川省苍溪实验中学628400)

  【摘要】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之风,已经吹遍了各个学校,掀起了课堂改革的浪潮。老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开始更加注重开发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在创新能力的锻炼方面,受到了各位老师的重视。其中,在高中的数学科目中,老师需要深入分析数学课程,调整课堂授课方式,增加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创新思维的开发做好铺垫,为创新能力的拓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2)5-002-01

  引言: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课堂教学已经逐渐抛弃照本宣科的方法,而是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新手段,实现学生文化水平与能力的共同增长。老师通过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激发学生的创新性,能够为社会输出复合型的创新人才。老师要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弊端,活跃学生的思维,推动其能力发展。只有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文化,同时兼具优秀的创新能力,才能实现更大的自我突破,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

  一、概念分析

  (一)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一种必备的品格,或者一种必备的能力。特别是在适应社会发展方面,以及在适应终身发展方面,这种核心能力与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该素养不仅能保障人的心理健康,而且也能提升人的环境适应力,进而更好地生存于社会,更好地进行自我发展。只有具备核心素养,才能切实地强化自身的竞争力,获得更为理想的职业发展,以及优良的终身发展。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养成理想的精神品质,形成优良的学科素养,成为文化与素养兼具的优秀人才。其中,在高中数学的学科教育中,老师要结合数学的课程特点,结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实施创新思维的开发,实施创新能力的启迪。通过开辟其创新实践的能力,促使学生获得全面成长。

  (二)创新思维与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创新能力,是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教学中,在数学授课时,要想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技术与技巧,引导学生关注解决方法与过程。在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能够解决问题。同时,学生要具备发自内心的热情,拥有强烈的思考探究欲望,以及拥有理性的、创意性的思维方式[1]。

  二、高中数学的教学现状

  高中的教学任务非常艰巨,而且时间也非常紧张。因此,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更加注重知识点的讲解,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培养学生能力。学生虽然熟练掌握了数学知识点,并且对相关内容产生良好的记忆,但是在素质发展方面,难免存在一定的欠缺。课堂上,学生缺乏成长和锻炼的空间,因而导致创新思维无法得到培养,创新能力无法得到锻炼。

  要想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要想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潮流,就需要积极改善这种现状。在授课中转变教育思想与模式,调整课堂氛围,创造有利的成长条件,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做好基础铺垫,提供大力支持[2]。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办法

  在面对复杂的条件与环境时,能够理清相应的思路,制定合适的解决计划,并且提升行动力,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取得更优质的结果。只有实现这个结果,才能真正地获得创新能力。下面,将从授课方式出发,进行相应的培养方法探讨。

  (一)借助微课资源,启发学生思考

  在数学授课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思路,发现解题规律,进而找出更加简便与有效的解题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得到显著的开发。

  例如,在学习“数列”的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借助一些“启发类”的微课资源,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让学生的脑筋开动起来,以便于深化对“数列”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形成更好的解题思路,进而激发创意思维,实现创新能力的开发。

  另外,微课资源的种类有很多,老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授课需求,进行相关的运用。例如,在学习“几何体”的时候,可以借助“演示类”的微课资源,依托生动形象的立体形象,借助声音与动态的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讲解。在这种直观演示的作用下,学生能够对“几何体”形成更加具象的认知,进而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学生在立体形象的刺激下,也更容易形成一些灵感,产生一些创意思维,这对于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借助合作探究,激发创新思维

  在改善教学状态时,要注重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其主动性得到发挥,以便于改善被动学习的弊端,促进能力开发与提升。这对于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形成而言,具有有效的促进作用。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在组内能够自由地交流,能够自由地探讨。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因此很容易产生一些差异性的想法。学生在产生观念碰撞时,十分有益于灵感的激发,从而产生一些解题创意,促进创新能力的上升。

  例如,在学习“统计”相关内容时,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组内进行合作,并且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比起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更愿意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寻找更便利的解题方法。在这个主动的过程中,在动态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更容易产生创新性的想法,提出创意性的建议或者方案。这种授课形式,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创新条件,提升其实践创新的真实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老师在课堂中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但是不宜批判和否定学生,以免打击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影响创新思维的开发[3]。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保留充足的空间,以便于学生更好地交流与探讨,为创新思维的运用提供条件,为创新能力的施展提供场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有助于激发其积极性,从而更好进行实践创新活动。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掌控班级的进度,进而实现课堂授课的提质增效。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的文化基础,夯实学生的素质根基,实现核心素养全面开发。

  参考文献:

  [1]石岩.浅谈高中数学“一题多解”教学中如何培养数学创新思维[J]. 考试周刊,2021(61):79-81.

  [2] 祁飞.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 学周刊,2021(23):107-108.

  [3]韦绍波.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求知导刊,2021(27):20-21.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