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观天记——秋分

  文/ 杨 婧

  节气观察科学实验

  “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秋分时节,雷声渐少,蛰居的小虫子开始用泥土封闭洞穴,降雨量减少,天气变得干燥。秋分是反映季节变化的节气。在秋分这一天的北极点与南极点附近,人们整日都可以看到太阳在地平线上,而在此之后,北极附近将迎来长达半年的漫漫长夜,南极则迎来为期半年的极昼。你知道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极夜和极昼现象吗?一年四季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实验来模拟四季的变化,了解它的成因。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和春分一样,秋分意味着秋季过半寒暑平,此时太阳再次直射赤道,阳光平分在南、北两个半球,全球昼夜长短也再次相等。秋分以后,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继续向南推进,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随着散失的热量多于吸收的热量,北半球凉意渐浓。

  制作一个圆形橡皮泥球来模拟地球,将筷子插入其中并假想它为地轴。用笔在橡皮泥中间位置画出赤道线,赤道以上的部分为北半球,赤道以下的部分为南半球。

  找一个较暗的房间将手电筒放在桌子的中间,打开手电筒模拟太阳光,将橡皮泥球放在光源一侧约30厘米的位置,将筷子向右倾斜23.4度。此时有较多的阳光直射在北半球,这是北半球的夏至。旋转地轴,你会发现北极点附近始终被阳光照射,形成极昼现象;南极点附近没有阳光照射,为极夜。

  保持橡皮泥球的倾斜状态,逆时针移动至距离光源30厘米的位置,此时阳光在南北半球均分,即阳光直射赤道,这就是秋分。

  继续逆时针移动橡皮泥球至光源另一侧约30厘米处,观察光线照射的范围,找到冬至位置,然后继续逆时针移动橡皮泥球,找到春分的位置。

  我们的地球在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绕着地轴自转,而地轴并不垂直于公转轨道面,有一个大约为23.4°的倾角。这个倾角造成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因此地球各地受到的光照不同,接收的太阳热量也不同,就有了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这样周而复始便形成了四季更迭。

  节气观星——飞马座

  夜晚9点钟左右,在东偏南方向,你可以看到秋季星空最显著的标志——秋季四边形。它由4颗亮星组成,其中3颗属于飞马座,中文名分别为室宿一、室宿二和壁宿一。秋季四边形的4颗亮星构成了飞马的身体,而其他稍暗一些的星则组成了飞马的前腿和头颈部。

  室宿二(飞马座β)是一颗红巨星,也是四边形中唯一的红色亮星,很好识别。它距离地球约200光年,亮度在2.3等至2.7等之间不规则变化。

  在室宿一和室宿二的连线中间附近有一颗类太阳恒星——飞马座51(室宿增一)。它于1995年被两位瑞士天文学家发现,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颗有系外行星的类太阳恒星。飞马座51距离地球约50光年,亮度约为5.4等,使用双筒望远镜可以观测到它。环绕飞马座51运行的行星叫作飞马座51b,它是第一颗被证实的系外行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