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技术在舆情工作中的应用探讨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人工智能,区块链,舆情工作
  • 发布时间:2023-10-14 09:59

  文/王哲 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摘要:面对快速更新迭代的媒体技术和传播形态,只有尊重传播和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和规律,不断革新舆情监控技术,升级舆情监控管理策略,提升舆情管理能力,才能够有效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舆情工作的监测、分类、分发、研判、预警、引导、修复、反馈等各阶段当中。本文主要探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为舆情工作提供的解决方案,以及为提升宣传舆论工作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智能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舆情工作

  引言

  近年来,舆情工作需要借助数据挖掘、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智能化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和提取,对带有情感倾向的信息进行归纳和分类,对舆情发展进行研判和预警,对负面倾向较为严重的信息运用智能化技术及时进行引导、修复和反馈,帮助相关单位或部门实施相应处置措施。总体来说,智能化技术已经成为舆情工作在监测、分类、分发、研判、预警、引导、修复、反馈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所应用的重要手段,能够为文字精准识别、图像有效监测、智能研判支撑、账号拨测辅助、舆情追踪溯源、舆论引导参考、舆情报告生成等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1]。因此,综合分析智能化技术并积极探讨其在舆情工作中的关键应用,对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 智能化技术应用

  1.1 大数据方面

  大数据应用早已成为舆情工作的重要方式,是最早一批应用到舆情工作中的技术手段。在监测阶段,大数据技术能够提高数据的采集效率,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进行充分采集,对有效数据的采集是舆情研判的基础。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情感数据”数据库,重点监控非理性互动与表达。当舆情目标被识别后,监管部门能够迅速把握用户和公众的心理与情绪变化。与此同时,监测系统可以采取短信或弹窗的形式对自媒体用户进行预警,便于用户自行整改。

  在分类阶段,利用大数据建立网络舆情指标,划分优先级,对指标数值较高的事件优先处置,准确判断各种网络舆情事件的紧迫程度、影响范围、发展方向,科学预估和研判可能造成的影响,分清轻重缓急,做到妥善处置。

  在分发阶段,利用大数据手段可以为受众用户制作精准画像,结合智能算法,深挖受众的价值倾向和心理需求,做到精准推送。

  在国际传播领域,我国改变“通稿”式的外宣模式,借用“技术+数据”,根据不同国家、地区受众的媒介使用场景进行画像,精准到“一国一策”式分发。例如,我国根据不同国家的利益背景和受众特点,借助社会化媒体,进行个性化、精准化的社交媒体内容推送,不仅助力国际传播大格局的构建,更是助力“中国声音”的有效传播。

  在研判预警阶段,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在数量繁多的网络舆情中挖掘信息,从静态收集向动态跟踪研判过渡,实现敏感信息预警,分析事件的发展趋势,预判舆情走向。

  1.2 人工智能方面

  1.2.1 AI应用

  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在监测阶段,AI技术能解决图片、视频监测难的痛点,能更加精准地进行文字错误监测和纠正,提升舆情监测效率。使用AI技术进行不良信息治理和内容审核时,将舆情风险提示前置到信息发布之前,为舆情处置争取了大量时间和主动权,大幅提高了风险管控效率[2]。例如,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智能语义识别技术能在秒级别内快速监测几万字的信息;OCR文字识别技术使用电子设备智能检查图像中的字符,用字符识别方法将形状翻译成计算机文字,有效弥补了各类图像中文字监测的盲区;目标检测技术能够在一张图像中检测出物体出现的位置及对应的类比,有效解决了图片、视频监测的痛点。

  在研判预警阶段,AI技术通过设定主题地域属性、媒体权重、热度属性、行业属性、情感属性、敏感属性,可以快速将全国的舆情事件进行定位、定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抽取、挖掘、聚类和分析,为关联单位提供智能监测、智能预警、智能研判等服务。目前可以通过诸如BP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及其衍生的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方法,优化算法更新神经网络权重,开展网络舆情研判工作。

  在引导修复阶段,政府部门可以通过AI技术生成智能化、数字化的新闻产品,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新内容、新形式高效地开展舆论引导,更鲜活、更生动地呈现内容,助力对舆情事件进行良好应对。还可以通过AI平台动态掌握个体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倾向,并就其中的理解偏差针对性地制作、推送价值观正确的信息,帮助公众客观、理性地了解舆情事件的真实情况。

  1.2.2 “元宇宙+”虚拟现实应用

  元宇宙是人类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的、由现实世界映射或超越现实世界,可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的虚拟世界,是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虚拟现实技术是借助计算机等设备产生一个逼真的能实现三维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从而使处于虚拟世界中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分析研判阶段,在元宇宙中“一比一”复制还原人们关注的舆情事件的情境脉络,全面、客观、准确地展示事件的前因后果,畅通人们与舆情事件甚至当事人的感知交流渠道,规避“后真相”现象的出现。这些情景脉络在元宇宙中并非孤立分布,而是可以通过“超链接”达成瞬时切换和资源共享,高效研判舆情走势。

  在引导修复阶段,元宇宙依托人工智能、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扬弃了传统信息单线性传导模式,传播内容趋于个性化和精准化,使得千人千面的舆论引导成为可能,提高了舆情工作治理精度。甚至某些在日常生活世界中难以实践的活动,可以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投射到元宇宙空间,进而使人们可以在元宇宙空间中展开演习、预判和改进,推进舆情研判工作。

  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使原本不得不被舍弃的情感性、关系性要素得以重现,网络舆情也以全景图片、视频直播以及3D影像的方式开展立体化、具象化的传播,进而有效引导舆情。例如,央视频在网络中推出“VR直播”,典型的如“火神山、雷神山监工”VR全景直播,迅速使全民获得虚拟“在场感”,凝聚民众的“情绪共识”,缓解疫情中的舆论焦虑。在强沉浸交互、低操控时延、仿真实场景的拟态效果等大力支持下,“元宇宙+沉浸式治理”的模式能够创设高度逼真的意识形态教育世界,提升舆情引导工作效率。

  1.2.3 ChatGPT应用

  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能够通过理解和学习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聊天交流,并完成语言处理、写作翻译、情感分析等任务,甚至可以辅助完成新闻报道、教育辅导等工作,是目前最强大的人工智能。

  在监测阶段,ChatGPT作为一种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可以为社交媒体和网络舆情分析提供巨大的帮助。ChatGPT可以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文本内容,发现其中的主题和趋势,分析其中的情感和观点,并根据这些信息对该话题是否产生舆情进行分析和判断,效率更高、分类更准。在分析研判阶段,ChatGPT可以通过自我学习和自我调整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和准确性,为社交媒体和网络舆情分析带来更高的精度。

  在预警反馈阶段,ChatGPT可以为社交媒体和网络舆情分析提供个性化的预警和处置服务。例如,ChatGPT可以通过对社交媒体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为政府和企业提供舆情监测和预警服务,帮助它们及时了解和应对不良信息和事件;可以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用户行为和趋势,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并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好相关决策和规划;还可以应用于社交媒体上的智能客服和机器人领域,帮助企业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和用户体验。

  1.3 区块链方面

  区块链是每一个区块中保存了一定信息、由多个区块组成的,按照各自产生的时间顺序连接而成的链条。它的特点是难以篡改数据、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的诞生,重新定义了舆情监测产业链,颠覆了传统舆情监测运作模式。

  在舆情监测阶段,依托区块链信息留痕可追溯技术,可以准确监控和预警舆情信息,对舆情传播溯源分析,实时跟踪舆情传播者,全面分析舆情传播演化轨迹,真实反映社情民意,从而更好地解读舆情[3]。

  在分析研判阶段,区块链技术实现了舆情数据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为大数据舆情分析奠定了基础,让舆情分析研判更加精准。结合各类数据图表的表现形式,区块链技术可以将涉事的主体、主题以及载体等利益相关方和处置方全方位展示,既能积极回应社会各方的关切,也能暴露出多方背后博弈的真相,有利于把事件的真实情况传递给社会大众。对舆情进展和结果做预案式推演,能够防范化解重大舆情风险。

  在引导修复和处置阶段,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持续增加,基于区块链分布式最大化的传播方式,实现舆论引导内容的最大化传播、精准化传播,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的传播力[4]。在区块链价值互联的作用下,舆情应对处置措施将具有高度精准性,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受众心理,找到舆情应对的痛点。应对处置措施作用于哪些群体,在什么节点实施,什么手段处置最高效,这些细节的高度精准性将大大提高舆情处置效率,降低舆情持续发酵的风险。

  2. 推进舆情工作的重要举措

  2.1 风险防范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插上技术的翅膀,可以让舆情信息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极大影响。这种影响力,用好了造福国家和人民,用不好就可能带来难以预见的危害。同样,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也没有社会安宁,更没有人民安全。网络安全工作既是国家战略,也是人民需要,更是社会安全的基本保障。舆情工作既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安全保障,只有在网络安全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把技术用在正确的地方,才能让智能化技术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推进舆情工作的“最大增量”。

  2.2 推进融合

  舆情工作离不开网络,更离不开智能化技术,因此其本身自带开放创新基因,要想推动工作发展,唯有尊重客观规律,与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一起攻克技术难关,加快智能化新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我们除了在上述领域,还可以在5G、物联网、云计算、人机交互等更多新技术领域中进行全面互动,在智能辅助深度策划、多类型智能创作、传播预测算法、拟人化交互等更多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将智能化技术全面运用到舆情工作当中,推进融合发展。

  2.3 培养队伍

  要在各级政府相关单位培养得力的舆情工作团队,不断提高舆情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能力、业务工作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在队伍人员上岗前,要组织开展一系列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和技术培训,特别是要提升善于使用智能化技术提高舆情工作效率的能力,通过考核把关和实习实操,着力打造一支为党为国为民的高素质舆情工作团队,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全面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结语

  随着舆情工作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智能化技术在舆情工作中广泛应用,种类已经不限于以上几个方面,还需要持续更新优化,赋能舆情工作精准高效开展,维护网络清朗空间,提升舆论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作为舆情工作人员,应该更加积极创新学习机制,学习和拥抱新技术,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敢于突破原有的工作模式,学习新的工作理念,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全面了解新时代舆情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不断学习舆情工作新知识、新思想和新理念,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开创舆情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皓显.短视频网络舆情治理对策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3,(4): 159-160.

  [2]倪婷.基于AI 技术的舆情监控策略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3,(3):80-83.

  [3]任秉嘉.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舆情预测研究综述[J].信息技术,2023,(1):98-103.

  [4]王晰巍.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影响因素模型研究[J].现代情报,2023, (4):113-124.

  作者简介:王哲,硕士,副编审,研究方向:媒体融合、融合出版、舆情研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