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者、平台携手探索传统文化短视频商业路径
- 来源:综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创作者,平台,文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0-14 14:28
文/冯 刚
传统文化短视频热度渐起,基于内容的商业化探索成为重要议题。从“情怀发电”、默默坚守,到自身造血、良性循环,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和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进行了诸多探索,努力打通内容创作和商业变现之间的通路,力求实现传统文化短视频内容创作生态的良性循环。
创收主要来源
三人行影业旗下有凌云(峨眉武术非遗传承人 抖音粉丝1313.0万)、嘉了个玲(国风妆 抖音粉丝635.4万)、妞妞妞(国风妆 抖音粉丝257.4万)等多位头部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三人行影业总制片人余镛仪介绍,目前,广告(冠名、植入)收入和作品版权费用是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主要收入来源。某短视频平台传统文化类博主小欣(化名),在多个平台开设账号上传作品。她告诉《综艺报》记者,大部分创作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短视频播放量带来的收益(平台分账),热度直接带来的流量收入增长还是比较明显的。随着作品关注度提升,创作者还可以通过在作品中植入产品、带货获取收益。比如,过去一段时间,网友可以在很多短视频作品中看到电商平台优惠活动、电竞椅、化妆品等产品的广告投放。随着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热度攀升,此类内容创作者的收入情况也明显改善。“至少一些头部创作者已经明确获利。”
B站UP主浑元Rysn(唢呐 B站粉丝量341.4万)表示,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创作者过去多是“用爱发电”,很多UP主不会只做传统文化内容,还有很多生活类或者其他类型的作品。“用爱发电的话,一两天或者一两年可以,但十年八年的话,就不太可能了,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收入增加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不错的激励。”
余镛仪表示,短视频是新生事物,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刚刚步入大众视野,所谓商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作品和流量的变现方式仍需进一步探索。
直播带货成变现新风口
为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影响力,抖音、快手等平台方推出了大量线上、线下活动,助力创作者进一步打开传播空间。如抖音曾发起#非遗奇遇记#短视频征集话题,邀请“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剪纸畅杨杨”等非遗传承人进行系列主题直播。快手曾发起“新市井匠人扶持计划”,以线上直播和线下市集联动、技艺展示和知识分享串联的形式,提供流量和资源曝光方面的扶持,并与品牌电商对接开设“快手非遗购物节”,在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为创作者提供更多变现通道。
根据快手方面的统计,2022年快手平台的手艺创作者获得的总收入同比增幅40.6%。其中,非遗泥咕咕传承人“泥巴哥腾哥”去年年收入超50万元,“陈力宝唢呐”也曾收获近40万元的销售额。
不过,不同创作者对于直播带货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快手UP主“银匠雪儿·山呷呷”(原名潘雪)介绍,目前直播带货收入已是账号收入主要来源,单场直播银饰产品平均销量为100件/套。浑元Rysn则表示,作为一名唢呐爱好者,自己的变现压力不大,直播带货能销售的产品也相对较少,因此大部分精力还是放在音乐类短视频创作上,偶尔尝试直播。
“内容创作的尽头是直播带货。”小欣调侃道,和其他短视频赛道一样,传统文化类短视频虽然发力较晚,但收入状况和变现路径与其他赛道大同小异。头部创作者凭借巨大流量,以作品播出收入、直播带货、线下活动等形式获取收益;腰部作者实现收支平衡后,开始有更多精力思考新的内容方向;其他人则继续“用爱发电”,期待抓住风口。“虽然也有效果不太好的案例,但不可否认,直播带货仍是目前内容变现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认为,文化类市场的商业化变现颇具挑战性,无论是文史方向的知识型创作者,还是技法领域的手工类创作者,在保持足够传播量的同时,往往需要通过细分人设的方式寻找合作对象,与和自身具有较强关联度的广告主进行合作。非遗传承人等技法流派的创作者开展非遗直播,与文旅相结合,让这些非遗产品被更多人看到,在网络端甚至线下拥有新的销售渠道,同样能够获得持续性商业收入,增加更多内容变现模式。
合力探索新商业路径
潘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往往会遇到内容创作瓶颈。“过去在快手,我们的内容是比较独特的,但现在团队需要思考哪些短视频内容更加吸引读者,从而保持作品热度,持续发挥引流作用。”
潘雪的创作团队曾经也尝试过剧情类作品、田园风等内容创作,积累一定粉丝后,才确定了如今的风格,未来想要在内容上继续突破,就需要更加专业的团队,寻找新的创作点。此外,目前团队的银饰产品仍以传统设计样式为主,没有形成独特的产品风格,这些都是潘雪团队在商业变现方面遇到的挑战,也是她正在着手解决的主要问题。
就机构角度而言,余镛仪认为目前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商业品牌即广告业主还未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内容的商业化前景,客户选择此类内容进行广告运作的兴趣点仍待培养。“当然,我们相信当品牌方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市场潜力后,会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开发和投入。”
冷凇表示,“传统文化短视频商业化,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企业客户对文化类内容的认同不足。”想让更多大众消费客户参与进来,就要让他们感受到文化的力量,让他们看到相应的效果和文化带来的品牌价值提升,这样才能进一步拓展内容商业化空间。
从创作者的角度而言,小欣认为,首先,作为内容播出载体,平台可以通过阶段性的扶持和流量倾斜,鼓励相应内容创作,但不能一直持续。这种激励方式自然会让更多人加入这一赛道,但也会造成内容的同质化。其次,内容产出非常耗费精力,进入商业化阶段,创作者势必要在内容和商业化之间进行权衡。此外,直播带货产品的选择与开发,也是一个难题。饰品、服饰等小件实用物品可以借助作品热度展开销售,但建筑技法复刻、古代传统美食复刻等产品的开发很难。“戏曲、武术爱好者直播销售乳胶枕其实也是种无奈的选择。”
当然,小欣和其他创作者一样,对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发展前景保持乐观,“出现问题不是坏事,最后总能得到解决。”她表示,传统文化短视频刚刚获得大众关注,热度不断攀升,创作者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多种利好因素叠加下,大家的创作动力也越来越高。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创作者能够和平台一起,找到适合传统文化短视频的新商业路径,开启传统文化短视频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