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诺兰最优秀的作品?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诺兰,优秀,作品
  • 发布时间:2023-10-14 14:38

  1945年7月16日凌晨,奥本海默和他的同事期待着“三位一体”核试验创造的“神迹”。电影《奥本海默》并没有直接表达原子弹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爆炸,反而以第一人称全面诠释了这位“原子弹之父”的事业和欲望。作为诺兰执导的第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奥本海默》一举达到了同类型电影的最高标准,又呈现了鲜明的政治惊悚题材特点。奥本海默复杂的性格和人生中的高光时刻,通过精彩的蒙太奇手法逐步显影,需要观众参与重构,才能最终完成故事创作。

  基里安·墨菲饰演的奥本海默,是“曼哈顿工程”的主导者,也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有着极大不确定性的学者,是深入具体工作的执行者,更是审视自己研究成果的旁观者。即便知道原子弹爆炸后有毁灭世界的可能,但奥本海默还是坚持科学研究。而在基于核恐吓、核平衡的“相对和平”到来时,他又表现了反思和愧疚,尽力阻止氢弹的研发,甚至不惜成为殉道者。这样自相矛盾的性格,充满悖论的自我期许和评价,让这个角色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真实。

  在使用电脑特效方面,诺兰保持了一贯的审慎,即便是震撼感十足的第一次原子弹爆炸镜头,也是采取了传统的仿真爆炸实拍,而非电脑CG制作。影片交替使用了彩色和黑白画面。在黑白画面中,奥本海默遭到政治迫害,不断被质询,过往的生活隐私也被所谓的闭关听证会层层掀开。彩色画面中,诺兰将奥本海默的荣耀和犹疑和盘托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之后海森堡的量子力学,构成了奥本海默原子弹工程学的基础,他完成了名垂史册的成就。他是现代世界的普罗米修斯,是爱国者,也是美国左翼运动的同情者。

  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在湖畔的对话,成为贯穿全片的一个小秘密,也是导致之后一连串针对奥本海默中伤事件的起源。奥本海默凝视漫天星空,对粒子对撞的想象,以及在现实世界的骄傲和偏见,导致他在黑白画面中不可避免地落到“被缚并永世受惩罚的普罗米修斯”的位置,也许这也是他希望的。正如他在现实中也是在电影中一再吟诵的:“现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他需要体验至高的荣耀和背叛、负罪后,才有可能解脱。

  全片由IMAX胶片拍摄的《奥本海默》,具备细密精致的电影画面呈现,它很可能是诺兰最为优秀的电影作品,起码是诺兰最有野心的电影作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