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新发展格局

  • 来源:中国会展
  • 关键字:赋能,新发展,格局
  • 发布时间:2023-10-27 14:35

  文:裴超 ● 责任编辑:常予莹 861563981@qq.com

  面对新形势把握新机遇

  今年以来, 我国会展业面临围绕标准化建设、扩内需促消费、拓展国际市场等多领域发展。

  一是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引领会展高质量发展。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发表的视频致辞中指出:“提升服务贸易标准化水平,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会展标准化作为推动会展业健康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近期, 商务部批准筹建展览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该标委会由商务部服务贸易司作为业务指导单位, 由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作为秘书处承担单位, 负责在会展行业从事行业标准起草、技术审查等标准化工作。标委会成立后, 将紧密围绕展览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绿色会展、数字会展为主要抓手, 研究建立以展览为核心, 兼顾会议和大型活动的行业标准。同时, 深入拓展中国展览业标准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推动中国标准走向国际, 提升标准的国际化水平。加强标准制定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标准引领, 加强标准宣贯。开展培训交流以及典型案例的收集和推广等工作。

  二是提质扩容促县域消费, 助力扩大内需。今年以来, 受美西方国家持续加息、地缘政治紧张等多重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 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放缓。我国经济也是承压前行,今年上半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 表现出较强韧性。

  疫情进入新阶段以后, 如何有效促进消费增长成为我们要面对的主要挑战,商务部根据中央的部署把2023年作为提振消费年, 各地也把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作为促消费、稳增长的重要措施, 积极推动会展业复苏。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积极响应国家促消费的号召, 近期, 专门组织会展企业和相关专家研讨, 携手相关各方, 鼓励企业将展会下沉到四五线城市, 立足地方特色产业, 组织促消费展览节庆等活动, 发挥会展平台功能,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国内消费增长和经济复苏贡献会展力量。

  三是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助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 随着全球化的逆转, 再加上中美摩擦范围不断扩大,疫情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加速, 外需减弱, 亚洲地区中低端产品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 我国外贸进出口压力增大,近几个月更是同比增长连续下行。

  2023年1月28日, 国务院常务会就强调要推动国内线下展会恢复, 支持企业出境参展。商务部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 推动国内贸易展会全面恢复线下展, 部署办好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等一系列重点展会, 全力支持外贸企业参加境外各类专业展, 为企业进出口创造更多的机会。4月25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 进一步明确提出,“优化重点展会供采对接”, 持续培育境外自办展会、扩大办展规模。

  为积极推动政策落实, 我国主要会展机构组织部分典型办展企业走出国门参展办展, 利用好展会的契机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助力外贸企业抢抓定定单,扩大出口, 增强国际竞争力。

  服贸新形势会展新动能

  10月10日, 商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服贸司负责人介绍2023年1-8月服务贸易发展情况。2023年1-8月, 我国服务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服务进出口总额42533.7亿元(人民币, 下同), 同比增长8%。其中出口17673.1亿元,下降7.4%;进口24860.6亿元, 增长22.5% ;服务贸易逆差7187.5亿元。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提升。1-8月,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18139.4亿元, 同比增长10.4%, 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2.6%, 较上年同期提升0.9个百分点。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10513.6亿元,增长13.1%, 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7625.8亿元, 增长6.9%。

  旅行服务持续恢复。1-8月, 旅行服务进出口9199.9亿元, 同比增长69.5%,继续保持增长最快的服务贸易领域。其中, 出口增长54.9%, 进口增长70.7%。

  “今年以来, 全球贸易发展面临着多重压力, 也对中国外贸产生了一定影响。不过,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 中国外贸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和创新活力。” 商务部副部长郭婷婷表示, 商务部将推出更多帮助外贸企业抓订单拓市场的务实举措, 努力完成全年外贸促稳提质的目标任务, 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多作贡献。

  谈及当前外贸发展形势, 郭婷婷坦言, 今年以来全球贸易发展面临着需求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一些发展中经济体遭遇债务危机导致进口能力受到影响、地缘政治影响外溢等多重压力。

  面对压力和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稳住外贸基本盘, 出台了《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中国外贸仍然展现出较强韧性, 竞争优势稳中加固。

  郭婷婷披露了一组数据:与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 今年前8个月中国进出口规模和外贸主体数量增长均超过30%, 对新兴市场出口占比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 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规模增长了11倍, 绿色新能源产品成为出口亮点。与此同时, 据世贸组织统计, 上半年全球出口总额同比下降4.6%, 降幅比中国多1.4个百分点。中国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达14.2%, 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4个百分点。

  对于下一步工作重点,郭婷婷表示,目前商务部正会同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 推出更多帮助外贸企业抓订单拓市场的务实举措。

  一是加大贸易政策支持。准备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支持二手车出口、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支持海外仓建设等多项政策措施。

  二是加强国际市场开拓。办好重点展会, 进一步优化签证政策, 更好便利商务人员往来, 同时发挥好驻外使领馆经商机构的贸易促进作用。

  三是强化涉企培训和金融服务。继续开展贸易避险、RCEP稳链固链、海外仓等专题培训和对接会。加大对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外贸企业的出口信贷支持力度, 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规模和覆盖面。

  四是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坚定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加快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多动力。

  伴随全球贸易发展面临着多重压力,需求持续低迷。世界经济复苏乏力, 海外投资消费需求不旺, 高库存还处在消化之中。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一些国家搞单边主义, 泛化国家安全, 滥用贸易保护措施, 设置贸易壁垒, 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跨境合作。一些发展中经济体遭遇了债务危机。外汇短缺、进口能力受到影响。地缘政治影响外溢。部分国家推行所谓的“去风险、降依赖”,把经贸问题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 严重影响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高效运转。这些压力也对中国外贸产生了一定影响。

  为了稳住外贸基本盘, 中国出台了《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 中国外贸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和创新活力。与疫情前2019年同期相比, 今年前八个月中国进出口规模和外贸主体数量增长都超过30%, 对新兴市场出口占比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 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规模增长了11倍, 绿色新能源产品成为出口亮点。”郭婷婷介绍。

  与此同时, 据世贸组织统计, 上半年全球出口总额同比下降4.6%, 降幅比中国深了1.4个百分点。中国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达到14.2%, 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4个百分点。

  目前, 商务部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会同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 推出更多帮助外贸企业抓订单拓市场的务实举措, 努力实现全年外贸促稳提质的目标任务, 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多作贡献。

  她介绍:“办好重点展会, 进一步优化签证政策, 更好便利商务人员往来,同时也发挥好驻外使领馆经商机构的贸易促进作用。强化涉企培训和金融服务。

  继续开展贸易避险、RCEP稳链固链、海外仓等专题培训和对接会。加大对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外贸企业的出口信贷支持力度, 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规模和覆盖面。”

  在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 她表示:“坚定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加快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多动力。”

  展会牵引力赋能新经济

  在重要展会发展方面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对外、对内经济发展新形势。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广交会。10月中旬, 第134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办。本届广交会是为推动经济市场创新发展, 更好助力我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根据全球市场需求和变化举办的活动。有超过100家头部跨国企业确认参加今年的广交会, 其中56.5%来自欧美;26.1%来自“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23.2%来自RCEP国家。

  每届广交会开幕时, 来自各国各地区的采购商齐聚广交会, 积极洽谈成交,聚焦中国制造,实现互利共赢。可以说,境外采购商是广交会的“生命线”。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储士家介绍,欧美采购商预注册人数较第133届同期增长20.2%, 其中欧洲采购商增长19.1%,北美增长20.3%。“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增长33.6%。RCEP国家增长21.3%。预注册人数排名前五的行业为:电子及家电类、机械类、日用消费品类、五金工具类、家居装饰品类。

  同时,工商机构组团参会积极。“已有包括中美总商会、英中贸易协会、秘2023 年1-8 月,我国服务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服务进出口总额42533.7 亿元专题·FE AT URE鲁中国商会、马来西亚中国总商会、尼日利亚拉各斯工商会等53家来自五大洲的工商机构组团参会, 较上届同期增长29.3%。”

  重要展会回归展现强韧性, 蓄积新活力。回顾上半年中国外贸发展, 有三个突出表现:一是实现了贸易规模的总体稳定, 贸易额保持增长。上半年中国货物进出口突破20万亿元, 同比增长2.1%, 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6.7%。

  中国继续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市场份额稳中有升。据世贸组织最新数据, 一季度全球出口同比下降1.6%, 中国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14%, 与去年一季度相比增长了0.3个百分点。商务部监测也表明, 二季度中国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仍然保持稳中有升态势。在全球市场整体需求不振的背景下, 周边国家和地区出口普遍出现两位数下降, 中国凭借出口市场多元、产品丰富等优势, 有效对冲了外需疲弱和部分产品周期性下降的影响。当前中国外贸的表现符合预期。

  二是实现了贸易质量的持续提升。上半年中国对新兴市场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达63.5%。中国对自贸协定伙伴进出口增长2.4%, 对“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增长9.8%, 均高于整体出口增速。出口产品提质升级, 高品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增势强劲。上半年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和锂电池的出口额合计拉高整体出口增速1.8个百分点。外贸业态不断创新发展。商务部向全国复制推广了30个外贸新业态优秀实践案例, 上半年跨境电商出口增长19.9%, 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

  三是外贸有力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外贸持续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向好。外贸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1.9亿人。去年中国取消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 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上半年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同比新增3.5万家。在保障国内市场供应方面, 中国积极扩大粮食、能源资源品和优质消费品的进口, 满足了国内生产生活需要。在扩大开放方面, 推动RCEP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 内外循环更加畅通。

  “当前国际市场需求回落是外贸发展的一个大背景。拉长时间轴来看, 当前全球贸易正处于向疫前趋势回归的过程。疫情三年全球贸易的年均增速是9.7%,明显高于疫前2010-2019年2.4%的年均增速。” 业内人士认为, 疫情防控期间这样的高增长是阶段性的、不可持续的。

  下半年, 外贸面临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和难预料的因素, 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相互交织, 形势极为严峻。一方面, 全球经贸增长乏力。生产、消费、投资三大需求都处于低迷状态, 全球制造业PMI已连续9个月低于荣枯线, 主要经济体的通胀仍处在高位, 商品消费复苏相对缓慢。另一方面, 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在上升。部分国家强行推动“脱钩” “断链”, 以及所谓的“去风险”,人为设置障碍, 阻碍正常经贸往来。据相关企业反映, 个别国家将贸易问题政治化, 导致了订单和产能被迫向外转移,损害供采双方的经济利益。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表示,“在正视这些困难和挑战的同时, 我们依然是充满信心的。中国外贸产业链供应链有强大的韧性, 中国外贸企业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锤炼成长起来的, 具有内在的创新能力。最近, 商务部对重点外贸行业和企业跟踪调研后注意到一些积极变化, 比如跨境往来在进一步畅通,国际航班数量也在稳步恢复;新签订单持平或增长的企业占比在回升;电子信息等压力较大的行业中间品进口在上扬。这也意味着下半年可能会迎来转机。”此外, 中国外贸优势竞争产品, 如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仍会保持较快的增长。“一带一路”、自贸协定等多双边贸易合作也正在释放贸易增长的潜力。

  下阶段如何加力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进一步支持出口企业?李兴乾表示, 接下来商务部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会同各地各部门形成政策合力, 全力推动外贸促稳提质。主要有三个着力点:首先, 继续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办好进博会、广交会等一系列重要展会。支持企业境外参展营销。推动加快签证办理和国际航线复航增班。其次,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 动态调整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 加强贸易风险监测预警, 帮助企业积极应对不合理的贸易限制措施。同时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进口。再次, 深化外贸创新发展。支持中国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持续提档升级, 指导跨境电商品牌培育和标准建设, 推动贸易单据数字化发展和应用。此外, 还将分行业举办新业态、绿色低碳贸易、自贸协定等相关培训, 帮助企业加强贸易能力建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