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机制思考与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问题,思考与研究
  • 发布时间:2023-11-03 18:47

  芮 超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完整健全的人格,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并且接纳真实自我。本文主要阐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探究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的具体措施,从而有效解决大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问题关乎社会的稳定、校园的安全和亿万家庭的幸福,随着校园恶性事件的频频发生,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开始受到各大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心理问题非常复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学业方面

  与小学、初中以及高中不同,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因此部分学生会出现自由散漫、随意逃课等不良现象。久而久之,就会严重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在考试的时候,这部分学生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因此会面临挂科、重修等问题,甚至还会严重影响学生们的正常毕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另外,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非常优秀,受到老师的重点关照,在同学们之间存在较高的优越感。但是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大学生,很多方面都比不上其他同学,因此出现无所适从的感觉。

  1.2 与人交往方面

  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正在不断攀升。由于部分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因此独生子女可能会出现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在离开父母进入大学之后,很容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碰壁,感觉自己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或者难以交到知心好友,继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另外,谈恋爱在高校大学生中较为普遍,但是由于大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生活阅历不够丰富,身心状态不够成熟,因此很难理智客观地处理恋爱问题,容易导致情侣双方的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残行为和违法行为。

  1.3 择业就业方面

  择业就业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学生们会在这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存在很多的担忧和困惑。比如在求职中如何规划方向、在面试时如何赢得面试官的青睐、在实习过程中如何与同事高效沟通,这些问题都会让大学生陷入焦虑、恐惧、烦躁的情绪。如果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以及实习中屡屡受挫,还会严重打击大学生的自信心,让大学生对未来失去希望,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2 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

  2.1 社会因素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属于封建国家。到目前为止,一些封建思想仍然存在。比如女孩子应该矜持内敛、温柔娴静,这会导致一些性格外向的女孩子长期受到压抑,使得她们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越来越便捷。但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这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拜金”“崇洋媚外”“贪图享乐”等不良现象,严重威胁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部分不良媒体对社会热点新闻进行恶意渲染,过分宣扬负面情绪、社会不公、社会腐败以及竞争压力大等元素,进一步加重学生们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2.2 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终身发展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父母感情和谐的家庭,子女往往会形成乐观自信、热情阳光以及礼貌懂事等性格特征;父母感情不和谐的家庭,子女往往会形成孤僻敏感、冷漠自私、自卑怯懦等性格特征。如果父母的婚姻关系破裂,那么孩子就会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母亲或者父亲的角色的缺失,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另外,部分家长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对孩子的生活进行大包大揽,导致孩子缺乏良好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因此在大学生活中面临诸多问题,影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

  2.3 学校因素

  近年来,各大高校正在不断扩招,因此学生们在学校中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和学习压力,导致学生们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从而出现烦躁不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缺乏必要的关注,心理健康咨询人员没有专业的教育背景以及合法的执业资格,无法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准确判断,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失去最佳的干预时间。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方式较为老旧,不能有效满足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且对学生的隐私保护工作未能全面落实,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咨询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当遇到心理问题时,学生们基本不会去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2.4 个体因素

  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一个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大学生会面临非常激烈的心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往往会在消极与积极、乐观与自卑、理想与现实中来回挣扎,并且急于向父母、老师、同学等证明自己已经长大,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引发心理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改善,因此大学生的身体发育速度明显增加,但是心理发育却没有紧跟身体发育的步伐,导致大学生出现身心发育不平衡的问题,现有的心理状态难以控制身体成熟带来的冲动,从而造成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3 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的具体措施

  3.1 明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表现

  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表现主要为抑郁、狂躁、焦虑、强迫、恐惧、饮食障碍、网络成瘾以及神经衰弱等。对于抑郁而言,学生可能会出现动作语言减少、思维迟缓、兴趣丧失、身体疲乏、自残自杀、食欲减退、体重降低、自我否定等;对于狂躁而言,学生可能会出现精神亢奋、语量增多、语速增快、语声增大、暴跳如雷、自命不凡等;对于焦虑而言,学生可能会出现惊恐不安、呼吸急促、口渴口干、尿急尿频、头晕胸闷、大汗淋漓、手足震颤等;对于强迫而言,学生可能会出现重复的行为或者想法,自己明明知道没有必要,内心非常痛苦,但是没有办法进行有效控制;对于恐惧而言,学生可能出现刻意回避某个场景或者某个人,伴随容易受惊、心悸心慌、战栗出汗等;对于饮食障碍而言,学生可能出现暴食、贪食、厌食、不耐饥饿、藏匿食物、生理功能紊乱等;对于网络成瘾而言,学生的上网时间明显增加,停止上网时可能出现气愤、无聊等负面情绪;对于神经衰弱而言,学生可能出现易疲劳、易兴奋、睡觉易醒、身体疼痛等。如果学生出现以上症状,那么高校应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干预。

  3.2 积极探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展规律

  为了有效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必须积极探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展规律,及时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春季和岁末年初是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高发期,该时期大学生的自杀率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其次,与男性大学生相比,女性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相对较高;与城镇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相对较高;与家庭富裕的大学生相比,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相对较高。最后,在刚入校的第一学年,大学生往往会面临专业学习、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等问题;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大学生往往会面临自我发展、学业压力、恋爱情感等问题;在大四学年,大学生们往往会面临论文撰写、择业就业、初入社会等问题。对于不同学年而言,学生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展规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征兆,观察大学生在语言行为方面是否存在反常之处,科学预判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爆发点,加大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关注力度。比如高校应特别关注孤儿、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当他们遭遇挫折、失恋、挂科以及重大变故时,仔细研究他们是否有异常的语言和行为。如果有异常的语言和行为,应立即采取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再比如高校应特别关注高度自律、学业压力大的优等生,仔细观察他们是否存在焦虑、压抑、敏感等心理问题。如果存在焦虑、压抑、敏感等心理问题,应马上进行心理干预。

  3.3 全面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因此不仅要关注学生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更要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很多学生和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错误的认知,认为只有心理不正常或者心理有问题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似乎一旦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会被扣上一顶“不正常”或者“有问题”的帽子,招来别人的歧视、嘲笑甚至霸凌。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心理问题愈加严峻。因此老师和学生必须及时转变自己的观念,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必要性,根据实际情况全面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高校可以以珍视生命、性与恋爱、情绪宣泄、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择业就业等为主题,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挫折,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其次,高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心理学专业的老师为学生们提供专业化的指导,让学生们对心理健康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促使学生们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并结合心理健康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调节和干预。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老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严禁出现照本宣科的不良现象。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匿名写下自己的压力来源,然后装进一个大的纸箱子中,每个人随意抽出一张大声念出来,然后将其叠成纸飞机在操场上放飞,最后统一丢入碎纸机中,让学生们在呐喊、放飞、碎纸的过程中,充分释放自己的压力,消除心中的压抑情绪。最后,高校可以组织心理健康社团,积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营造轻松愉悦的心理健康氛围,切实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范围,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自我教育意识和服务他人理念,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大学生心理问题。

  3.4 提供多元化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在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时,高校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兼顾个体”“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为学生们提供多元化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切实解决学生们存在的心理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高校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学校定期坐班,接受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并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们的心理特征,对学生们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和干预。其二,合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通过网上登记、网上预约、网上咨询的方式,有效保护学生们的隐私,使得学生们能够毫无心理负担地进行心理咨询。其三,对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健康普查中反映出来的高危对象进行约谈,深入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绪烦恼;在必要的时候,对这些高危对象进行跟踪调查和心理辅导,切实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其四,定期与特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问题给予必要的心理援助和经济援助,有效解决学生们的实际问题,切实促进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其五,如果学生已经出现早期精神疾病和严重心理障碍,那么应将其尽快转接到专业的医院,让学生们接受专业化的治疗,避免心理疾病的进一步扩大化。

  3.5 构建一支专业化的队伍

  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因此构建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是十分有必要的。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政工干部的主体作用,与专业教师、学生骨干共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工作。另外,高校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效吸纳辅导员、宿管、心理协会成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干部等诸多力量,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培训平台,切实丰富他们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储备,有效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专业技能,不断优化他们对心理问题的敏感度,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科学干预。

  3.6 组建陌生人间的心理互助小组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会存在敏感自卑的心理问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愿意展示真实的自己,也不愿意向老师、同学、朋友以及家人求助。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可以组建陌生人之间的心理互助小组。在心理互助小组中,没有人知道你的年龄、性别、外貌、专业、家庭、经历,这有助于消除学生们的戒备心理,让学生们主动卸下自己的伪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学生们能够没有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袒露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并且得到陌生人的帮助、鼓励和安慰,有效解决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但是高校必须明确心理互助小组的局限性,认识到心理互助小组专业程度不高的问题。如果心理互助小组的成员遇到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时,那么应及时汇报给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切实提高解决问题办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7 有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评估

  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的过程中,高校应有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评估工作,并将普查评估的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和有效整理,提交给学工处以及院长办公室,切实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学生日常管理的针对性。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评估中筛查出的高危对象,应通过适宜的方式告知辅导员以及宿管,并委托专业心理咨询师对高危对象进行走访,科学评估高危对象室友、同学、父母以及老师等提供的心理问题征兆信息,以此为基础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全面落实高危对象的跟踪关注工作,及时发现高危对象的心理问题,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3.8 设置宿舍心理信息员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室友往往是最先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人,并且室友能够更加自然地通过沟通交流提供关心鼓励和相关信息,进一步提高心理问题干预的实际效果。因此高校应设置宿舍心理信息员,形成宿舍心理问题预防机制,将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真正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对宿舍心理信息员进行统一指导,形成自下而上的心理健康安全网,有效防范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恶化。

  3.9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能够陶冶学生们的情操,释放学生们的压力,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首先,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大学生观看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电影和短片,引导学生们从别人的故事中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其次,高校可以积极开展爬山、远行等野外活动,让学生们进入更加广阔的天地,见识更多优美的风景,切实排解学生们的烦闷情绪,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再次,高校可以组织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演讲比赛、歌唱比赛、征文比赛等,在校园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氛围,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最后,高校可以定期举办艺术节、学术节、科技节、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们广泛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信息,有效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不断拓展学生们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交际圈,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收获平等真挚的友情。

  3.10 发挥体育和音乐的辅助作用

  体育和音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因此在干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发挥体育和音乐的辅助作用。首先,体育的辅助作用。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学生的体魄,缓解学生的悲伤情绪,释放学生的精神压力,调节学生的神经系统,锻炼学生的精神意志,提高学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因此高校应积极切实加大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为学生们的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机会。其次,音乐的辅助作用。音乐聆听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有效影响学生的内在情绪。当学生聆听节奏欢快的音乐时,就会觉得心胸开阔;当学生聆听节奏舒缓的音乐时,就会觉得舒缓平和;当学生聆听慷慨激昂的音乐时,就会觉得充满正能量。因此高校可以根据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利用早餐、午餐以及晚餐时间为学生们播放适宜的音乐,切实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对学生产生正向的引导作用。

  4 结语

  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需要老师、学生以及高校的长期努力。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的过程中,应明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表现,积极探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展规律,全面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多元化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构建一支专业化的队伍,组建陌生人间的心理互助小组,有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评估,设置宿舍心理信息员,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挥体育和音乐的辅助作用,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大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