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泽多姆——宁静海岸边的历史遗痕

  • 来源:出国
  • 关键字:乌泽多姆,历史遗痕,海岸
  • 发布时间:2023-11-10 14:48

  文/ 王雪妍

  乌泽多姆(Usedom) 带给我的惊喜和震撼是难以言表的。

  出发之前,我们只是想在这个位于德国北部被誉为“阳光岛”的海岛上放松一下心情,将繁忙的工作暂时放在一边,静下心来享受一周的海滨假日。除了沙滩和海浪,我对乌泽多姆并无更多的期待,也没有做任何行程计划和旅行攻略。躺在沙滩上沐浴着和暖的阳光,闭着眼睛听着海浪由远及近的轰响——这几乎是我对这次旅行的全部想像了。

  由德累斯顿出发驱车北上,经过五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到达了波罗的海海岸,头顶上方盘旋的海鸟提醒着我们,前方便是此次行程的目的地——乌泽多姆。乌泽多姆是德国第二大岛,岛形狭长,北部四十二公里长的白色沙滩像一条飘在波罗的海上的白丝带,每年吸引着大量游人前来此地休闲度假。连接内陆与岛屿的大桥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高出海平面仅有五米多的距离。为了使大型轮船在水上航行时不被桥身阻挡,大桥会在固定时间从中间断开,一截桥面从一侧被吊起,好像有人从上方掀开了盖子,为轮船打开了一条顺利通行的航道。待轮船通过之后,吊起的桥面会被慢慢放下,进出岛屿的汽车才可以再次行驶前进。

  终于上了岛,然后又开了将近一个小时的车,我们这才找到之前预定好的露营地——于科里茨(Ückeritz)。露营地里的房车和帐篷均匀地分布在岛屿北部的海岸线上,形成了一条将近五公里长的露营风景线。郁郁葱葱的树木是这里天然的屏障,为露营生活营造出了一种自然的静谧的气氛。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近在咫尺,可身在露营地的我们却看不到一点大海的踪迹,面前像小山坡一样的海岸堤坝遮挡着我们的视线。暂且压住向往大海的心情,我们先支好帐篷,然后又在里面小睡了一下,六个多小时的行程确实消耗了我们太多的体力。

  当我们醒来走出帐篷时,天空已经变了颜色,从蓝色向下逐渐变成粉色、橙色和紫红色。海岸堤坝上有通往海滩的小路,我们踩着厚厚的细沙走上堤坝,到达最高处时,面前广阔的大海一下子映入眼帘——海浪温柔平和地涌上沙滩,然后又缓缓退去,不疾不徐,不眠不休……海滩宁静至极,两位老人在海里游泳,一个母亲带着孩子在沙滩上堆着城堡,这就是我们目之所及看到的全部游人。在颜色鲜艳的天空背景下,蔚蓝的大海,淡黄色的沙滩,这里的一切都散发出一种圣洁的光辉,宁谧、祥和、温馨、疗愈……我们站在海边,任海水涌上来没过我们的脚面,再看着我们的脚印被海水冲刷抹平……人生不就是如此吗?来过一遭,看到过天空的美丽,感受过海水的清凉,可是走过之后什么也不会留下……这一晚,我在帐篷里睡得格外香甜。至此,我对乌泽多姆的期待被完全满足了,身体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心灵也被温柔地安抚着。

  度假第三天, 我们决定去岛屿最北端的佩尼明德(Peenemünde)港口走一走,想看看停泊在港口的船只,尝尝美味的海鲜,据说那里还有一座历史博物馆很值得参观。坐上乌泽多姆的城际特快列车,从于科里茨到佩尼明德花了大概三十多分钟的时间。从佩尼明德车站走向港口水边的途中,一座高大的由红砖砌成的建筑出现在我们面前,墙壁已经变暗发黑的建筑被围栏围起来,像是一片废弃已久的工厂园区,破败又突兀,跟岛上的优美环境在一起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建筑上锈迹斑斑的传输带还保持着原样,好像乌泽多姆这位绝世美人脸上的一道伤疤。我在想,这么煞风景的房子,为什么当地不拆了呢?是资金不够吗?还是担心会破坏自然环境?待走近之后,我看到建筑前的指示牌上写着“历史技术博物馆”(Historisch-technischesMuseum)。我对工业技术几乎完全没有兴趣,想尽快离开这里,可禁不住同行朋友的劝说,最终还是买了门票。

  走进博物馆,看到其中的简介,我这才知道自己走进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以及即将触摸到一段怎样的沉重历史。

  二战期间,希特勒在佩尼明德建造了他的空军基地,用来研制火箭导弹,企图用最先进的武器赢得战争。这座破败的红砖建筑正是当年研发并生产火箭导弹的军事工厂,走进工厂内部,空旷的厂房里摆放着曾经炼制钢铁的大型熔炉,这些钢铁设备虽已年迈生锈,但其巨大结实的坚硬身躯还是透出一股强大的威慑力,像一个个想要吞噬现代文明的工业巨兽,显示着二战时期希特勒妄图称霸世界的野心。厂房的墙壁和窗户已经被熏成了黑色,熔炉下的灰烬还清晰可见,一切都保留着原来的模样,我仿佛置身于二战时期忙碌的军工工厂之中,看着被押来的囚犯们被强制当劳工,耳边传来震耳欲聋的重型机械的轰鸣声。这哪里还是我印象里整洁现代的博物馆,根本就是历史实境重现。只有当亲自置身其中时,那种压抑又深沉的历史感才真的将我全身包围,这种震撼是在书本里感受不到的。

  V2——世界第一枚大型超声速火箭导弹在此诞生,这也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实战使用的弹道导弹。"V" 来源于德文Vergeltung,意即报复、复仇,这是纳粹在遭到盟国集中轰炸后表示要进行反击的意思。V2 火箭导弹自1936年开始研制,1944 年首次向巴黎发射,两天后开始疯狂袭击英国,使近万名平民丧生。这时的二战已经逐渐进入尾声,德国败势显著,希特勒还在做着最后的幻想和挣扎。尽管V2 火箭导弹最终并没有扭转德国战败的局势,却在工程技术上实现了人类宇航先驱的技术设想,对现代大型火箭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航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45 年德国投降前夕, 400余名德国火箭专家向美军投降,成为美国火箭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苏联也缴获了大量V2 的成品和部件,并俘虏了一些火箭专家,以此为起点,苏联开始了自己的火箭和空间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佩尼明德空军基地的总负责人——维尔纳·冯·布劳恩博士——在接手管理基地时只有二十五岁。飞向宇宙是他的梦想,他在二十二岁时就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这位年轻天才在航空领域的成就可以媲美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可是他的科研成果却被用来屠杀生命。

  博物馆结语中的一段话十分发人深省,翻译如下:“火箭的发明把人们带上了天堂,还是拖入了地狱?所有与佩尼明德火箭制造有关的人该怎样理解这个问题?他们是否思考过他们行为的后果?有些人可以自主决定,大多数人都只是顺从,只有很少人有过良心的拷问。佩尼明德的火箭导弹有很多副面孔——是寻求事业成功发展的技术工程师,是被击中后丧生的无辜平民,是梦想着征服宇宙的科技先驱,是想用火箭弹保卫国家的军人士兵,也是被迫参与建造的战俘囚犯,每副面孔都会以自己的视角审视这一 ‘机器’。时至今日,火箭弹带来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我们该用怎样的道德律法来与这 ‘机器’ 相处共存?”

  在博物馆的出口前,写字台上放着一个白色的笔记本,我打开翻了翻,原来是留言册。我拿起旁边的钢笔,在上面用中文写下了 “远离战争,珍爱和平”,因为真正的和平是不分语言不分国界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