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目千里的面具

  • 来源:奇妙博物馆
  • 关键字:面具,器物,青铜器
  • 发布时间:2023-12-09 15:58

  文/邹 鹏 图/唐二胖胖

  难道是“蜀王宝座”

  1986年8月,考古人员正在三星堆遗址的考古现场辛勤地工作着,他们之前在这里发现了两个大型的“祭祀坑”,里面出土了象牙、玉石器、青铜器、金器等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参与发掘的每一个人都异常兴奋,他们不知道接下来还会有什么惊喜等待着他们。

  8月下旬,在二号“祭祀坑”的发掘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周的时候,清理二号“祭祀坑”的考古人员在坑的南边发现了一件巨大的青铜器,它露出来的部分呈半圆形,谁也看不出是什么器物。

  随着发掘清理工作的进行,这件器物也显露得越来越多,从整体形状来看很像一把椅子的靠背,左右两边还有两个长长的扶手。这难道是蜀王的宝座?这个土坑难道是某一代古蜀王的墓葬坑?所有人都对答案充满了期待。

  器物周围泥土逐渐被清除,这件巨大的青铜器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半圆形的青铜器上出现了鹰钩形的鼻子,鼻子两侧是两只长长的圆柱形的“眼球”,就像螃蟹突出的眼睛。哇,这可不是什么蜀王的宝座,而是一件倒过来的、造型怪异的青铜面具!那个“椅子的靠背”其实是这件面具的下颌部分,而那两个“扶手”其实是面具上两只长长的耳朵。

  这件青铜面具巨大的体量和奇异的样子真是太独特了,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都是首次发现。

  奇异的面具

  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件奇异的面具吧!面具高66厘米,重量有80多千克。它的两只又长又尖的大耳朵之间最大的间距达到了138厘米。面具上的眉毛就像两把刀,眉梢上挑,显得威武端肃。最独特的就是它那两只巨大的圆柱形“眼球”,长长的“眼球”从面具的眼眶里伸出来,长度竟然达到了16厘米。再看它高高的鼻子呈鹰钩形,鼻翼上有着硕大的勾云图案。它还有一个巨大的嘴巴,嘴巴紧闭,嘴唇很薄,嘴角上扬,中间是外露的舌尖,好像在向我们神秘而又俏皮地微笑。

  有着这样夸张的眼睛和耳朵,它在三星堆出土的诸多青铜面具中独树一帜,于是它得到了一个十分形象的称呼——“千里眼、顺风耳”。 很多人在看到这件巨大的面具时,都会被它所震撼,也不禁在心里产生很多疑问:这么巨大的青铜面具是做什么用的呢?它代表的是什么人呢?又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而夸张的造型呢?

  面具代表了谁

  首先,这样巨大而沉重的青铜纵目面具肯定不会是戴在真人脸上的。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面具两侧靠近耳朵的地方上下都各有一个方孔,一共四个方孔,这些方孔应该就是用来辅助固定面具的。古人很可能是把青铜纵目面具挂在宗庙或者神殿的高处,或者绑在柱子上,他们用绳索穿过这些方孔,把巨大的面具固定在某处。在青铜纵目面具的额头中间也有一个方孔,这里原本或许插着某种独特的装饰品。

  因此,专家们推测这件面具可能是古蜀国崇拜的某个神灵的形象。那会是哪一个神灵呢?

  一种说法认为是传说中的烛龙。《山海经》里就记载了这个名叫烛龙的天神。他身长千里,长着一对长长的大眼睛,他的眼睛掌控着人间的光明和黑暗,眼睛张开时是白昼,闭上时就是黑夜。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上长长的眼睛正好符合天神烛龙的眼睛特征。

  也有学者有其他的看法,他们认为青铜纵目面具代表的是古蜀国的第一代王蚕丛。《华阳国志》里描述古蜀国的第一代王蚕丛的长相时,说“其目纵”,“纵”有“从后往前”的意思,也就是说蚕丛长着一双往前探出的眼睛。青铜纵目面具是对蚕丛的眼睛进行了夸张和神化。可能在古人心中,蚕丛就是一位拥有超能力的神人。正因为蚕丛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所以当时的人们才铸造了这样一件巨大而夸张的面具作为他的神像来供奉他。这也是这件文物的名字里有“纵目”两个字的原因。

  还有人觉得这件面具是古蜀人希望自己能获得超能力的一种表现。李白曾写“蜀道难,难于上青天”,3000多年前的古蜀国道路交通很不发达,生活在四川盆地的古蜀人非常渴望能够了解外面的世界,所以他们铸造出这样有着大大的耳朵、长长的眼睛的面具神像,渴望通过它与天神沟通,获得神力,从而听得更远,看得更广,得到更多盆地外部的信息。

  与之造型相似的纵目面具在二号“祭祀坑”还出土了两件,只是要小得多。其中一件的额头中间有着造型复杂而精美的额饰,专家们根据它推测,青铜纵目面具的额头中间应该也是类似的装饰品。此外,在三星堆新发现的八号“祭祀坑”里出土了更为袖珍的纵目面具,只有人的手掌心那么大。这么多造型相似的面具的出现说明,纵目面具所代表的形象在古蜀人心中一定具有特殊的意义。

  虽然专家们对于这种造型奇特的青铜纵目面具有不同的解读,但是大家都从它夸张的造型中看到了古蜀人独特的审美观念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感受到了3000多年前古蜀人的敬畏之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