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人间草木(上)
- 来源:艺术启蒙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人间,草木,尝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2-09 16:04
文罗 米
如果你学过或者尝试画过国画,你可以回想一下,一开始你画的是什么呢?
我猜,你很可能画的是花卉。因为它们在生活中极为常见,并且比起更依赖画面经营和笔墨技巧的山水画,花卉相对来说入门要容易一点儿,即便笔力稚嫩,多半也能做到“有模有样”,所以花卉也就成了国画爱好者的入门首选。
不过,这绝不意味着画花卉简单轻松,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对画家功力的要求甚至更高,比如有的作品画面上的内容相对简明,所以一点儿瑕疵都会显得格外刺眼。
画中初现
花卉很早就出现在画面上了,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陶器上就有生动的花卉图案,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它都被作为装饰纹样,甚至是边边角角的填充图案。直到唐朝,花卉才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花鸟画。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花鸟画迎来了一次真正的发展高潮,一位名叫黄筌的画家摸索出一种富贵、华丽、精细、严谨的画法。这种画法符合宫廷审美,展现了皇家气派,很快就成为宫廷花鸟画的“模板”。
到了宋朝,这种画法发展到巅峰,其中“超级文艺发烧友”宋徽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宋徽宗本人就是一位顶级画家,尤其擅长画花鸟,他流传下来的花鸟画有《芙蓉锦鸡图》《蜡梅山禽图》《桃鸠图》……光是听这些名字,我们的眼前已经是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了。
当时,他身边还聚集着一大批丹青高手,在他的严格要求和耐心指点之下,画家们更是把对准确性的追求推向极致。
根据画史记载,当时龙德宫建成后,宋徽宗命令画院里的画师们在墙壁和屏风上作画。画师们使出浑身解数,却都没能得到他的肯定,唯有一幅月季花让他赞赏不已,并重赏了画师。众人不解其中的关窍,宋徽宗告诉大家,月季看似普通,却极难刻画——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和一天当中早中晚的不同时刻,月季的花蕊、花叶形态完全不同,这幅画中的月季与春天正午时的形态分毫不差,足以说明画师观察得十分仔细。
可想而知,在皇帝如此倡导之下,宫廷花鸟画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虽然北宋走向了灭亡,宋徽宗本人当了金国的俘虏后驾崩于北方,但他指明的艺术道路却被沿袭到了南宋,进一步发扬光大。
看!这幅南宋画家吴炳的《出水芙蓉图》完美地捕捉了一朵荷花最标准的姿态,可惜它没有被宋徽宗看到,要不然还不知会得到什么样的赞赏呢!
这幅画尺寸不大,纵23.8厘米,横25厘米,是一幅团扇上的作品,画中的荷花和现实中的差不多大。画面非常简洁,只在正当中画了一朵盛放的荷花,花瓣俯仰多姿,高低错落,展现出各种状态:外层的花瓣已几近凋零,微微向外仰倒;内层的花瓣却神采奕奕,最里面的花瓣绽开的时间还不长,所以轻微内扣,仿佛抱住花芯不肯放手。
花瓣以淡粉色打底,瓣尖上的红色被染得稍重一些,和荷花的真实形态完全一致。花瓣的内外两面施色也不同,内面色泽浅而近白,外面色泽略深而发粉。画家还用细得几乎难以分辨的线似有若无地画出了荷瓣的脉络,这更是神来之笔。
画面上最明亮的色泽是那一圈娇嫩的花蕊,花蕊是用比芝麻粒还要小的白粉点成,它们轻轻地落在黄色的花柱上,显得极其柔弱,一点儿轻风便会让它们晃动不止。你看,它们也仿佛在画面上微微颤动,不知是不是因为我们离得太近,呼出的气传到了画中。眼下花开得正盛,中间的莲蓬还没有到成熟的时候,还是娇黄的,莲子细细的顶端裹着一层粉。如果你生活在水乡,你甚至会觉得画上的荷花比现实中的还要真实。
除此之外,连作为陪衬的荷叶都画得一丝不苟。画家特意让荷叶卷着,以显现出它正背面的不同。荷叶正面是稍深一点儿的绿色,其中还透出一层黄,这是靠近叶脉的地方,叶脉分明地四散开去,越靠近叶边脉络越细越多;荷叶背面的绿色发灰,两相对比,阴阳向背一目了然。荷花的茎秆儿劲挺粗壮,上面还用极细的墨点点出了茎上的小刺,富有分明的触感。
对一朵荷花的了解,大概没人比这位画家懂得更多了。
文人之气
你有没有想过,究竟是什么能让画家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花花草草进行这样细致入微的写真呢?
或许这源自宋人对万物穷尽其理的追求,以及从格物致知中磨炼出来的耐心,当然,更有他们对生活本身的拥抱和激赏。
不过,古人对植物绝不只有这一种态度,所以也绝不止于这一种画法。擅长画花草的除了宫廷画家,还有文人画家。
文人对植物或许有一种天然的甚至是出自本能的亲近感。从《诗经》开始,文人就在诗歌中歌咏草木,以香草自比,借草木明志,他们还将草木不惧寒冷、形态挺拔、气味芬芳等特性,类比为人的德行、品格和节操,比如将梅、兰、竹、菊誉为“四君子”,将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所以,文人画家并不认为惟妙惟肖地描绘花草的形貌就是顶级的“玩法”,他们认为更高级的方式是借花草的形态传达一种精神,表达一种情绪,彰显一种气度,所以他们果断舍弃了宫廷画家的方式——不求“写形”,但求“写神”。
写神与写形有方方面面的区别。
在题材的选择上,文人更多地青睐与他们“气味相投”的“君子”植物;在色彩上,他们特意避免浓艳富丽。为了突出清雅的气质,他们甚至只用墨色,于是墨竹、墨梅便在此时受到了诸多青睐。
尤其是墨竹,其受欢迎程度远超其他植物。竹子更加常见,并被文人视为书房标配。后来,画墨竹的高手不断涌现,他们甚至将墨竹发展为一个独立门类,并深深影响了我们的审美。现在只要提到画竹子,我们脑海里浮现出的多半正是墨竹的形象。
苏轼的表亲文同算得上第一位以墨竹闻名于世并有真迹流传的画家,他的墨竹千变万化,意趣横生。我们常用的成语“胸有成竹”就出自他的画竹理论,苏轼也对这位表亲画的墨竹推崇备至。当然不是因为他画得像,而是因为他的画法融入了书法的用笔,显得更有气韵和风骨。
这恰是文人花鸟画的普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