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甜咸之争

  • 来源:畅游行
  • 关键字:食物,甜咸,豆腐脑
  • 发布时间:2023-12-15 16:34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因地形、气候和历史背景等种种因素,孕育出多样化的饮食文化和习惯。在食品口味上,大体能划分为南、北两区:以秦岭山脉到淮河为分界线,北部为山东、河北、陕西、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南部则为湖北、江西、湖南、广东、福建、上海、四川等地。两区的饮食差异以当代作家陆文夫在《小巷人物志• 美食家》中提到的“南甜北咸”(即南方人爱吃甜食,北方人爱吃咸)来概括尤为贴切。

  豆腐脑引发的“战争”

  中国各地间的饮食差异,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热爱讨论的话题。2011 年6 月,一名网友在微博写到:“在豆腐脑咸甜事上,最见南北差异。彼此见对方都想吐。”这句话在短时间内引发网友的一系列争论。豆腐脑是中国民间传统小吃,口感类似新马一带的豆腐花,软嫩顺滑。二者都是豆腐制作过程中的产物,只是豆腐花的凝固时间比豆腐脑要长一些。

  中国南方的甜豆腐脑会加入以白糖、砂糖或红糖制成的糖水,有时还会添加红豆、珍珠和花生等配料,被归类为甜品,用以清热解渴;北方的咸豆腐脑吃法较为多样化,口味取决于店家搭配的佐料,有添加肉馅、芹菜、榨菜、木耳、香菜或海带丝的,也有放入辣椒油、酱油、醋、麻酱、蒜泥或葱花等酱料。咸豆腐脑不仅是北方人民最喜爱的早餐之一,还可作为配菜,搭配米饭、面条等主食。众多网友无法接受有着同样名称的传统美食,在口味却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一场名为“甜咸之争”的互联网争论赛就此展开。由于中国南北的局部地区口味尚有不同之处,如四川位于西南部,但吃的是咸豆腐脑,网友便把喜欢某种食物为甜味的称为“甜党”,喜欢咸味的称为“咸党”。

  甜咸之争以豆腐脑作为开端,就如一滴水激起千层浪,番茄炒蛋、荷包蛋、汤圆、月饼和粽子等均被卷入这场争论中。究竟是甜的好吃,还是咸的可口,其实全凭个人喜好和生长环境。现在让我们从历史和地理因素,探讨为何中国饮食会促成“南甜北咸”的差异性。

  宋代以前,南北方的饮食习惯其实与现今相反,即“南咸北甜”。当时人们主要从蜜糖和糖稀中获取甜味,而作为糖稀原料的小麦,在北方具有生长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制糖技术尚未成熟,物资稀缺,价格高昂,经济相对繁荣的北方自然具备更多有能力购糖的人。北宋文学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就有大量的甜食和糖水贩卖,如蜜饯、酥蜜食、香糖果子、蜜煎雕花和狮子糖等。另外,此地诗人苏舜钦还留下“霜柑糖蟹新醅美,醉觉人生万事非”的诗句,可见其嗜甜程度。

  另外,这时期南北之间交通不发达,运输困难,且北方所产的糖大部份都在北方消费完毕等多种因素,造成糖在北方更容易获得,食用历史也更早。至于南方的气候较为炎热,当地人民更多地依赖腌制以保存食物,如腊肉和咸鱼,故而北宋时期文学和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提到:“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

  北宋灭亡后,宋代皇室将城都从汴梁南移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并创建南宋。大批北方百姓为逃避战乱,跟着向南迁徙,经济重心从北往南移的同时,也把“吃糖”的饮食习惯带到南方。南宋科学家王灼编撰的甘蔗炼糖术《糖霜谱》一书的问世,也促使南方甘蔗种植面积扩大,造成糖产量大幅提升。明代时,糖已成为南方市井中常见的商品,以及菜肴中的主要调味品之一。反之,北方由于经济衰退,糖价更是南方的3 倍之多,昂贵的糖对于当地百姓来说已成为一种“轻奢品”,而盐的价格不仅比糖便宜,调味时所需使用的量也比糖少,因此盐便取代了糖,成为当时北方人的优先选项。这一历史发展,奠定了现今“南甜北咸”的饮食习惯。

  时儿甜,时儿咸

  有趣的是,虽说“南甜北咸”,但当涉及传统佳节美食如汤圆、月饼和粽子时,互联网上却是北方甜党较多,南方咸党较多。据推断,这是因为每逢佳节,人们会较舍得购买平常少吃到的珍贵食材,故北方人便把佳节美食制成甜口味,而南方人则以更昂贵的肉作为馅料,并因肉以盐腌制而为咸口味。

  新马两地华裔普遍是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居民的后代,在传统美食上保留中国南方的特色,肉粽、红豆粽、蛋黄莲蓉月饼、金腿五仁月饼、双烹或梅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