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
- 来源:旅游纵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旅游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2-16 20:10
樊宁宁 罗 威 刘业双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100)
摘 要:目前,旅游适宜性评价已成为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针对中国旅游适宜性评价进行研究,总结出我国旅游适宜性评价的研究特点,如旅游适宜性评价资源化特征明显、指标越来越多样化、研究旅游适宜性的评价技术方法不断深化等。
关键词:旅游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一、旅游适宜性评价资源化特征明显
(一)区域旅游资源研究不断丰富
从区域尺度来看,大中小范围对自然旅游资源的持续性研究不断丰富。从综合角度来看,主要是对某一特定旅游资源进行综合的探讨,如董瑞杰等从旅游资源状况和生态承载力的角度评价中国沙漠中8个典型旅游点的生态适宜性,并探讨沙漠中旅游资源的生态保护问题[1];孙静等选取3个领域层因子、10个因素层因子构建研究评价体系对海洋旅游基地进行研究[2];程志会等正在探索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的全国冰雪旅游目的地评价体系,为未来选择和建立冰雪旅游示范点提供参考[3]。从具体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对旅游优化进行探讨,如张勃等为了评估川西地区自驾游营地的适宜性,根据环境安全、自然、交通和社会经济等4个方面选择了15个指标进行研究[4];宋娇对桂林旅游演出进行研究,建立评估旅游演出的空间适宜性指标体系,确定桂林市旅游演出的空间适宜性,并根据评定结果,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桂林市旅游演出空间布局的对策和途径[5];郭屹岩等运用Arcgis软件,选择了5个因素,即旅游资源、开放空间边界、道路、土地坡度和绿地面积,定量分析和评估丹东市潜在绿道对城市和农村生态旅游适宜性的影响[6]。
(二)旅游类型多样化研究趋势明显
近年来,在国家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国民旅游思想日渐丰富的背景下,关于旅游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越来越多样化。王公为根据马术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水平和市场潜力,对马术旅游构建评价体系[7]。马术旅游与其他类型的旅游相比较为小众,研究者采用TOPSIS熵权法和障碍度模型,对大陆31个省份进行研究,研究时间为2015—2018年,对影响马术旅游的省级因素进行测量和评估;吴小同以云南省玉龙雪山旅游区为例,根据当地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特点进行研究[8]。康养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如宋子健构建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并对相关评价指标进行解释与等级划分,运用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区域进行适宜性评价,得到相关评价结果,实现了主客体交互下的多目标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解决了现有研究缺乏主体因子及单目标评价在普适性方面存在的问题[9];
张贝尔等建立休闲旅游产业适宜性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定和完善休闲旅游产业战略规划及相关公共服务体系的措施,促进休闲旅游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提高休闲旅游服务和体验水平,加强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等[10];黄燕玲等基于贫困程度、发展潜力和环境条件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11],以桂西北部石漠化地区的16个国家特困县为研究点,研究方法为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数权重,并通过分析发现,交通、经济和旅游资源是使旅游减贫适宜性的关键因素;李晓琴等的研究对象为四川秦巴山区,对此地进行旅游脱贫适宜性评价研究为旅游脱贫提供方向,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经验[12]。
二、旅游适宜性评价指标越来越多样化
(一)评价指标多样化
在旅游适宜性评价中,旅游资源环境影响并决定着旅游的发展,因此,应考虑到自然资源对旅游的影响,在评估基于自然旅游资源的旅游适宜性时,应优先选择自然因素,如杜正静等通过对中国20个代表性城市旅游气候进行适宜性分析,选取了热舒适因子、降雨因子、日照因子、风效因子进行分析[13];
殷浩然等采用温湿指数,结合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并运用梯度分析和克里金空间插值方法,分析了不同季节和不同县市行政区山地旅游气候舒适度,以及不同海拔高度下旅游的气候适宜状况,并对秦巴山区山地旅游气候适宜性作出评价[14]。
同时,影响旅游开发的因素有很多,特别是资源因素。例如,李涛等以“三生”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农业休闲旅游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并结合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分析,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15];张娇选取与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密切相关的10个因子,建立了四大旅游开发用地类型的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宜兴竹海森林公园为例,构建了旅游开发空间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从空间上对宜兴竹海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的生态适宜性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分析[16];温煜华等共选取了20个指标,从温泉旅游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驱动力方面评估甘肃省温泉旅游发展的适宜性[17]。
在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适宜性评价中,偏重于对人文因子的选择,如郭泉恩等对江西省宗教场所的旅游环境,从其性质、规模、品味、市场认知度等方面进行了适宜性评估[18],然后从资源禀赋、城市支持、交通便利、人口及经济基础等方面评估了条件较好的宗教场所的旅游发展适宜性;沈苏彦介绍了评估旅游开发是否适合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发展需要的模型[19],这些指标突出了历史文化街区和旅游发展的本质,包括旅游资源质量、社会环境、支撑结构和发展潜力,并从这4个方面对南京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估;吴智钊从遗产角度,对泉州各地区进行分析[20]。
(二)不同旅游类型的评价指标侧重点不同
从旅游类型来看,不同旅游类型具有不同的旅游特点,因而研究结果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自然旅游受资源、环境的制约,因而在对其进行适宜性评价时,更注重对旅游资源及生态因素的测定,从而进行指标选取;在对人文旅游进行旅游适宜性评价时,往往需要从经济发展、文化保护、文旅融合等因素综合考虑。
三、研究旅游适宜性的评价技术方法不断深化
(一)不同数学方法进入研究者的视线
随着科学技术和相关理论的发展,我国研究者对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研究也在日益丰富和完善。李东在山地休闲度假旅游适宜度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中采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21];俞峰等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适宜性进行评价[22];杨波等对张家界生态旅游进行适宜性评价利用随机森林算法[23],作为机器学习诸多算法之一,随机森林算法能够通过对小规模已知样本的训练学习实现大规模未知数据的高精度分类与评价[24]。在模型建立方面,系统模型通常是在使用适当的数学原理方法的基础上建立的,杨俊等研究利用通用热气候指数(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 ,UTCI)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多元数据进行建模和处理,对度假村整体舒适度指数进行加权,对舒适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中国夏季旅游基地的适宜性进行广泛评价[25]。
(二)GIS技术应用不断深入,与数学方法、模型结合
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广泛用于评估农业用地的适宜性,目前,GIS技术与数学方法和模型结合使用以评估旅游的适宜性。王明正利用GIS技术对其资源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得到可开发坡地资源的适宜性评价结果[26];刘月宁利用空间分析、森林旅游资源评估和环境绩效测量方法,分析了与之相关的因素,并选取了9个因素进行模型构建,分析赣州市崇义县的生态适宜性[27]。
四、结语
目前,国家旅游适宜性评价体现了旅游资源的特点和评价指标的完整性与多样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研究的不断拓展,以及研究技术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对旅游适宜性评价的研究会更加广泛和深入。旅游适宜性评价广泛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权重指数法等多种数学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结合数学方法的研究会更加科学。评价模型化趋势明显,随着大数据的发展,GIS技术已经在旅游适宜性评价中得到广泛使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技术用于旅游适宜性评价的研究。
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发现旅游适宜性评价资源化特征明显、指标越来越多样化、研究旅游适宜性的评价技术方法不断深入,为之后的研究者进行相关方面的应用研究提供思路和经验。大数据的应用及GIS技术的融合,旅游适宜性研究更加全面并且交叉研究更加丰富,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创新是未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能够更好地帮助不同地区突破旅游发展困境。
参考文献
[1] 董瑞杰,董治宝,吴晋峰.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J].中国沙漠,2014(4):1177-1183.
[2] 孙静,杨俊,席建超.中国海洋旅游基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J].资源科学,2016(12):2244-2255.
[3] 程志会,刘锴,孙静,等.中国冰雪旅游基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J].资源科学,2016(12):2233-2243.
[4] 张勃,唐伯明,周亮宇.基于空间适宜性的四川西部自驾车营地选址优化研究[J].公路,2021(5):218-223.
[5] 宋娇.桂林旅游演出空间分布及优化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20:41.
[6] 郭屹岩,宁生全,齐钟程,等.基于GIS促进城乡生态旅游发展的绿道线路优化:以丹东为例[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57-63.
[7] 王公为.中国马术旅游发展适宜性评价及障碍因子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21(2):54-62.
[8] 吴小同.云南省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20:9.
[9] 宋子健.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21:106.
[10] 张贝尔,黄晓霞.康养旅游产业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提升策略[J].经济纵横,2020(3):78-86.
[11] 黄燕玲,代新洋,罗盛锋.基于GRA的桂西北石漠化地区旅游扶贫适宜性评价[J].广西社会科学,2016(1):84-89.
[12] 李晓琴,何成军.四川秦巴山区旅游扶贫适宜性评价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8(2):66-82.
[13] 杜正静,潘进军,赵卫华,等.中国旅游气候适宜性评价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8(4):17-26.
[14] 殷浩然,张平平,董庆栋,等.基于海拔梯度的秦巴山地旅游气候适宜性评价[J].山地学报,2021(5):710-721.
[15] 李涛,刘家明,刘锐,等.基于“生产—生活—生态”适宜性的休闲农业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16(12):169-176.
[16] 张娇.基于GIS的宜兴竹海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6:19.
[17] 温煜华,齐红梅.甘肃省温泉旅游地开发适宜性评价[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128-134.
[18] 郭泉恩,钟业喜.江西省宗教场所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J].地理研究,2016(2):377-389.
[19] 沈苏彦,尹立杰.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南京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4(9):48-53.
[20] 吴智钊.区域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8:23.
[21] 李东.山地休闲度假旅游适宜度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以伊犁地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5(2):403-410.
[22] 俞峰,吴义,邵显明,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适宜性的模糊评价[J].中国商贸,2013(8):124-125.
[23] 杨波,黄钦,郑群明,等.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张家界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1(4):17-25.
[24] 徐枫,王占岐,张红伟,等.随机森林算法在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资源科学,2018(10):2085-2098.
[25] 杨俊,张永恒,席建超.中国避暑旅游基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J].资源科学,2016(12):2210-2220.
[26] 王明正.基于GIS的“坡地村镇”休闲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及选址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9:82.
[27] 刘月宁.基于GIS的崇义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