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不断有朋友在微信圈里发信息,这个说他的外孙女突然病了,连续几天没去幼儿园了;那个说他的大孙子感冒了,发烧,已经三天没去上学了;还有的说,自己莫名其妙流鼻涕还咳嗽,似乎又“阳”了;更有人转发医院的信息,说这些日子就诊的人激增,走廊里都是躺着打吊瓶的患者,住院部更是一“床”难求,被占得满满的。
冬季是各种疾病的“温床”,特别是呼吸道疾病,更是进入高发期。国家有关监测部门显示,近期急性呼吸道疾病持续上升与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叠加有关。国家卫健委要求各地医疗机构,要科学做好诊治工作,同时提醒民众、尤其是易感人群要做好个人防护,防患于未然。
有病并不可怕。在我们国家,统筹医疗资源,方便群众就近有序就医,一直是医疗改革的方向。提倡“大病去大医院就诊,小病到社区医院解决”,这样有利于科学、有序布局,使“尖端”的医疗技术得到充分发挥,让广大患者得到更便利、更及时、更有效的医治。比如近期急性呼吸道疾病多发,如果完全靠大医院很难承受如此之重的压力,而落实好分级诊疗制度,跨科跨院调剂力量,发挥医联体作用,提高一般性感染的诊疗能力和重症识别转诊效率,既可以事半功倍,又能切实解决医生“供不应求”的问题。事实上,一些患者并非想象得那么严重,有的只是轻微的感冒,但因为缺乏必要的医学常识,又经过了“疫情”的磨难,“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恐惧”心理多多少少在作祟。于是患者们稍有点风吹草动便涌向了医院,而且更青睐“大医院”、“名医院”,这让一些医疗机构苦不堪言。
扩大和增开相关诊室,扩充治疗区域势在必行,而社区医院应首当其冲。尽管社区医院的医疗条件、设备,包括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水平,与大医院相比确有一定的差距,但对于一些基本病情的判断和治疗,应该还是有相当的把握和能力。患者并不清楚自己的病因,也不了解病情,反而“忧虑重重”。如果此时社区医院能“排忧解难”,医疗资源挤兑的现象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此外,当今是科技发达的时代,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同样可以运用在医疗上。现在“云就医”已被网民逐步接受,许多患者,特别是年轻人喜欢在网上“就医”。许多“名医”、“名师”也加入了网络就医的队伍,这为“云就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能引起患者的“热情”和信任,是一种新颖、便利而实用的医疗新渠道。
社区医院“云就医”,不但方便,分流了患者,更重要的是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可谓一举两得。患病看似是个人的事,但与国家的发展建设密不可分。有强壮的身体,才有努力奋斗的力量。因此深挖医疗机构内部资源潜力,保障群众获得更好的就医与健康服务,是各级政府和各医疗机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治疗为辅,预防为主。防微杜渐,首先要“阻断”病毒的侵袭根源。要特别关注“一老一小”,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等重点人群密集场所。要坚持传统有效的卫生习惯:戴口罩、勤洗手、常开窗。更要充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同时要引导和告诫众人,各种疾病虽来势汹汹,但只要大家齐心合力,一定会将其遏制,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绝不会、也绝不能受到任何侵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