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放弃的量子通信,到底有何用
- 来源:电脑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量子通信,科研,机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1-05 11:09
Shoot
量子密话上机
降本增效的阿里近期突然宣布要让量子计算回归科研机构,表示已将量子实验室及可移交的量子实验仪器设备捐赠予浙江大学,并向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开放;对于量子实验室的员工,浙江大学将采取“双向选择、公开招聘”进行安置。
阿里想传达的主要意思是,旗下研究机构达摩院要缩编,所以决定裁撤跟AI 关系不大的量子实验室。这个量子实验室成立于2015 年,是阿里云与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合作成立的,原本是想模仿谷歌与美国NASA 的合作机制,将阿里云在经典计算算法、架构和云计算方面的技术优势与中科院在量子计算和模拟、量子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探索下一代超快计算技术。
但实际上,阿里在投身量子计算之前,更看好的其实是量子通信,或者说量子加密技术。曾任阿里首席技术官的王坚博士曾表示,从计算能力上说,传统的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瓶颈,“而量子通信技术对于通信安全性问题的解决,则属于一种根本性的突破”。当时并不成熟的量子通信成果也曾在短期内上线阿里云,不过因为始终没搞明白怎么实现产业化,该量子实验室最终还是决定押注量子计算。
阿里抛弃量子通信研究,华为和中国电信却走出了重要一步。近日,华为Mate 60 Pro 量子密话定制终端正式发布,虽然还没有公开售卖,但已经可以视作量子通信商业化的重要节点。
神秘的“QKD”
回到技术本身,首先要明确,量子通信并不是用“万能”的量子力学来传递信息,而是利用量子力学原理来分发密钥,学界称之为量子密钥分发技术(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传统的加密通信是很容易被破解的,一般过程是:A 将明文通过加密算法或密钥(以前也叫密码本)转换成一段“伪文”,再把伪文通过无线电、光纤等传输给B,B 再通过相应的逆运算把伪文翻译成明文。这个过程中,伪文是很容易被截获的,密钥就成了加密通信的关键。
想要完全保密,那就需要保证密钥的绝对安全。但是现在的超级计算机算力越来越强,破解各类算法也只是时间和资源问题,想要实现密钥的安全,就要保证密钥真的是随机生成,并且只使用一次。而QKD 正是利用量子的不可克隆性,以此保证密钥的随机生成。
我们平时收到的验证码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随机数,它是由软件算法生成的,而算法是可以预测并破解的。QKD 就不一样了,它能利用光量子的偏振态发出真正随机生成的二进制密钥。
光子就是量子,光子的偏振态有两个方向,要么水平垂直,要么对角方向垂直。AB 之间要先确定密钥,A 可以先随机生成一段二进制代码,这些0 和1 会通过测量基转化为不同的光子偏振态;B 收到后用随机摆放的测量基对照就可以得出一串代码,这个结果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B 要再发回给A,由A 根据原来随机生成的二进制代码判断哪个要留下,留下的就是密钥。
第三者如果想窃取信息,只能去测量A 到B 的光子,但是由于量子的不可克隆性,他只能抢在B收到之前测量光子偏振态。本来一半一半的概率,第三者一测量光子偏振态就会受到影响,到B 手里的测量准确率就会低于50%,那么就可以立刻中止通话。
如果两个人想通过手机实现量子通信,要先把两部手机配对,之后无论是图片、通话、信息都可以用QKD 保密进行,甚至还可以“阅后即焚”,现阶段看,对于普通人来说意义不大,政府、企业高层才是这一产品的主要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