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的白鹿

  • 来源:中国摄影
  • 关键字:隐逸,白鹿,利欲
  • 发布时间:2024-01-06 10:32

  摄影并文/李小舟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塬头信马行。”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城东闲游》,诗中描写他厌倦了朝廷的利欲追逐,独自在白鹿塬上信马由缰,欣赏秋色。从古至今,这块高地上有过无数的过客,登上古塬,西眺长安,心中的烦闷与忧愁会随风散去。

  这座黄土台塬位于西安城东,因陈忠实先生的小说而深入人心,如果去了解历史,其实这座古塬早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期的“华胥之渚”,到周平王时期的白鹿传说,到汉文帝的霸陵,到白居易的诗句“白鹿塬头信马行”,再延续到陈忠实先生的文学巨作,就可以明了这里的历史文化渊源。

  “塬”这种地貌在北方尤其多见,西安也不在少数。比如“乐游塬”“神禾塬”“少陵塬”“龙首塬”,但这些古塬都随城市化的进程,正在逐渐变成一个个记忆中的地名。而白鹿塬由于地理位置相对特殊,目前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因此我想用影像去记录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塬,就像前人用神话、诗词、小说让这座塬留下印记一样,我想通过影像让后人看到这个时代白鹿塬的样貌。

  对于城市而言,白鹿塬显而易见,结结实实的高出地面百余米,这种落差强调了上塬与下塬的形式感;加上被灞河、浐河所环绕,东南又与终南山相接,因此在西安地区的数座黄土塬中是目前最完整的一座塬。白鹿塬被一条鲸鱼沟(荆峪沟)分为南塬和北塬,南塬叫炮里塬,北塬叫狄寨塬。今天的白鹿塬上,大多数地方还保持着村落生活,但是麦子、玉米的种植已经大幅度减少,被经济价值较高的樱桃、葡萄、草莓、白皮松所取代。每年到了樱桃成熟季,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原本狭窄的乡村路变得拥挤不堪。居住在塬上的人们以传统的农耕方式世代生活在这里,笃信这片土地的收获会使他们生活得更好。

  农业文明是人类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华文明更是以农耕为传统的文明。农耕是人与土地、气候产生最直接关系的行为,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方式。农耕文明产生出定居文明,从而衍生出了能够翔实记载并流传的地域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世世代代便在白鹿塬狩猎、采集、耕作,白鹿塬可谓承载了数千年的农耕文明。

  长久以来,白鹿塬不动声色地遁藏在城市边缘,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支棱密布的水泥森林已让很多人忘记了我们其实根植于农耕文化。城市化进程给当今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变化,我们不断革新的城市生活方式使很多事情变得简单快捷,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却面临疏远。而正是这座古黄土塬随时唤醒着我们远古的记忆,这里就像一块农耕时代完整的化石。

  这组图片系统拍摄开始于2020年春天。最开始我沿着塬下的路环绕塬一整圈,找到了很多条上塬的路线,有些路可以驱车上去,有些只能徒步登塬。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这里虽然是一整座黄土塬,但是由于不同的地理地貌,景观与人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离市区较近的区域所种植的作物以果树居多,较远的或地势平坦的以传统作物居多。我的拍摄主要围绕白鹿塬今天保留的农耕样貌,凸显乡野中所散发出的一种氛围。我尽量回避具象的叙事性,希望让画面有更多的解读和遐想空间,同时也会适度地展示新与旧的对比,但并非强烈的冲突,我力图将拍摄时对现场的审视和评价延续到图像产生后的再次观看。在画面的截取方面,我尽可能使画面呈现出朴素平衡的状态,甚至一种历史照片的感觉,当然这有一定的难度,毕竟是在当下观看当下,很难形成那种时空流动过的痕迹,但是我相信若干年后这些照片会有独特的历史感。

  一个雪后的傍晚,夕阳斑驳地投射在混杂着雪的麦地上,秦腔的声响悠远地飘散在沟谷里,村庄里的炊烟逐渐升腾,田地间新旧不一的坟冢静默地看着这一切周而复始地运转。这一刻,我相信那只隐逸在塬上的白鹿真的存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