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创双赢
- 来源:北京支部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土地,流转,双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1-06 11:39
文◎殷立军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木林镇肥沃的土地上洒满阳光,小麦、甘蓝竞相萌发出幼芽。“两腿沾满泥、流汗湿透衣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都是近几年村里推进土地平台发包的功劳。如今,集体经济增长了,农民的钱包也鼓起来了。”木林镇陈家坨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刚说。
化零为整“试验田”
“书记,村里的地不好种,浇水、收割、卖粮食都扎堆,一年下来也挣不到几个钱,您得给我们想想法子呀!”两年前,村里老百姓不止一次找到张德刚,反映种地收益太低的问题。
这样的情况,在当时木林镇的26个村普遍存在。听到村民们的反馈,镇党委也犯愁。当时木林镇农业发展以小农散户为主,规模小、成本高、收益低,集体经济薄弱。如何借助乡村振兴好政策,为靠种地吃饭的村民拓宽增收门路,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镇党委从一个大宗地块公开发包的经验材料中得到了启发。党委书记王忠诚说:“把土地资源信息放到北京农村产权交易所平台上,吸引专业的人来种地,土地价格就能提高一些。村民们不仅可以实现增收,还能腾出时间去从事其他工作,就能达到双赢效果。”为验证实效,镇党委决定先拿陈家坨村作为试点。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事实行起来可有不少困难。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让小农散户的碎片化土地“化零为整”,只有这样,才能租出更高的价格。张德刚带领村党支部迎难而上,决定先“凑”出一块完整的土地来试水。选定意向地块后,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流转,并深入各农户家耐心做通思想工作。两个月后,一块125.88亩的“试点田”凑成了。
土地有了,定价也很关键。当时,村内的土地大多承包给本村村民,年租金每亩也就300元~500元。因此,在村民代表会议上讨论起始发包价格时,有人担心定高了无人竞价流拍,定低了又影响村民收入提高。张德刚站出来说:“大家好不容易才凑出这么大块地儿,就算租不出去,也不能亏着村民,我建议把价格定得高一些。”听了书记的话,大家决定冒个险,最终将每亩地的年租金挂牌价定为1200元。
发包成功“数票子”
2021年9月29日,第一次网络公开竞价开始了。“刚开始,我心里特别没底。没想到,那天参与竞价的不但有种粮大户,还有不少种粮合作社,我们的租金在一次又一次竞价中涨到了1520元,这个价格真是太让我惊喜了!”回想起第一次网络公开竞价的场景,张德刚记忆犹新。在平台的组织下,发包合同顺利签订,第一年的19.1万元租金收入很快进入了村集体的腰包里。
通过农村产权交易所平台竞价,虽是不见面的交易,实质却是看得见的公平,不仅杜绝了陪标、串标等暗箱操作,还把资源与市场链接为一个系统,提升了农村产权的交易价格,有效促进了农村集体和农户增收。
在首次“尝鲜”后,村党支部第一时间将试点成功的好消息汇报给镇党委。很快,整个村子掀起了集合土地上平台发包的热潮。2021年至2022年,陈家坨村在北京农村产权交易所平台发包农用地1697.2亩,土地租金每亩每年均价超1360元。2022年,全村土地流转收益达到人均1716元。
“土地发包让我们找到了土地利用的新途径,大大提升了集体土地的使用效益。”张德刚说,翻番的收入不但让村民笑了起来,更让忙碌的他们闲了下来,不少人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实效增收“新路径”
陈家坨村的成功经验让全镇看到了希望,镇党委迅速决定将这种土地发包方式推广到所有村。镇长李芒多次邀请顺义区农业农村局、北京农村产权交易所的专家前来进行业务指导,让平台交易在木林镇形成完善机制。同时,镇党委要求各村党支部深入开展工作,鼓励村民将零散土地“小块并大块、多块变一块”,在交易平台上整合发包,扩大规模效益。镇党委还通过制定办法、指导价格、分级联审,建立了全镇土地发包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自20 21年第四季度此项工作启动以来,全镇各村按照“应上尽上、能上尽上”原则,共集中流转了10851.84亩土地,首年租金收入1200余万元,土地租金综合收入较传统方式增长了191.25%。2022年,木林镇成为北京农村产权交易所年度成交项目中最高溢价率项目所在地,成交土地数量在全区各乡镇中排名第一,竞价项目数量在全市各乡镇中排名第一。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木林镇探索形成了具有木林特色的“整合土地资源—推动土地流转—壮大集体经济”的农村土地管理新模式。“木林镇土地流转‘转出’富民新活力”案例入选2022年度北京市农民增收典型案例。“通过这条实效增收的新途径,我们壮大了集体经济,做到了‘用好产权微平台、描绘土地大文章’!”王忠诚说。
(责任编辑:曹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