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南山:课程改革先行探索率先示范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深圳,改革,探索
  • 发布时间:2024-01-06 15:15

  2022年4月,国家正式发布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方案,开启了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征程。深圳市南山区再次勇立潮头,争当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先行探索者,既加强了新课程改革创新的区域顶层设计,又深化了其区域实践路径。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张玉荣

  深圳南山,中国改革开放在这里打响第一声“开山炮”。这座具有天然创新基因和实干精神的城市,总是在时代发展浪潮中勇立潮头、奋勇前进、屡创佳绩。

  作为深圳乃至全国知名的经济大区、科技强区、教育高地,作为首批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南山区致力于全力打造世界级创新型教育,全面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基础教育先锋城区,面向世界讲好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的南山故事。

  南山区是2001年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的38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在长期的先行实验探索中,南山不但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而且从学校、教育系统甚至整个社会结构等维度开展创新性改造与重建,为推动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也促进了南山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该区先后获评广东省首个教育强区、广东省首个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和全国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优秀试点区,成为教育部青少年中外人文交流教育特色区,入选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教育部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区,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签约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连续五年位居广东省(区县)之首。目前,南山正在迎接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两大国家级评估。

  规划区域整体推进课改“全景图”

  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基。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对于深圳南山,改革创新已深度融入城市基因,这也使得南山在每一轮国家课程改革大潮中总是能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自国家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以来,南山积极作为,第一时间响应,先后出台《南山区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南山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1+10”方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

  面对国家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南山区紧紧围绕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中的五大重点任务和十四个项目任务,密切结合南山区课改现实情况,精选十大核心项目任务,在课程教材研究所专家团队的精心指导下制订“1+10”方案,规划了一幅区域整体推进课程改革的“全景图”。制定了《十大项目推进计划表》,详细规定了各项工作推进落实的负责人、时间点、预期成果、推进措施和具体分工,为“全景图”的落实制定了科学详实的“施工图”,南山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已进入到实践深化的新阶段。

  南山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珺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提到,南山课改从“1+1+5”的创新行动阶段到“1+10”的深化行动阶段,着力突出行动的落实和改革的深化。“1+10”是对“1+1+5”全面推进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课改重点、难点和堵点的项目攻坚和成效梳理。“1+10”区域课改深化行动,是立足5项任务、细化24条举措、具象化落实10大重点的区域课改攻坚行动。

  建机制搭平台推动课改走深走实

  在整体推进区域课程改革的深化行动中,南山不断完善推进机制,优化过程管理,搭建丰富交流平台,赋能课改走向更深处。

  建立“课程教材研究所—区域—学校—教研组”四级协同推进机制,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推进领导小组,以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知名专家学者为智库的课程改革推进专家小组,以区教科院专业力量为指导的课程改革推进攻坚小组,以学校书记校长为骨干的课程改革推进工作小组,确保实验区建设的领导统筹力度、专家引领高度、专业指导精度和工作落实效度。同时设立课程改革推进办公室,负责课改推进的日常管理。定期召开工作小组周例会、重点项目月例会、项目成果交流学期例会。强化清单管理,建立台账制度,截至目前已形成各种工作台账、视导台账、活动台账千余份。同时加强调研指导,教研员每周全员下校视导,督导反馈;开展“问需一线”网络调研,已形成《南山区义务教育新课改一周年教师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南山区学校教研现状调查报告》《看见成长:学生综合发展评价报告》《南山区学业质量评价学生调研报告》等,为深化课改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搭建多种交流平台,已举办3期学术论坛,打造区域研讨、教师成长的高端交流平台。刊印5期《南山教育》课改专栏专刊,搭建研究成果展示共享、辐射推广的学术交流平台。刊发9期《南山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简报》,架构总结提炼、评价反馈、推动课改真实落地的及时通讯平台。成立区域项目行动群和学校课改交流群,建设资源共享、互动高效的网络沟通平台。

  2023年5月,南山区与课程教材研究所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区”,在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行动中,各中小学校积极行动,将实施课程改革与学校特色发展深度融合,在各项重难点攻关项目中凸显跨学科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的研究和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23年6月,面向全区启动“南山区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行动”,以培养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为导向,以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和研究为着力点,以活动项目、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为载体,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促进学校教与学方式真正变革。形成南山区项目式学习推进机制,形成“校长领衔、骨干先行”的学校课程核心团队,形成一系列典型经验和案例,培育一批项目式学习区级示范校、区级示范学科和区级领衔人。

  精准教学赋能教与学方式变革

  在南山区课程改革先锋学校和示范项目创建行动中,全区各校针对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积极申报,共收到先锋学校申报66所,示范项目申报74项。历时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和创建工作,涌现出了一批先锋学校和示范项目。

  “离大海最近的小学”,这是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滨海小学(以下简称:“滨海小学”)对自己充满诗意的定位。向海而生、依海而兴的滨海小学,秉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深圳市重点资助课题“智能时代精准教学的实践研究”为引领,以“双区”实验校的项目为抓手,深入推进新课改行动,以信息技术赋能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在二年级3班,《小康》记者看到孩子们正在老师的辅导下使用平板写周记——玩具分享会。“就像跳蚤市场或是淘宝链接,孩子们可以在平板上通过拼音打字推介自己的玩具。文章写作,可以修改调整还可以插入图片,然后把成文的周记誊写在纸质本子上。”滨海小学二3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程昀告诉记者,周记上传平台分享后,大家还可以进行互动,点评点赞,就像微信朋友圈一样。她给记者展示了几份孩子们的周记本,丰富多彩,创意满满,有文章有贴画有美术作品,还有老师的精心点评。

  在另一堂数学课上,师生们正在“麻吉星魔法课堂教学系统”教学中积极互动。摒弃传统课件,学生课堂变成可视化、可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借助投票、展示、评价等技术手段,实时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收集数据掌握学生们的学习程度,以此展开针对性教学。

  “信息技术目前学校正在探索中,由点到面赋能学习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同时支持我们的精准教学。精准教学的出发点就是通过精准教学聚焦核心素养助力学习方式的转变。按照课改的要求,把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滨海小学校长汪洪告诉《小康》记者,通过一年的研究,学校提炼出课堂教与学方式变革成果:《新课改背景下精准教学实践研究》,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做到心中有课标、眼中有学生、脑中有教材、耳中有信息,手中有考题,确保内容精准、教法精准、组织精准、作业精准、评价精准。

  汪洪介绍,学校进行了“草根式创新”,依据老师们的课堂实践总结,编制了一套《精准教学实务手册》,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其中,通过“元帅-将军-士兵”三级备课实现备课精准。每周开展集体备课,形成电子备课包。课堂工具实现组织精准,学校提供听课“三六九常规”、学生合作小诀窍等教学工具包给教师。

  以培养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为导向

  落叶环保利用制作成碗碟,创造性设计消毒式垃圾桶,从空气动力学角度设计风洞……为助力青少年插上科技“翅膀”,全面提升科学素质,营造浓厚爱科学、学科学的氛围,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北师大南山附校”)以双轨—螺旋式递进路径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构建科创课堂生态环境,建立STEM+课程学习基地,以技术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学校“双轨螺旋式”技术与工程教育生态体系,探索解决了中学科创教育的实践痛点、难点问题。该体系构建了由人、物、场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教育生态。首先,以一系列跨学科项目为中心,围绕技术与工程教育的主要学习内容,以双轨——螺旋式递进路径开展技术与工程教育。过程中学生需完成项目并修完相应课程,最终在技术与实践平台获得学分认定。其次,以项目为主体,课程为双轨,“螺旋递进式”路径穿插于主体与双轨之间,打破了“课程—项目”的单向通道,项目承载知识,既是对已学课程知识的实践应用,也是对于将修课程知识的探索,两者环环相扣,有机贯穿,改变了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智能拐杖、湿度传感器、自动驾驶车辆……走进北师大南山附校FabLab实验室,《小康》记者看到实验室里创意无限,科技创新成果贴近生活、丰富多样。

  “学校构建了‘选择领域的深度’和‘共同基础的广度’相结合的‘问天、探海、巡地’工程技术特色课程群。”北师大南山附校信息科创组组长罗东才老师告诉《小康》记者,凡是新入学的同学都要进行科创基础教育并且人人有课题,对标国际太空城市设计大赛等国内、国际大赛。“问天”系列,跟航天五院(钱学森所在研究院前身)以及深圳市绿航星际太空科技研究院建立密切联系;“探海”系列,跟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建立紧密联系,在大鹏搭建海底花园,创办全国第一个由中学主导的海洋水下观测中心;“巡地”系列,作为上海交通大学AI百校联盟成员,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可可乐博团队及深圳微步信息联手创立北师“慧谷”AI实验室,开展微电子方面的研学与设计。学校信息科创团队近5年参与编写出版了20多套市省统编教材,学校的人工智能特色班学子近3年更是取得13项全国、国际AI赛事奖项……

  《小康》记者了解到,南山区利用暑假开展“暑你最行”——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行动,各学校面向教师开展立体多元、分层分类、全员覆盖的项目式学习通识培训和专题培训,促进教师“共读、共研、共训”,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项目式学习理念认识和实践能力。区教育局一楼开辟“项目式学习的南山实践”学校展台,每月展示2-4所学校的项目式学习探索经验和实践成果,充分调动学校的研究主动性,同时为全区提供研究范本和交流平台。面向全区征集项目式学习优秀案例,评审遴选、分类整理、集结成册、推广应用。组织阶段性的专题论坛和成果展示,将项目式学习研讨引向深入。

  课程改革与学校特色发展深度融合

  南头城学校位于南山区南头古城,毗邻中山公园。南头城学校有超过50%的学生住在南头古城或者城中村,因此学校基于社区资源开发的项目式学习,从学校角度链接社区,组织全学科教师开发项目式学习,开发了基于学校地理优势和跨学科课程——“古城探秘”PBL项目式学习。

  南头城学校校长程磊告诉《小康》记者,在“古城探秘”PBL项目式学习的规划中,学校不局限于博物馆资源的课程建设,更大力开发、融合学校周边大环境,如中山公园、古城里的虫影神奇动物乐园,并将实施年级扩展到一至八年级,构建学科覆盖面更广的学校+社区+企业泛在学习空间的项目式学习课程。“古城探秘”项目依托于古城和社区的资源,与历史、人文、地理、艺术、经济各交叉学科进行链接、生发。

  “我们联合不同学科的老师共同开发,它既是有趣的项目,也是跨学科关联国家课程的内容。每个年级设计不同的项目,一年级是植物观察日志,二年级是流浪猫安居窝,三年级是科学养蚕和古城历史,四年级是古城人物传记,五年级是海上丝绸之路,六年级是旧物再造计划,七年级是古城小巷故事,八年级古城创新火花……每一次项目学习都不一样,因为孩子们的驱动性问题和他们想要研究的东西都不一样。”南头城学校课程中心主任陈馨对《小康》记者说,八年级学生就以“如何让古城居民生活更加便捷”为主要驱动问题,通过背景铺垫、选择研究方向、走访调研、发现问题、查找资料、寻找解决方案和公开成果为研究步骤,最终落实“如何解决城中村搬家等货物运输问题”以及“如何帮助居民科学地对待流浪猫”的具体问题,从而使南头城学校学生也能作为一股力量,参与到社区营造、社区治理中来,打造强互动的共创、共治、共生的社区。

  针对PBL项目式学习,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第二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南科大二实验”)自2015年建校以来就有推行,2017年开始3-8年级学生全员参与。学生首先通过前置阅读、集体大课、分科课对课题主题知识进行跨学科、主题式学习。在此基础上,学生组建团队,提出研究问题,开展项目研究,形成并公开发布研究成果。在PBL整校推进中,“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三位一体,协同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和实践,共同构建学校育人的新生态:校内外结合的多元真实场景,链接社会的丰富课程资源,家校一致的学习支持体系,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

  “上学期我们研究的一个主题和红树林相关,这学期我们研究的话题‘三角梅’获得最佳研究奖。在老师的协助和家人的支持下,我们到研究基地对三角梅进行近距离观赏、深入了解,还会在家里养三角梅进行观察。驱动问题的不同,我们也会选择不同的地点开展不同的实验。”南科大二实验李宗谚同学对《小康》记者说,通过项目式学习,他们获得了全方位的锻炼,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能力。

  南科大二实验课程发展部王思思告诉《小康》记者,相对于一、二年级进行跨学科主题式学习,三年级以上就要融入PBL项目嵌入式学习,帮助孩子们进行深度学习。最开始是基于学科种子型老师做些实验,到了2019年项目式学习成熟后就整校推进全面覆盖。学校运用“双导师制”“博物馆课程”“研学课程”等方式促进学生的真实研究。

  “到了成果展示阶段,孩子们需要在课堂上做思维导图,做PPT演讲展示,优秀项目还需要参与路演。这个过程全是孩子们自主学习,老师们主要给孩子们做指引,链接一些资源,帮助解决问题。”南科大二实验教师史可对《小康》记者说,全校评选出十大优秀项目,一个星期路演时间对外开放,学生们自己去布置摊位,老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到现场参观并提问,这又给孩子们创造了交流的平台和机会。

  王思思介绍,10年课程改革,师生探究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3-5年级学生共开发1500多个项目学习案例。教师撰写30多篇学术论文,10多个PBL项目案例在全国性评比中获奖,学生上百人次对外分享PBL项目研究过程和成果,刘存航同学因为PBL项目研究成果突出,获评南山区“小院士”称号。近年来,学校PBL整校推进成果经验辐射国内20多个省市150多所学校。

  杨珺表示,南山区在推进课程改革深化行动的成效方面,除制订实施《南山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1+10”方案》外,还在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和学校课程规划制订两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在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方面,在全面推进“素养课堂”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项目式学习的南山实践”行动,促进学校教与学方式真正变革,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经验和案例,培育了一批项目式学习区级示范校、区级示范学科和区级领衔人。纵观南山区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创新实践,南山课程改革具有厚(底蕴深厚)、快(反应迅速)、全(规划系统)、新(理念新颖)、实(措施扎实)五个特点,未来南山课程改革还需在深(推进深入)、高(行动高效)两方面下功夫,以推动南山课程改革不断走向纵深!

  编辑/麦婉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