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街花灯的过去与将来

  • 来源:教育论坛
  • 关键字:花灯,过去,将来
  • 发布时间:2024-01-06 15:38

  初晓波

  云南花灯剧在全国都是很有名的,特别是近年来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指引下,由原来的花灯表演唱、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花灯小戏、花灯剧。

  楚雄州大姚县新街镇的花灯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街唱花灯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了,早在清朝末年新街瓜子村就有唱花灯的习俗,他们村落大村里有个李怀仁,一家三代都会吹笛子,不但用嘴吹,还能用鼻孔吹,他就把村里喜欢唱歌跳舞的人组织起来唱灯,那时的唱灯形势很简单,采用拉花搭子形式,由四男四女组成,男的手提八方灯笼一个,内装竹筒一节,灯笼用各种颜色纸裱成,到演出时,每年灯笼点燃一只红蜡炽放在竹筒里,在台上甩着转着很好看。女的手提巾帕一块,跳的形势有二人转、穿花跳,背靠背等。唱的调子有《老羊调》、《凤点头》、《采阳东》、《出门调》等。戏中还配上一个狮子,一对拉花搭子,拉花搭子手抬花架,上边挂满了小孩喜欢的各种玩具,妇女用的各种头饰,手镯等。开演时还有一人打岔,岔词大多是:

  花灯到来闹嚷嚷,

  四盏高灯照四方。

  自从今晚玩过后,

  一年四季保平安。

  这个开头戏唱得很热闹,它是一个吸引观众热场子的戏,这戏退场后,紧接着耍狮子,耍狮子由三人组成,一人演笑和尚,做出各种身段引狮子,二人舞狮,一人耍头,一人耍尾,他们腰中每人围串铃,狮子越舞越欢,铃声越抖越响,更把戏推向高潮,狮子退场后花灯正式开演。

  瓜子村玩东器的也有一大班人,如李西华弦子弹得好,别人弹弦子是抱在胸前弹,而他是背着弦子弹,还有李正富,别人人出村唱戏各人背着乐器,而他是两手空空跟着走,花灯开场时,他顺手从树上扯下一杈树叶,配合台上的演员伴奏出各种调子,特别清脆。

  他们所演的戏中,最逗人乐,观众最喜欢看到的是《打花鼓》,当时大姚有个师长叫李寿臣,他家做谢土帝时还派人专程到瓜子村请唱花灯的到他家唱《打花鼓》,从那次以后,瓜子村唱花灯的名声更大了,花灯也一年比一年唱得好。

  为了把唱灯延续下来,村里就年年点高灯,高灯是用一棵5米长的木头栽在祠堂前的照壁下,木头顶端安口铁锅,锅下有个灯笼,里面装有一盏灯,到了晚上把灯笼放下来,倒上香油点亮再用绳子慢慢地把灯笼拉到锅下,不论刮风下雨,灯都不会熄。每年点三个月,从农历的六月到八月,每户点三晚上,轮流下去,到了腊月村里开始组织唱花灯,一直唱到正月十五后才收场。因此,周围村子的群众年年都能看灯,外村的还常请他们去唱。

  群众喜欢花灯,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

  瓜子村,瓜子村,

  年年都要唱花灯,

  若是那年灯不唱,

  不是牛死马就瘟。

  听来好象是骂他们,实际是鼓励他们,鞭策他们,要是他们不唱灯,周围的群众就不得看灯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瓜子村还继续唱灯,一九五三年,上边派邱恒宽(原大姚县文化馆馆长)到瓜子村办互助组。他们进村后了解到本村有唱灯的传统,他白天工作,晚上找些演唱材料和艺人一起排练。除了本村唱,还到其他村唱,帮助政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很快各村寨办起了互助组。还让他们编写节目到各村演唱,宣传党在农村的政策,把花灯唱得红红火火。

  新街过去也是七天赶一街的,每逢街天,他们就提前吃饭,自发地以街上演唱,那时的演员都是自愿参加,没有任何报酬。能参加的人都感到无比自豪,别人看着他也无比羡慕。他们中间一家三口同台唱戏的也有,像李永富家,公公吹笛子,还帮儿媳背娃娃,让儿子儿媳登台演唱,打破了世俗的偏见。

  当民间传统花灯《打花鼓》传到第二代时,由于演化鼓婆的演员年岁已高,相继去逝,演花鼓公的演员也是八十多岁,为了该剧后继有人,一九六三年,当时钱湾管理区的领导比较重视,书记李家跃亲自出面把拌演花鼓公的李伸学请到管理区,由瓜子村的文艺爱好者李正基伴演花鼓公,杨必仁(男伴女装)拌演花鼓婆,该剧从表演的舞步、身段、唱腔都比较独特,再加上节奏感很强的音乐弦律,在老艺人严格的导排下,加之演员们的刻苦努力。终于把这个戏传承下来。一九八二年全县农村文艺会演,新街代表队在大姚县委礼堂演出《打花鼓》,获得观众的热烈掌声,下装时文工团的几位演员还到后台看看花鼓婆的拌演者到底是男是女,怎么演得这么逼真。

  到了六十年代,花灯引起了各级党委的重视。那个年代,公社每年召开的万人大会,三级干部会议次数很多,参会人员除了能看两场电影外,再没有什么文化活动。因此,每逢召开会议前,公社就安排钱湾管理区组织排练花灯到会议上演出。钱湾管理区的演员都是与瓜子村为主,再从其他村找来部分读书回家的青年充实到这支队伍里,使这个演出队不断发展壮大,每逢到会上演出,周围群众都纷纷争着去观看,深受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好评。每逢春节,他们还到其他村寨演出,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

  到了八十年代,公社成立了文化站,大队办起了文化室,一九八三年公社党委的支持下,新街文化站计划举办10天的花灯导表演培训班,向县文化局汇报后,得到文化局、文化馆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局领导把文工团全团演员带到新街当老师,每3个文工团员包教一个村公所的学员,在老师的耐心细致,手把手的传艺下,学员们学到了技术,为期10天的培训班给新街培训了80多名演员,为各村公所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文艺演出队如雨后春笋逢勃发展,全公社9个村公所,在钱湾花灯的影响传承下,发展到7支演出队,逢年过节,7支演出队就排练花灯,走村串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到处一片花灯声,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县上三年一届农民文艺会演,新街乡政府就从各村公所抽调骨干集中乡政府排练,到县上会演多次荣获第一名,受到县委、政府的表彰。

  到了二000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体制也发生了变化,各级政府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因此,农村的青年男女纷纷进城打工,各村公所的文艺队也随之解体了。

  二〇〇四年小古衙大麦地的留守妇女,有几个是原来的文艺骨干又把姐妹们组织起来,他们不要报酬,自愿参加排练花灯到各村演出。在他们的带动下,现在全镇又发展到5支演出队,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每年的“七一”建党节、春节、正月十五元肖花灯节到来之前,都安排他们排练节目,到时候集中镇政府大院,为群众演出。每次公演,政府都给资金补助。我镇现有花灯队10支,花灯传承人11人。

  新街花灯从解放前一代一代传承至今,从来没有间断。现在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文化更加重视,特别是习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论述引领下,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真是文化的春天到了,新街的花灯的春天到了。

  结语:

  花灯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优秀剧种,将继续做好新街镇花灯的传承和发展,让它很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为乡村振兴及各项发展服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