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
  • 关键字:新课改,理念,高中历史
  • 发布时间:2024-01-06 16:09

  文/苏俊清(四川省简阳中学)

  高中课程改改革近二十年来课程文化再创造的最大一次课程变化,是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践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也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和创新突破。课改的七阵地是课堂,找到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些症结和成因,探索既易于操作推广,又符合课改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的。

  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中新课改实施后,历史课堂教学仍存在“六多八少”的传统格屈,即

  “平铺直叙多,创设情景落实少:

  重复作业多,分层布置少:

  教师讲得多,学化活动少;

  随意提问多,激发思维少;

  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

  继承传统多,自主创新少”。

  许多教师在教材重组与知识拓展、目标确定与教法选择、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活动开展与情境创设上存在问题。

  教学设计随意性大部分教师存没有教学设计、不重视教学设计或教学设计随意的情况。习惯于按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或意义等流水账组织课堂教学的还大有人在,这样做完全背离了历史应有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原生态特征。

  (1)教材知识取舍和整合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部分教师按部就班地授课,不能完成课标里规定的课时要求,一课时的内容多数时候面要两三课时才能先成。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不知道在哪里补充,怎么样补充,对教材内容收舍或拓展到哪种程度无法掌控。

  (2)教学与练习检测的冲突

  新课改后教材容量大,教学时间少,教师在处理课堂练习和正常教学的平衡、练习量及检测与教学的衔接等问题上较难把握和决策。

  (3)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纵观近一年来四川省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两种趋势仍占主流。一是固守传统,表现为课堂沉闷,教师漠视课改要求,一讲到底,方式陈旧,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学习个性和创新。二是盲目创新,课堂虚假繁荣,热热闹闹无内容,教师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或探究泛泛化,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结构。

  (4)学生历史思维培养

  新课改要求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自主能力。但多数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考核,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实行“穿新鞋走老路”的传统教学模式,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导致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程度较低。

  讲课精炼高效,分层教学落实好,主体作用有效发挥,师生合作高效和谐,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而于教育者来说,建构理想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的过程是历史教师积极探索、继承创新的提升之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