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技思维的能力表达

  陈妙姬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教师进修学校(广州市番禺区教师发展中心),广州510000]

  摘 要:小学生科技思维是以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直觉灵感思维运用到“科普阅读、科技实践、科技创新”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考方式。小学生科技思维水平可以通过科普阅读、科技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训练并提高。笔者对小学生科技思维训练持续了近十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小学生科技思维的发展水平可以通过阅读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外显表达出来。

  关键词:科技思维;科普阅读;科技实践;科技创新活动

  一、科技思维与能力

  (一)知识、技能与能力

  “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知识一般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们头脑中,也通过物化贮存于书本或其他人造物中。”技能是认知过程中思维内化与表达的具体活动方式。技能可分为内化技能和表达(外化)技能。人是通过感知、表象、肌体运动和思维活动相结合而认识客观事物的,没有感知、表象和肌体运动的参与,思维无法表达,也就无以形成知识。可见,知识是思维(认知)的结果,也是技能的产物:当它作为内化技能的产物,则“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当它是外化技能的产物,则“通过物化贮存于书本或其他人造物中”(例如:书作、绘画、艺术作品、物品等)。

  “能力”是人在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因此,离开了具体的活动,能力无法表达出来,也不能获得发展。能力也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掌握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心智特征紧密相关,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心智特征,直接影响到达成目标所具备的条件和水平。哲学家怀特海曾说:“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教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不仅是教会书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方法,说的就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能力”包括内隐的智力能力与外显的实践能力。“智力能力”是指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思维活动的心智模式。从人的发展可见,人的智力是在学习、实践等智力活动中不断内化(思维)和外化(能力表达)的过程中发展的。也就是说,人的智力是不断的训练与运用中发展的。思维依赖于表象与记忆(内化技能),没有从外界输入的信息和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思维就无法进行,同时思维(外化表达)又影响知觉和记忆的过程与结果。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是思维能力的基础,而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又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得到培养和提升。

  (二)科技思维的外显表达

  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认为“认知”是人们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也可以称之为信息加工的过程,因为信息本身含有知识、消息的意思。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从外部输入的信息,经过处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或概念,即一些能代表外部世界事物的符号或模式,并储存在头脑中,然后在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将内部的观念或概念转化为语言或其他行为,成为输出的信息,对外部的刺激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从信息输入到内部加工再到信息输出的全部过程,也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我们发现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学生是通过观察、阅读和听讲将外界的信息进行联想、想象、分解、组合(形象思维)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抽象思维)等活动,形成自己的观点、概念和做法,并通过说、写、画、制作、展示等技能表达出来的。在这过程中,内化技能是思维产生的基础,外化技能(即能力)是思维结果的外显表达。

  二、阅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理解与表达

  小学生科技思维是以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到“科普阅读、科技实践、科技创新”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考方式。也就是说,小学生的科技思维是在科普阅读、科技实践、科技创新活动中形成,也是通过科普阅读、科技实践、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能力水平表达出来的。科技思维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阅读、实践与创新相关技能的过程,思维训练的最终目标指向形成一定水平的阅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阅读能力的理解与表达

  阅读是从文本(读物)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文本”由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和各种媒介的文字、符号、公式、图表等构成。阅读能力一般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活用能力。我们常说的提高阅读能力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文本感知、理解、鉴赏和活用的本领。

  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是直接获得知识的实践学习和间接获得知识的经验学习,而经验学习是最主要的途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书籍是人类储存知识和传授知识最主要的工具。因而,阅读是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媒介。阅读是思维内化的重要技能,也是思维表达(外化)的重要形式。阅读学习,就是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规则和方法的过程。

  一般来说,儿童的学习是通过观察、阅读、听讲,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知—理解—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也就是经验内化为思维的过程。通过练习或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各种能力,这是思维(知识)表达的过程。阅读是思维的基础技能之一,阅读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提高阅读能力促进思维的表达。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学习能力中的核心能力。

  (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理解与表达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运动的第一阶段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阶段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运用。学生的学习是特殊的认识活动,通过观察、阅读和听讲,从感知到达思维,理解掌握知识;然后通过练习、解题、调查、研究、实验、制作和交往活动,根据实际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读、写、算、操作、创造和交流等实践能力。所以,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应用。

  “实践能力”是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操作实践活动方式。简单来说,实践能力就是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训练应该为达成目标而有计划的个人或团队的操作行为。因此,要将实践放在整个知识结构和心智模式的整个框架中来认知、理解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通常理解为运用已有信息,形成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的能力。小学生处于能力发展的起步阶段,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一个连续的循环发展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表现为:能够独立地、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观点和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并运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学生就是通过观察、阅读和听讲将外界的信息进行联想、想象、分解、组合(形象思维)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抽象思维)等活动,形成自己的观点、概念和做法,并通过说、写、画、制作、展示等技能表达出来的。技能内化的过程,是学生科技思维发展的过程。而学生将“自己的观点、概念和做法,并通过说、写、画、制作、展示等技能表达出来”的过程,是基于思考(思维)将知识(认知结果)运用到实践去解决问题,并尝试创新、创造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

  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般是其在经历“设计与规划、沟通与合作、实践与探索、归纳与总结”活动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科学探究、社会参与、关爱自然等的综合能力。通常包括观察与发现、设计与规划、调查与探究、沟通与表达、合作与服务等能力。而创新能力一般体现在“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科技思维)和创新技巧(手与脑结合的操作能力)。

  评价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思维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应贯穿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在学生个人发展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往往是综合表现出来的。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和实施要求,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合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贯穿全过程的评价活动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林冬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5(05).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