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人的诗与思——记南粤优秀教师番禺区市桥小平小学黎丽

  方观生

  编者按:作为教育领域的实践者,黎丽老师怀揣着远大的理想,凭借着孜孜不倦的教研精神,投身于教书育人的事业之中。她深知,给予教育以激情与坚守,不仅能够展现出教师独特的个人魅力,还能够使得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更加引人入胜、富有意义。在近30年的教育生涯中,黎丽老师怀着一颗敬畏生命、守着教育的初心,关注教育细节,捕捉教育生活,审视教育行为,聚焦教育问题,用心感悟教育的点滴。致力于带学生徜徉于语文的殿堂,触摸人类文明的灿若星河与浩瀚光辉。在语文教育的道路上,黎丽老师始终坚定前行的步伐,享受为师者的幸福,领悟教育的真谛。

  一、心安为吾乡,在语文的阳光下成长

  1995年6月,刚从广州师范学院毕业,黎丽老师带着涉世未深的些许憧憬和对未来工作的期许,被分配到一所刚刚成立的新学校。眼见九月开学在即,除了教学楼主体建筑刚落成,配套的体育馆、操场还没动工,教学楼里课室及专用场室的配套建设也未完成,整个学校看起来就像一个大工地,办学条件极为艰苦。黎老师学历虽高(是当时分配到市桥镇属下小学任教的第一位本科生),但毕竟是新手,也是在中学实习,并不熟悉小学课堂,为此当时的校长就安排其从头学起,先任教一年级语文兼做班主任。

  刚开始那几个月,黎丽老师很不适应,因为在一切工作面前都是新手,缺乏教学经验,对教材、课程标准不熟悉,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学习、行为规范无认知,再加上家长对新学校、新老师的质疑和不信任,她感觉一切都措手不及。面对工作中出现的种种状况,黎老师茫然中不知如何是好,大部分一年级学生说粤语,有的没上过学前班,有的连普通话都不会听,不会读“ɑ、o、e”,写字不会看田字格,一笔一划要手把手教……这和黎老师想象中的教育简直是天壤之别。面对这样一群学生,很少有机会和他们谈论文学名著、诸子百家。黎老师心里有一股强烈的失落感、挫败感,甚至萌生了退意。

  20世纪90年代的广东是改革开放的热土,处处都是机遇。这一年里,黎丽老师曾想过另外求职转行,也想过调到中学。当第一年结束的时候,恰好附近有一所中学刚建立需要用人,曾经了解过黎老师想法的校长也主动问起她是否想转到中学去?这时,黎老师反而犹豫了,面对这一重要人生抉择。去,意味着摆脱了小学教师杂而不专的繁重琐碎,可以更专一于语文教学实现其教育理想。不去,意味着以后再想调离转型就难上加难了。在几经思考之后,黎老师审慎地拒绝了校长的提议。因为她发现,这时恰恰能打动她、留下她的就是这些相处一年的学生,黎老师舍不得他们的纯与真。为此,她下了决心,留在小学,做一名合格称职的教师,带着学生遨游语文天地,感受汉语言文化的美。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她希望做韩愈笔下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希望向颜渊笔下的孔子看齐,循循然善诱人,博之以文,约之以礼。

  语文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智慧的大门;语文是一盏明亮的灯,在迷路时,为我们指引前进的道路;回望过去,黎丽老师感恩一切的历练,因为从最初的东城二小、番师附小,再到今天的德兴小学、小平小学,一路走来,黎老师得到了同事和家人、朋友不断的关心、支持与鼓励。在众多教育前辈及领导同行的帮助支持下,通过不断地磨砺,黎老师逐渐坚定前行的步伐,享受为师者的幸福,领悟教育的真谛。时间撑起了她的厚实,她丰盈了,内蕴了,她转身的背影也成了一抹儒雅的风景。

  二、锲而不舍,做个卓越的语文人

  想教好语文,就要用最大的勇气钻进去,用最强智慧跳出来。黎丽老师在备课、磨课、上课中和自己较起了劲。自1995年从师范毕业成为三尺教坛的教师,黎老师的心头就始终萦绕着一个绚丽的梦:带学生徜徉于语文的殿堂,触摸人类文明的灿若星河与浩瀚光辉。语文课堂,是黎老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旅程。

  当黎丽老师安下心在小学教书的时候,审视观照中却发现自己在教育领域的贫乏和无知,黎老师回忆说:“当时的我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课堂调控与管理也不得章法,而我在大学实习时所学的那些有限方法策略根本不管用、不够用。”除了手中两本过时的教师用书和教学设计,黎老师求知若渴,但苦于没有学习的机会,当时互联网还未普及,学校地处偏僻,除了校内教研,也没有走出去听课的机会,身边能够学习借鉴的很少。

  这时,当时的校长主动做黎丽老师的师傅,一句一句教其范读时如何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当外部有机会的时候,他安排黎丽老师去学习,带她去拜访教育专家取经;同时,一有听课就安排来黎丽老师所在班级,不断给黎老师机会尝试,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三年,黎老师终于在教坛初步站稳了脚跟,能上几节有板有眼的课,同时也能在一些教学教研刊物上发表自己的文章。逐渐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与认同,黎老师初步尝到了教育的喜悦滋味。

  作为学校里的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承担任务是不可避免的,黎丽老师从来没有视之为苦差事,即使年岁渐长,黎丽老师也始终觉得一次任务就是一次锻炼,因此总是怀抱一种尝试挑战的心态“坦然”接受。不会,就捧来一摞一摞的参考书,反复研读精思;不懂,就一句一句地向同行虚心请教,细细切磋琢磨。一步一个脚印,一次又一次的磨砺锻炼,黎老师怀着一颗敬畏生命、尊重教育的初心,关注教育细节,捕捉教育生活,审视教育行为,聚焦教育问题,用心记录教育的点滴感悟。随着时间的迁移,黎丽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论文纷纷获奖并发表,执教及指导课例也分别获全国省市等不同级别的奖项。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每篇课文,她都努力引导学生发现其蕴含的美,力图从课本外引些活水,激起微澜。其同事感叹道:“黎老师有一股我无法追赶的激情,在语文的原野上不停地逐梦而行,听黎老师的课,老师和学生都很享受,或沉思,或对话,或心领神会的微笑……总有所得。”随着时间迁移,黎老师辅导的学生、指导的教师也纷纷获奖,教学也慢慢形成朴素自然、灵动扎实的风格,深得学生的喜爱。在学生的眼中,语文老师是风趣的、是幽默的、是神采飞扬的,其所教的语文课堂是生动的、是传神的、是充满激情的。

  三、求同存异,两地互学促成长

  2007年是黎丽老师教育生涯中特殊而难忘的一年,恰逢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十周年。在粤港澳协作交流的大背景大框架下,这一年的3至6月,经过省、市、区、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逐层遴选把关,黎丽老师获广东省教育厅考试通过,成为番禺区首位赴香港支教交流一年的中国语文教学顾问。

  在广东省教育厅的组织安排下,黎丽老师于8月31日集中赴港,9月1日准时去香港教育局报到。鉴于两地教育的巨大差异,在省厅和中联办的协同下,香港教育局先为黎丽等赴港教师安排了两周的短期集训,熟悉了解香港教育现状和各类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以便在未来一年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9月中旬开始驻校开展中国语文学科、普通话科等教学支援工作,黎老师对口驻点的两间学校分别是位于青衣的保良局世德小学和位于屯门的青山天主教小学。

  赴港短短两个月,黎丽老师迅速调整心态,积极适应两地文化、生活及教学差异,主动与香港学校、香港教师、香港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教学需求和困惑,制定适切的指导策略和方案,快速融入驻校工作当中。2007年11月,香港教育局准备主办2007—2008年度交流人员赴港的第一次大型教师专业发展研讨活动,当时很多教师还在刚下校的适应和磨合中,黎老师主动承担了授课,积极与学校沟通,与校长沟通,与学科组沟通,争取支持,通过思、磨、备、议,于2007年11月14日面向全港教师执教了一节汉语拼音《复韵母ɑo与ou》的教学研讨课,精彩的课堂教学受到香港教育局和本土教师的高度肯定,原来拼音课可以这样上,鲜活灵动、朴实高效的课堂教学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增强了黎老师继续做好中国语文教学支援工作的信心。赴港期间,黎老师还悉心指导所驻学校的本土青年刘惠玲老师执教听说课《回到古代做访问:我要成功》,该课例成功入选香港教育局“用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教学资源光盘”,向全港学校提供丰富有效的“普教中”校本经验分享。黎丽老师担任“普教中”课题研习小组组长,带领组员为香港教师开展内容精彩而富实效的教学研讨活动。同时还在香港教育局《交流协作计划中期特刊》上发表《ɑo与ou课堂教学实录》,参与香港教育局《交流协作计划周年特刊》的编审、撰稿工作;2008年面向全港学校的领导教师主持两场以《构建学校文化,优化语文课程,稳步推进普教中》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分享会。在这一年里,互访周、工作坊、两地交流、阶段展示、周年分享会等教研活动精彩纷呈,黎老师累计主持专业发展活动23场次,总计562人参与;出席专业发展活动26场次,总计110小时。出色工作赢得省教厅和香港教育局的高度肯定和表彰。

  赴港一年,虽然文化有差异,教法有异同,思维有碰撞,但因其独特的魅力,成为黎丽老师人生中一段难得而又特别的体验与经历,黎老师从中既感受到了香港独特的文化魅力,又深感在自己身上还承载了一份传播推广粤派教育的光荣职责和使命,也亲自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位小语人的专业成长。

  四、踔厉前行,绽放语文生命之美

  赴港归来,黎丽老师担任“广州市中小学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培训班导师,全身心投入钻研语文教育教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主动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为省市区镇及香港等地教师进行论坛讲座、课例观摩、教学点评等专业交流活动,累计达60多场次。除香港、五华、广州、深圳、东莞、百色等地外,番禺区内市桥、沙湾、石碁、钟村、化龙、榄核等镇街学校都洒下了黎老师热情参与语文教学改革,分享教研经验,指导教师成长的辛勤汗水。除此以外,黎老师格外关注新教师的成长,以积极的态度激励着每一位新教师在自我更新中成长、蜕变、走向美好。每一次听课,黎老师都详细地记录了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对学生习惯的培养等各方面的优缺点,语气平和,逐条逐点地给予细细点评。正是黎老师提出的这些课堂教学改进“诊断书”,才让一个个教坛“新手”懂得了如何去上好每一节语文课,让教学“新手”们站得更高,看到了更远、更美的风景。语文是一个阶梯,让她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语文是一双翅膀,让她们自由快乐地翱翔。

  无论是初出茅庐的小辈,还是后来逐渐成长为市区骨干、名师,黎丽老师都没有放弃自己的钻研之路。她相信工作中勇于担责、敢为人先才是岭南精神的精髓。从校内研讨课、推门课,到片区教研课、市区公开课……黎老师总是悉心准备,精彩呈现。

  如在穗港两地教育观摩交流活动中,为便于香港教师观课学习,黎丽老师抛弃常规做法,大胆采用“内地学生+香港教材”的模式,承担市“穗港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现场会”展示课例,一节课下来,在交流评课环节得到市区教研室及香港中文大学教学观摩团高度赞誉,执教的香港启思版教材课例《杨柳》(该文选自丰子恺先生散文改编而成)入选香港中文大学教师培训教材,并受邀到香港中文大学进行讲学交流。在番禺区中小学全面推进“研学后教”课改浪潮的时候,黎老师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承担了市桥城区和番禺区小学“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之教学课例展示的“首秀”,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分别执教了《伯牙绝弦》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两节大型教研展示课,作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新阵地、新事物,全区一线教研员、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纷纷进入课堂观课取经,在全区引起很大反响,大家纷纷认为黎老师执教的课例理论性与实操性强,既呈现浓厚的研学味,又具深厚的语文味……

  成长,没有捷径,也没有坦途。名师的成长既需要仰望星空的信念,又需要勇攀高峰的坚韧,更需要不断完善自我、丰富才情的执着追求,黎丽老师表示愿与所有热爱小学语文教育并全身心投入的教师一起同行进,共成长!“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守着初心,不负名师之“名”,为教育初心再出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