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的冬至节

  • 来源:奇妙博物馆
  • 关键字:紫禁城,冬至节,节气
  • 发布时间:2024-03-17 13:56

  文/唐郦薇 图/马艳菊

  在紫禁城里,每年有3个节日最重要,分别是正月初一、万寿节(皇帝生日那天)和冬至。

  冬至要祭天

  为什么住在紫禁城里的人把冬至祭祀当作一年中非常重要的仪式?原因竟然和天文学知识相关!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在北半球的照射角度最小,因此冬至这天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夜晚时间最长的一天。冬至之后,白天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古人虽然并不知道具体的天文学原理,但很早就发现并总结出了这个规律。所以,从夏代开始,人们就将冬至看作节气的起点,是一年的开端,这一天预示着生命的萌发。

  你可能会好奇,在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古代,人们是怎样测定冬至具体时间的呢?大家听说过“立竿见影”这个成语吗?它的本义是在太阳底下竖起竹竿,立刻就能看到竹竿的影子。随着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影子的长度也会发生改变。根据这个原理,古人发明了圭表。圭表由“圭”和“表”组成,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在地面上有刻度的、用来测量影子长度的标尺叫“圭”。人们通过观察表的影子长度判断时间与节气,并将一年中表的影子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最短的那天定为夏至。

  明清时期,北京城中有一条从永定门到钟鼓楼、贯穿南北的城市中轴线,被看作南北子午线的象征,皇帝冬至去祭天的天坛,夏至去祭地的地坛就在这条中轴线附近。

  冬至这天,清代的皇帝会在圜(yuán)丘坛举行盛大的祭天大典,祭天大典包括燔(fán)柴迎帝神、奠玉帛、进俎、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帝神、望燎9个步骤。点燃燔柴炉里的柴草,把敬献给上天的牛等祭品放在炉里焚烧,皇帝会率领群臣行三跪九拜礼,祈求上天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九九消寒图

  冬至以后,天气越来越冷。天寒地冻的日子里,人们又不能经常出门,要如何熬过这漫漫冬日呢?原来,古人真的在“数着日子”打发时间。

  从冬至这天开始,人们会以每9天为一个时段开始数日子,第一个9天叫“一九”或“头九”,第二个9天叫“二九”,第三个9天叫“三九”,以此类推,一直数到第9个“九天”,共81天以后,冬天过去,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所以今天我们还会用“数九寒天”这个词来形容冬天寒冷的天气。

  根据“数九”的传统,冬至这天,紫禁城里会在各处挂起《九九消寒图》。比如这种梅花图式的九九消寒图,图上共有9朵梅花,每朵梅花有9片花瓣,一共81片花瓣,代表的就是“数九”的81天。每过一天给一片花瓣涂上颜色,等花瓣都涂满颜色了,冬天也就过去了。

  其实《九九消寒图》并不是清代才出现的,相传它的出现和宋代的文天祥有关。文天祥英勇抵抗元兵入侵,最后不幸被俘,被关押在元大都(今北京)的牢房里。当时正是冬天,于是文天祥在牢房的墙上画了81个格子,每过一天就涂黑一格,以此表达自己坚信国家可以复兴的决心。

  除了梅花图式,《九九消寒图》还有几何图式和文字式等不同的样式。

  冬至与羊

  冬至这天,清代宫廷中有晚辈向长辈进献鞋子、袜子的传统,寓意“履祥纳福”,希望长辈穿着新的鞋袜可以收获满满的福气。

  “羊”是冬季服饰上常见的纹样。因为冬至以后,白天渐渐变长,古人认为白天变长意味着天地间的阳气开始生长,天气回暖,冬去春回。而“羊”与“阳”读音相同,所以“羊”成为冬季饰品上常见的纹饰。

  这件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消寒图中,蓝色的天空中飘着五彩祥云,在山坡草地之上、松柏树木之间,3个小男孩和9只小羊正在开心地玩耍,9只小羊寓意“九阳消寒”,也体现了人们祈盼寒冬早日过去的愿望。

  在冬至,羊肉也是宫廷里必不可少的美食。明代宫廷要吃烤羊肉、羊肉馅包子、饺子、馄饨。到了清代,太和殿内会举办宴会,王公大臣都可以享用庆丰司提供的羊肉。

  宴会上,不同等级的来宾享用的羊肉品质也有所不同,品质最佳的是肥硕的蒙古羊。对出身于白山黑水的满族贵族来说,松花江的大鱼也是餐桌上令人念念不忘的佳肴。宴会上还有音乐、舞蹈及各式杂耍,好不热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