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研究及政策建议

  •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
  • 关键字:科技创新,产学研协同,国家战略
  • 发布时间:2024-03-22 16:06

  胡艺凡 吕岚春 汲亚娟 于亚楠 李 其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2

  摘要:新型研发机构是能够实现各类创新要素快速聚集,有效整合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一种平台组织,对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我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新的科技创新组织范式,新型研发机构在发展中取得了诸多成效,但也面临较多问题,文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产学研协同;国家战略;共性关键技术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章编号:2096-4137(2023)19-152-03  DOI :10.13535/j.cnki.10-1507/n.2023.19.49

  科技和创新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背景下,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相互融合,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融通创新是突破我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重要创新范式。新型研发机构作为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产物,是能够实现各类创新要素快速聚集,有效整合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一种平台组织,对于盘活创新资源、实现创新链条的有机重组、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建设。2019 年9 月,科技部印发了《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新引擎,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在各地快速发展、蓬勃建设。截至2020 年底,我国新型研发机构达到了2140 家,其不仅成为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也成为地方“招商引智”的重要目标。

  1 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的科技创新组织范式,虽然新型研发机构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很多日益突出的问题和隐患。总地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5 个方面。

  1.1 落地政策指导及支撑不足,缺乏统筹规划

  尽管科技部已经颁发了《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提出了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要求,但是在地方层面,支持机构落地建设及其培育的政策还不充分。经总结,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问题:

  (1)地方政府对于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义、功能定位、分类标准、运行机制等缺乏统一认识,很难进行系统化的政策设计、统筹规划及精准扶持。

  (2)在实际操作实施方面,各地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建设以落地的区县为主与支撑单位开展对接,省市层面的顶层规划和统筹安排相对缺乏,极易导致机构同质化严重。

  1.2 行政干预较多,平台效能难以充分发挥

  作为政产学研金用一体化的平台,大部分新型研发机构尽管实行了理事会决策制和院长负责制,但实际建设运行过程中仍受政府、高校院所等举办单位传统体制和思维的影响,在人员聘用、职务发明成果转化、国有资产购置运营、平台公司创建、产业基金建立及投资等方面受到诸多掣肘,导致市场化程度和运行效率不高,未能实现其作为国家创新发展新引擎、产业优化升级新动能、区域创新体系重要生力军的建院初衷。

  1.3 与市场结合度不高,行业引领作用不突出

  从整体来看,新型研发机构在行业的引领作用及能力并不突出,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也不太高。政府或高校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往往容易沿袭传统科研机构的特点,市场敏感性不足,与行业结合度偏低,对行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有限。而以企业为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又往往着眼于现实利益,过度追求投资回报率,对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支撑不足,技术的外部性不显著,对行业的提升带动能力急需提升。

  1.4 顶尖科研力量不足,高端人才引聚功能亟待提升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需要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团队支撑,新型研发机构因其无行政级别、无固定编制、无固定财政经费支持的“三无”特性,对高端人才和顶尖科研力量的吸引力有限,特别缺乏“能研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相对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没有固定的事业编制和稳定的经费支持,而相对互联网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头部企业,大部分新型研发机构又难以达到相应的高薪酬。如何引入和留住高端人才,充分利用顶尖科研力量,实现高水平人才汇聚和培养的平台功能,成为新型研发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1.5 自我造血困难,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我造血是实现新型研发机构持续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部分新型研发机构主要依赖财政拨款作为收入来源,2020 年收入数量在500 万元以内的新型研发机构占比达32.62%,盈余为负数的机构达到984 家,占比高达45.98%。这些机构严重缺乏自我造血机能,从本质上反映出新型研发机构并未真正面向企业需求,或者说没有找到企业迫切需要并愿意付费的需求,不利于新型研发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2 政策建议

  2.1 加强统筹引导,明确建设思路

  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尽快出台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明确新型研发机构的法律地位、组织性质、功能定位、各类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同时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并结合地方经济和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布局新型研发机构,避免同质化的机构重复建设,促进新型研发机构与当地经济和产业功能区深度融合。

  建设和培育建议可以采取“多元拓展、整合提升、重点打造”的策略,采取多种方式和多种模式,依托创新主体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区域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的技术需求进行建设;整合区域内相关创新资源,联合创建新型研发机构,或者对已有的新型研发机构进行整合优化,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的能级;集中政策、人才、资金等各类优势资源择优打造一批具有潜能达到国际领先的标杆型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做到重点突出,避免“广撒网”和“撒胡椒面”的资助模式。

  2.2 建立实施标准,实现多级协同

  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多级联动的认定、梯度培育和退出体系,明确各层级新型研发机构认定、退出的标准及程序。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和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协同开展,建立国家省市区多级联动的认定和梯度培育体系,各级政府有不同的认定标准和支持侧重点,而重点的新型研发机构又可以实现多级的共同支持。比如,国家级的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需要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引领性的科学技术研究,或集中力量攻坚关键核心领域的“卡脖子”难题。省级的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国家级新型研发机构的后备力量,可以面向省内的重点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市区级的新型研发机构可以结合区域内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及未来产业布局开展技术创新、研发服务、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工作。新型研发机构也应尽快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各级政府应按照一定周期对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绩效测评,测评不合格的,取消相应层级的新型研发机构的认定,不再享受相应政策扶持,并考虑视情况进行机构的撤销和整合。

  2.3 强化人才激励,引进培养并举

  制定和完善人才政策,对新型研发机构引入的高水平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在落户、租房、购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一站式服务保障,让人才无后顾之忧,以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创造智慧、创业激情。在科技和人才计划中设立专项,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培养,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聘用和薪酬分配中的主导作用,鼓励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建立以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和收入分配体系,对人才予以充分保障和激励,引进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战略思路、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尖端科技和管理人才,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2.4 明确功能定位,深化分类评价

  各个新型研发机构在设立之前应明确其重点功能定位,并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和评价体系。新型研发机构涉及的业务内容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研发服务、产业孵化等。然而,在实际运行中,不同的新型研发机构往往在各个业务领域中的分布并不均匀。

  为此,建议根据主要业务将新型研发机构分为基础前沿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等,或者根据功能属性及运营方式分为研发主体型、平台主体型和全链条型3 类,并按照不同的评价维度设置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突出不同类型的支持导向,进行分类管理。

  2.5 加大支持力度,避免过多干预

  政府可以根据新型研发机构的不同类型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持。针对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的新型研发机构,由于其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存在强烈的外部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新型研发机构提供全方位多渠道支持,如基本运营保障、科研项目支持、政府购买、税收优惠、科技金融服务、科研仪器设备及数据信息共享等。针对开展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可以根据完成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的实际业务量和效果采取后补助的方式进行奖励或补助,提升新型研发机构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的动力。

  在经费管理使用上,实行“合同制+ 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给予新型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强调绩效目标的完成,由新型研发机构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人员聘用、研发选题,探索有组织的、高效的科研组织模式,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

  2.6 完善自身能力和管理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新型研发机构应根据自身功能定位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或成果转化的服务能力。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新型研发机构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前沿问题,建设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科学研究队伍,努力实现重大科学发现和基本理论突破。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企业研发服务的新型研发机构,应针对行业或企业的重点需求,提供定制化、系统化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和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研发服务,不断完善自我造血机制。开展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应通过深入挖掘企业需求、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培养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加强品牌建设和项目管理等,不断提升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成效,实现自我造血。

  另一方面,各新型研发机构应找准自身的发展和盈利模式,不断完善运营管理体系,在组织架构、人才激励、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平台建设、产业培育支撑、对外合作等运行机制方面积极探索,提升机构的管理水平、运行效益和影响力,从而提高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受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项目)“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模式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2JDR0131)和成都市科技项目(软科学项目)“成都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1-RK00-00241-ZF)的资助。

  作者简介:胡艺凡(1987-),女,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实验平台部副主任,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新型研发机构运行体制机制、科研管理、实验平台管理。

  参考文献

  [1] 饶玉胜.安庆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徽科技,2017(1):10-12.

  [2] 王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21.

  [3] 吕岚春,胡艺凡,杨先龙,等.新型研发机构的有组织研发模式—— 以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管理,2021(2):102-112.

  [4] 李芗.新型研发机构知识产权创新管理体系建设[J].科技经济市场,2022(6):4-6.

  [5] 王可.新型研发机构Z 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

  [6] 陶劲松. 多举措构建技术创新体系[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22-07-18(A16).

  [7]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报告[R].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

  [8] 孙雁,刘霞,霍竹,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以北京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6):78-84.

  [9] 韩迪,王辉.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J].科技和产业,2022,22(7):124-129.

  [10] 徐莉莎.我省发布首批20 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名单涵盖人工智能、动力电池、晶硅光伏等领域[N].四川日报,2022-09-05(02).

  [11] 于贵芳,胡贝贝,王海芸.新型研发机构功能定位的实现机制研究—— 以北京为例[J].科学学研究,2023(1)1-15.

  [12] 穆荣平.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让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更加强劲[EB/OL].国际在线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7919907025453676&wfr=spider&for=pc.

  [13] 李廉水,王宇,周坤,等.我国新型研发机构治理态势、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J].今日科苑,2022(5):1-9.

  (责任编辑:肖央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