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梦”

  •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
  • 关键字:初心,行动,“生态梦”
  • 发布时间:2024-03-22 16:11

  文/周 玮 朱 琳

  10 年潜心深造,他立足森林生态学基础研究;执着创新,他长期探索氮沉降与森林碳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碳中和战略贡献力量;初心为终,匠心为用,他扎根华南地区野外森林定位研究站,只为圆那一个“生态梦”。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郑棉海博士。

  2012 年,郑棉海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用8 年时间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从事博士后研究,依托广东肇庆市鼎湖山、江门市鹤山等国家野外森林定位研究站,探索氮沉降对我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他先后入选第一届中国生态学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第三届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第十一批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22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骨干岗位,担任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组负责人(PI),同时也是华南植物园生态党支部“碳中和”青年突击队骨干。截至目前,他已经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3 篇,其中以第一/ 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4 篇。主持完成科研项目8 项。曾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院长优秀奖、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在森林生态学和碳氮生物地球化学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为生态建设,一直在路上

  “生态学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的科研成果可能无法很快做到技术转化实现短期效益,所以需要科研人员有耐心、有热情。”正是怀着这种坚定的信念,郑棉海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从未懈怠。

  全球变化背景下,大气氮沉降被认为是森林氮素的主要来源。然而在长期氮沉降环境下,许多森林出现氮的流失多于沉降氮的输入,但迄今为止对森林如何维持氮素平衡仍不清楚。针对此问题,郑棉海定量分析了土壤、凋落物、苔藓、植物根际和叶际等多个森林隔层的氮输入情况,发现这些隔层中存在微生物固定大气氮的现象(生物固氮)。

  为了探究这种固氮现象在氮沉降环境下是否存在,他采用了多种施氮方法进行验证。其一,依托我国最早建立的模拟森林氮沉降试验平台,经过多年氮添加处理,他发现虽然多数自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出现氮富集现象,但森林的微生物固氮速率仍维持在较高的固氮活性范围。其二,依托国内首个林冠氮添加试验平台开展研究,他发现传统林下施氮的实验方法低估了微生物的固氮效率。此外,利用15N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郑棉海团队分析了氮输入在森林中的去向,估算了森林对外源氮的回收率,发现超过50% 的氮素储存于植物和土壤中。这些结果证实了游离微生物固氮是森林隐藏的重要氮源,更新了学术界对森林氮素来源的认识。

  据此,郑棉海提出了“富氮森林可以高效固持外源氮”的新假说。基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微生物固氮的观测实验,量化了不同资源对微生物固氮的调控效应,结合人类干扰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实验处理,证实了碳、氮和磷等资源协同影响微生物固氮的关键途径。上述研究发表在EcologyLetters、Global Change Biology、Ecology、Journal of Ecology等生态学领域权威期刊,诠释了森林氮素动力学机制,证明了微生物固氮过程受多种资源的协同作用,为陆地氮循环模型及其驱动机理的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结合国家“双碳”战略需求,他进一步探究了“氮”输入对生态系统碳中和的贡献,由此开展了森林碳氮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依托广东鼎湖山定位研究站,郑棉海团队进行了长达13 年的土壤碳排放的监测和实验研究,发现长期氮沉降对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排放的影响呈现“无显著变化—显著降低—无显著变化”的三阶段规律。

  进一步发现,13年的施氮处理使土壤碳排放减少6.5~9.1MgCO2 ha-1,等同于1g 氮输入可以减少6 ~ 13g 碳排放。基于鼎湖山模拟氮沉降平台建立以来测定的849 项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碳氮循环数据,他们分析了生态系统的响应机理并构建了三阶段的生态学理论框架。2022 年,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地球科学领域顶级刊物Nature Geoscience ,为生态学理论、气候变化预测及生态系统碳中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该成果发表后,郑棉海受邀撰写Research Briefi ng并进行重点报道。中国是世界上大气氮沉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他们的研究量化了长期氮沉降减缓热带森林土壤碳排放的贡献,可助力于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需求。

  为科研传承,初心不动摇

  “郑老师总是我们课题组最早到的,周末也经常加班”,他的学生说道。集思广益、锲而不舍是科研的灵魂,郑棉海将这种科研精神潜移默化地灌输给新一代年轻人。在他的影响下,整个团队形成了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

  2002 年,郑棉海的博士生导师(莫江明研究员)在鼎湖山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模拟森林氮沉降平台,依托该平台已在学术成果、科研奖励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莫江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郑棉海也取得了较好的学术成绩。2022 年,他正式接管莫老师的研究团队并成为华南植物园最年轻的PI,带领团队继续探索。目前,郑棉海指导本科生3 名(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研究生8 名和博士后2 名,有4 名研究生已获得学位,其中1 名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和“优秀毕业生”称号。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实验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养成多思考、多观察的习惯,沉下心去阅读文献、重复实验,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研究。”正是出于对科研的热情和执着,郑棉海从研究生阶段以来就不断取得较好的成绩:2020 年,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氮磷添加对南亚热带三种典型森林自由固氮的影响和机理》获评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后研究论文《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固氮的理论探索和机制研究》被评为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 优秀创新成果。

  2023 年3 月,他受中共广州市委“奋斗的青春”栏目人物专访,以广州青年故事为主题在“广州青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等微信公众号推送。其人物事迹以“郑棉海:为生态环境发展贡献青年力量”为题在《广州青年报》宣传,同年也获评华南植物园优秀共产党员。目前,他是TheInnovation、Eco-Environment & Health、Frontiers in PlantScience、Frontiers in Soil Science、Forests、Nitrogen、《地球环境学报》7 家学术期刊的编委、客座编委或青年编委。他正在自己的科研领域里开辟一条宽阔的道路。

  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郑棉海的科研历程体现了纯粹的青年科学家精神,一种为理想而奋斗的热忱。作为我国生态建设道路上的探索者,他正着力于森林生态学和碳氮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以及生态和地学领域新一代科研人才的培养,以学问为矛、以理想为马,风雨兼程,一路前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