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医学科普”的发展现状及意义

  江淼 刘畅 刘佳丽 惠慧*

  【摘要】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信息的主要来源地。中国截止到目前已经有 6.5 亿网民,5 亿智能手机用户。随着生活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生活质量的需求逐年增加,而健康传播渠道也更加多样化。“互联网+医学科普”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普及模式,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以大连市中心医院创办的微信视频号“大连中心健康科普讲师团”为例,简要介绍“互联网+ 医学科普”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 医学科普;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G206;R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10-795-04

  随着我国国家经济地位的日益提升,及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希望获得更多的医学相关知识来指导生活和工作。而医学科普的本质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传播医学科技知识和应倡导的科学思想、精神、态度和方法。“互联网+ 医学科普”模式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通过移动互联网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以跨越时间空间限制,旨在提高患者对疾病了解程度,并加强患者对于干预的依从性。“互联网+ 医学科普”中目前常见的形式有图文公众号、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微信是权威的互联网公众传播平台,可以作为医学健康知识传播的重要网络形式载体[1],通过阐述“互联网+ 医学科普”的现状及发展意义,并针对现存问题结合大连中心健康科普讲师团提出一定的可行性建议。

  1 “互联网+ 医学科普”的现状

  1.1 “互联网+ 医学科普”的国家政策现状

  2016 年,我国将“健康中国”战略升级为国家战略,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指标。同年,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 年计划纲要》。2019 年,卫生知识普及运动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15 项特别行动中位居首位,该行动明确了卫生教育工作[2] 的内容、目标、责任和评估体系。2020 年,我国明确建立了国家卫生教育的法律体系,国家对卫生教育的重视程度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水平[3]。2020 年9 月,《关于促进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20 年工作计划的通知》纳入了健康促进和研究教育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4]。中国医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刘雁飞呼吁全国各地的医学专业人员承担起历史责任,大力开展医学科学教育[5]。可以看出,国家旨在提高全民卫生素养,并大力支持推广普及医学科普的新模式。中国科技部(NBS)发布的国家科普统计数据显示,到2020 年,全国已经建立了2800 多个科普网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互联网科普的数字内容和形式。根据调查结果,与搜索引擎、综合网站、科普网站、论坛、博客和应用客户端的科普渠道相比,通过微信平台专门传播科普信息,更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6],但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1.2 “互联网+ 医学科普”的群众需求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希望得到医生和护士的健康指导。在一项公众对卫生科普重视程度的横断面调查研究中,问卷调查了188 名普通大众,发现91.00% 的公众高度重视卫生科普,1.00% 的公众仍然不关心。而公众获得健康科普推广的主要途径是“聊天平台宣传”,占63.53%,仅次于它的是“网络视频直播互动”和“现场宣传”,分别占42.35% 和31.76%。在对大众科学知识获取量的满意度调查中,44.71% 的普通大众认为当前的大众科普获取量基本可以满足需求;37.65%的普通公众认为对医学科普的获取部分满意。13.00%的公众怀疑健康科学普及的可靠性。另外2.00% 的普通人群说他们“基本上不相信”。可以看出,公众对医学科普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目前的医学科普仍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

  1.3 “互联网+ 医学科普”的参与者现状

  如今,在“互联网 + 医疗”模式的大背景下,“互联网 + 医学科普”作为“互联网 +”的重要分支,发展迅速,很多医学科普平台也与日俱增。临床医生和护理团队则是公立医院进行“互联网+ 医学科普”主要参与对象。然而临床工作者冗忙,医务工作者每天面对的患者及家属数量有限,导致传播的医学科普知识受众范围明显不足,因此借助各种传媒发布医学科普知识,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一项研究医生参与医学科普培训的意愿表明,大多数中级或中级以上的临床医生愿意参与医学科普培训。女医生的培训意愿高于男医生,但性别差异不显著。不同职称水平、不同部门有培训意向的医生比例在50% 以上[7]。具有中级或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临床医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且拥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能够更好地掌握患者的健康需求,是社会科学系统中卫生知识的权威来源。

  2 “互联网+ 医学科普”的意义

  “互联网+ 医学科普”不仅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而且在健康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具有便捷性:“互联网+ 医学科普”可以克服传统健康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其参与者可以通过使用智能手机快速获取相关知识。同时,互联网+ 医学科普可将图像、声音等模式输入患者,不局限于面对面的枯燥的讲解,更能加深患者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二是具有互动性:“互联网+ 医学科普”突破了传统健康教育信息只能片面传播的局限性,可以在线指导参与者的锻炼、饮食、用药等行为。患者不仅可以及时与医护和医学专家进行互动和咨询,甚至还可以与其他患者互相鼓励和监督,使患者更容易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三是具有连续性和延续性: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下,医患接触时间相对较短,连续性差,医护监管力度不足。然而,新的“互联网+ 医学科普”模式增强了医学信息传播的连续性,不仅局限于在院,出院后仍可进行健康科普。四是具有低成本性:“互联网+ 医学科普”相对于传统的科普模式成本较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传播到人群中去[8-9]。除此之外新模式的发展对缓解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垂直流动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还能提供实时、方便、高质量的便捷服务,造福人民,提高患者医疗服务体验,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

  3 “互联网+ 医学科普”面临的问题

  3.1 伪科学仍然存在

  在“互联网+ 医学科普”模式中,许多以盈利为目的传媒发布各种良莠不齐的养生保健信息及难辨真伪的科普知识。网络信息参差不齐,尤其是伪健康知识层出不穷,为吸引大众的眼球,采用各种令人误解的标题,诸如“某某保健品可以预防癌症”“某某食物可以致癌”等,面对朋友圈转发的种种没有科学依据的信息,普通大众仍难辨真伪。例如,被称为“绿豆神医”张悟本、 并被称为“盖世华佗”胡万林、以及自称“北大专家”刘洪斌等都盛极一时,他们都是典型的伪科学范例[9]。

  3.2 摘不掉“专业化”的帽子且制作粗糙。

  “互联网+ 医学科普”模式目的是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采用普通大众能够接受的形式对相关人士进行科普教育,使大众受益。然而仍存在一些非专业的科普者,摘不掉“专业化”的帽子,使大众对科普的知识理解不足,甚至产生一定的误解。而对于“互联网+ 医学科普”内容来说,由于缺乏专业团队的指导,普遍存在由于制作粗糙,形式单一,科普内容过于专业化,而导致难以理解无法吸引大众等问题,科普者缺乏相关知识的培训也使科普内容难以规范化。

  3.3 科普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仍有缺口

  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互联网+ 医学科普”相关人员不仅仅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储备,同样需要学会如何正确的进行科普,用亲民的演讲、流畅易懂的文章,行之有效的科普思维模式,以及对互联网形式及操作高度熟悉,才能够制作出广为大众接受的科普内容。一项对医学生参与医学科普医院的调查研究表明,医学院校虽然提倡医学生进行医学科普,医学生也有意愿参加医学科普,但是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培训程度仍处于起步阶段[10]。

  3.4 科普频次和规模不足

  想顺利开展“互联网 + 医学科普”新模式,需要一支人才队伍,他们不仅要受过系统医学专业教育而且要具有一定信息技术水平。现在除了部分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之外,很少有持续开展“互联网+ 医学科普”的官方机构,科普活动较难规范化,对于科普基地的建设更是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导致“互联网+ 医学科普”对于公众影响力发挥的作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4 “互联网+ 医学科普”的可行性建议

  4.1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及举报制度

  针对“互联网+ 医学科普”模式中存在的伪科学,建议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完善举报机制。监管部门可以对健康信息科普者进行资格审查。可以组建健康科普专家库,入库的科普专家需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动态管理以及公众的监督,一旦发现违规情况,核实后可取消专家资格。且健康科普宣传活动要进行登记,科普信息的出版者必须重视用户的报告和投诉,并接受有关部门的审查和监督[11]。相关的管理部门还应及时对互联网平台上的医学推广信息进行干预和监督发布。在制度层面,互联网平台还需要建立一个评价制度用于评价医学科普信息的可靠性,这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识别能力。同时,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互联网公共平台的监管力度。

  4.2 完善相关科普人员的培训

  针对“互联网+ 医学科普”存在制作粗糙,科普内容过于专业化的问题,医院可以通过培训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科普能力,激发其内部动力传播科普知识,并逐渐让其成为医院宣传部门的重点。一项对医生普及科学意愿的研究表明,当临床医生有明确的专业方向,认识到科普活动不仅是服务患者和社会的公益活动,而且可以提高医生的声誉,得到更多认可时[12],才能使他们愿意进行医学科普。该研究还表明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的医疗信息渠道了解越清晰,其医学科普的意愿也就越高。因此,医院相关部门可以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积极鼓励和支持医务工作者开展多渠道科普活动,为社会提供更权威、更科学的科普知识,为临床医生建立个人品牌。在充分考虑临床工作的特点,不影响临床的正常操作,不给医疗工作者带来负担同时进行专业化培训,不仅可以解决“互联网+ 医学科普”模式中科普作品制作粗糙的问题,还可以使科普作品更加规范化。此外,医院还可以通过健康科普竞赛[7] 和健康日主题传播活动等生动、竞争性的培训方式,激发医务工作者开展医学科普的积极性。

  4.3 提高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互联网+ 医学科普”的培养

  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后备部队,应成为医学科普队的主力。医科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更善于捕捉潮流元素,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而医学生在向公众传播医学科普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公众,提高自身价值,还使医学生发现相关漏洞,填补空白,不断提高自己。目前,需要大量的医学科普人员来向公众澄清谣言,医学生有时间也有精力。所以医学院校应高度重视对医学生科普能力的培养。比如开设“互联网+ 医学科普”相关课程,举办各种医学相关科普活动和科普能力培训等[10]。

  4.4 推动建设高水平“互联网+ 医学科普”专业队伍

  “互联网 + 医学科普”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的医务工作者衡量内容的真伪,相应的互联网技术人员也是“互联网 + 医学科普”运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关键性基础工作,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对科普人才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开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新局面”[13] 以“大连中心健康科普讲师团”为例,“大连中心健康科普讲师团”是大连市中心医院创办的大连地区首个由三甲医院高级职称医生所组成的科普讲师团,融合了多学科、多部门、多区域,设立具有专业医学背景50 名临床医生作为讲师团的基地核心力量,讲师团均为大连市中心医院高年资副高级以上职称,96% 为科室主任、副主任或主任助理;集结各临床科室的优势资源,组建最优质的科普教育专业团队;打造专业化的网络平台和运作团队,以确保常态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的科普活动。据了解,目前在东北地区未出现类似专业科普组织,在全国范围内也鲜有报道。目前共有固定粉丝1.5 万人次,1 年间共举办科普直播67 场,总浏览量高达14 万,总点赞量高达90w。发布科普小视频70余个,总浏览量及点赞量数以万计,大连中心健康科普讲师团在1 ~ 2 年时间内就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医学科普”团队的优势,初步搭建融媒体大体框架,打实了硬件基础,“线上科普为特色、线下科普为辅助”的“互联网+ 医学科普”团队。计划在2022 年末之前,“大连中心健康科普讲师团”将创建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以及官方网站。计划在未来2 ~ 3 年内,创建官方科普APP 及直播平台,充分发挥自主创新模式,开展更为广泛的“互联网+ 科普教育”模式。在未来3 ~ 5 年,重新布局医院网络信号,实现新媒体中心、患教室、病房、门诊等多中心联动,实现“一个直播,全院收看”的传播模式。甚至可与广播电视中心、兄弟医院或上级单位的顶级专家实时连线进行科普教育,让科普完全脱离时间、空间的限制,最终让医学科普的作用最大化,进而更好的为人民大众的健康事业服务。由此可见建立健全相关专业队伍,完善相关科普基地建设,才能够提高“互联网+ 医学科普”的工作效率,“互联网+ 医学科普”,才能产生更高更好的效应。

  5 总结

  综上,互联网是当今时代适合人类社会关系网络的沟通工具。它的出现和崛起加速了人和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互联网+ 医学科普”改变了传统宣传材料的单一健康教育模式和被动的网络知识传播模式。这种新的模式更适合当代人跨空间的健康需求。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且对提高患者的早期预防意识延缓疾病进展起着极为重要作用,值得大力推广。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网络平台、医疗卫生部门以及科普专家的共同努力。如何做好医学知识的有效普及,仍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6 参考文献

  [1] 刘宇洋. 需求视角下高校微信公众号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机制研究[J]. 科技传播,2020,12(6):113-115.

  [2] 国务院.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EB/OL].(2019-07-15)[2021-12-0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推进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20 年工作计划的通知》[EB/OL].(2020-09-01)[2021-12-02].

  [5]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医务人员要多写科普文章[J]. 大众医学,2012,3:4.

  [6] 中国新闻网. 中国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达187 万人, 科普网站2800 多个[EB/OL].(2021-01-26)[2021-03-01].

  [7] 尹琳, 霍胜男, 于明安, 等. 临床医生参加医学科普能力培训意愿及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 中国医院,2019,23(11):35-37.

  [8] 茅晓风, 迟文烁, 胡艳, 等.“互联网+”时代医学科普宣传的思考[J]. 中国卫生产业,2020,17(7):166-167,170.

  [9] 姜涌, 吕冰.“互联网医学科普”现状及策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1):26-27.

  [10] 尹琳, 朱文赫, 邵先成, 等. 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健康传播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中国医院,2018,26(12):53-55.[11] 郑霄阳.“互联网+”时代的医学科普更靠谱[J]. 海峡科学,2015(15):65-66.

  [12] 罗欣, 段文利,陈明雁. 公立医院开展医学科普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协和医院“健康中国协和行动”首届健康科普能力大赛为例[J]. 中国医院,2018,26(12):75-77.

  [13] 中国科协. 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Z].2010.

  [2023-01-18 收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