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覺为师茶行者·覺语

  • 来源:凤凰生活
  • 关键字:虔诚,茶行者,覺语
  • 发布时间:2024-04-22 10:39

  摄影 / O口.studio 毛年书

  视频 / 喻安庆

  妆发 / 胡乐玲 、艾琳

  美术 / Jerry

  服装编辑 / Lily

  采访、文 / 胡见君

  题字 / 马小起、胡见君

  服装 / 夏姿・陈SHIATZY CHEN

  EXCEPTION例外

  PLEATS PLEASE ISSEY MIYAKE

  me ISSEY MIYAKE

  道具 / 大羿射箭俱乐部

  统筹 / Lora

  拍摄场地 / 清远新世界酒店、古悦茶坞

  以覺为师

  覺语请我写团扇。我问写什么? 她说“以覺为师”、“无尽藏”,一听就是有故事的人。从小在练功房、舞台上长大,后来担任过舞台剧演员、双语主持人、平面模特的她,曾为了艺术理想南来北往,辗转漂泊。她从有到无,又从零开始,每每绝地求生,开启自己的全新领域。“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最后终于在茶道中安定身心,心无旁骛。她称当下的自己,是一名虔诚的“茶行者”。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因为千帆过尽,她更有阅世阅人的资本。以茶对镜、借水澄心的她,于专注中熏习,在覺茶中澄澈,与茶一般活络安然而又不拘一格。她师承台湾茶道世家、“無诤”、“覺茶会”创始人刘育奇先生,在茶道中体验生命的蜕变与升华,躬行茶、水、器、境、人合一于心,破除定见,不知不覺便成就了全新的自己。她说茶之道即是人之道,茶汤的境界即是生命的境界。既受惠于茶,便用一杯茶汤布施、回馈芸芸众生,即借茶之名,修己安人。

  日居月诸,覺语跟师十年,缓慢而恭谨的,从学生走成了老师。十年后的今天,她带着游学者重走曾经熟悉的茶山,感慨着土壤的渐渐贫瘠,痛惜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她越发感念过去跟师父走山丈量过的每一寸土地、感受过的每一处清幽的山岚。怀想当时的绿野风烟、平泉草木,还有先生曾经边走边讲的字字句句,坚定她作为“茶行者”的信心,希望把心底催生的那些美好和天开图画般的美景一并留住。而接续衣钵成为“老师”后,更代表真正的承担与传习,更意味着要不断精进,终身学习。

  这个行业鱼龙混杂,每每受到质疑时,她总记得师父说:不贵汝行履,但贵汝见地。更需要澄澈身心,清明头脑,遵循自然与节气,回到天地与阴阳之道,从而“以覺为师”,映照万物。

  茶禅一味

  覺语师承的“覺茶”体系贯穿儒释道传统经典,从无茶入茶,体茶禅一味,证内外和合,向先人致敬。

  因禅宗与茶的融合,遂衍生“禅茶一味”的理念与禅茶流派。早在魏晋时期,禅寺僧人饮茶已蔚然成风。《晋书·艺术传》记载:“日服镇守药数丸……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已”。自唐代皎然、齐己、贯休、百丈禅师而下,皆茶禅兼修,宋代苏东坡、黄庭坚、惠洪、圆悟克勤禅师等人接续衣钵,又东渡日本由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传习弘扬。皎然率先提出“茶道”概念,致力于“饮茶修道、饮茶修禅”,把道家的羽化成修道、佛家的禅定顿悟、儒家的中正仁和融会贯通于茶道之中。他的禅诗“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以及“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等,空明澄澈,一派禅机与画境。贯休诗中亦有“药转红金鼎,茶开紫阁封”等与禅茶相关的主题。一代大家苏轼更体悟“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的日常真谛,心向自然,证万物有情。

  而无论陆羽的“精行俭德”、苏轼的“致君尧舜”、宋徽宗的“致清导和”、斐汶的“其功致和”,或卢仝的“便为谏议问苍生”,都可见古代士子茶人对于“仁和中正、礼敬俭德”的理想品格之追求,以及心系苍生的悲悯宽博之心,这大概才是行茶的正道与通途。

  而以小见大、道在万物,一花一月见楼台,唐代赵州从谂禅师用“吃茶去”的机锋,告诉修行者,大智慧即在生活之中,在琐碎的日常之中。觉悟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接地气于寻常实践。宋代著名诗僧惠洪云“烟云扫尽词传意,知见不生情透尘……露芽便覺如浮雪,品坐同分一盏香。”便如云在青天水在瓶,亦道出茶道与禅道的 “平常心”境界。

  鉴茶与觉茶

  覺语说,古人所谓的“冬喝武夷夏喝尖,二八两月喝竹兰”,其实都离不开天地阴阳之道,也是遵循自然的平常心。冬天喝炭火焙的乌龙、大红袍,可以驱寒。而夏天要喝有生发之力的茶,比如碳培绿茶、生普、白毫银针,白牡丹等,既能带来清明之气,又能帮助身体发汗排湿。

  茶山游学多年,覺语一直贪恋走在山谷中的那种草木蔓发的清幽之气,是一场身心的浸润与洗礼。她说修道的武夷人如炼丹制药一般制茶。光武夷山茶名就很有意思,像不知春,不见天,半天腰,一线天,千年矮,万年青,铁罗汉,金佛,白鸡冠,水金龟,老君眉,百瑞香等等,各个形象生动,让人会心而笑。比如“不知春”,是因茶树基本都在春天发芽,而这个茶的发芽期却在四月底五月初,慢悠悠的,不必着急迎春,更见姿态与风骨。而“不见天”、“一线天”,都指的是茶叶生长的险峻地理位置。“铁罗汉”,则是茶喝到身体里的感覺,茶气走四肢,如金刚罗汉护体。而“金佛”则有明亮而入定的感覺,似乎可以感知茶与经络的走向,唤醒身体诚实的觉知,一超直入如来地。

  问起鉴茶的标准,覺语说:观、闻、品、润、覺。初学茶时常常沉迷于香气、陈韵以及变化层次,比较接受又香又暖、直入人心的武夷岩茶,却喝不懂生普的妙处。当直觉排斥不喜欢的茶时,老师只说“倒满”,一次次用心喝茶。慢慢便打破狭隘的知见,感受到茶的世界竟如此宽广、多变、无界。如今,日日都是好日,入口都是好茶。从执着于有形有相到体味无形无相,不需要问询具体茶名,只要以自己敏锐的觉受去细细体量。在定点注水、在自由旋转的茶水与化境中,万千心法暗合阴阳,能感知茶之清明、能化、下行、放松、安定,这也便是评判一款好茶的标准。就像为人一般,中正平和、仁者无敌,自然具有内在的蕴藉、浑厚之力,而不做浮华、谄媚的茶。

  说话间,覺语拿出一罐鲜见的老绿茶,她说这是来自星星的茶,出处竟是白沙陨石坑,已经51岁。肉眼看上去完全不像绿茶,深褐转黑,带一点旧旧的陈香,醒润出汤后却宽厚无比,口感润甜,瞬间头脑与身体一般,又暖又清晰。

  覺语又取用一款箬叶包裹的椭圆形安茶,只见紧压在竹篓里的茶叶内飞和腰票早已沾染茶色,寓示着深深的时代感与岁月故事。据说清末民初时岭南盛行瘟疫,当地中医就用安茶作为药引,药到病除,被当地人誉为“圣茶”。乾隆时期成书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 “此茶能清骨髓中浮热,陈久者良。”

  最早的茶饮确实有药用目的。传说神农氏在尝百草时,即发现茶叶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中医早就发现了茶的药性,认为饮茶可安定人的五脏六腑。好茶的整个加工过程大多应和四季与节气,经历春发、夏化、秋聚、冬眠,就像万物生长一般。古人惜物,不像现代人崇尚只采茶尖,而古人常择有一定成熟度、连梗带叶但并不粗老的茶青。安茶即如此,制作时亦连梗带叶经晒萎凋后稍加揉捻,再进行蒸晒后压紧装在铺好箬叶的小竹篓内,并放入烘橱内烘干,使凝结成椭圆形块状,即依竹篓容量成型。每一泡还可配适量剪成小块的箬叶,因为它与茶长久相依存,脾性相投。这样的茶汤入口便有丰富的参香、药香、豆香以及微微槟榔香,这也是天地、自然与时间之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茶汤与日常

  茶人对于水与茶汤的讲究就更多了。借水澄心,水亦是最训练心性的法门。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谓:“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泡茶时,心不离水,一心不乱。忌断脉汤,注水不畅,如血脉不通。更忌大壮汤,快泻而深积,力度过大。而婴汤、百寿汤为最适中。晚唐苏廙《十六汤品》更有细致描述。

  有着最精致优雅日常的宋人,对茶汤是十分讲究的。蔡襄《茶录》云:“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固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辩,故曰候汤最难。” 庞元英更形象记载:“初滚为蟹眼,渐大曰鱼眼。”覺语问老师,如何判断煮水的温度,师说观茶烟升起的速度,听水在将沸未沸、大沸时的声音。不由想起谷崎润一郎说,茶人在听到水沸声时,就联想到山上的松风。茶汤亦呈现出人与自然的真实生命状态,物我相合。

  精谨如宋人,连杯盏都是有讲究的。如“九色名瓷”:“一作秘色,一作粉青,一作梅子青,一作红窑变,一作黑色,一作白色,一作米黄冰裂,一作天青,一作兔毫。”都是清润素朴的外观,正是如今流行的极简风。覺语则喜欢“玉瓷”系列。她说和茶一样,器物也是矛盾共同体。白瓷方便辨识茶汤的颜色,看似冰冷但触感温润。她用的允执杯圈足高而稳,捧在手里喝茶可以让人更专注。而大杯饮茶,一次即有足够的量,在连续品饮过程中,更方便让茶进入身体深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关于品茶时的背景音乐,覺语推荐古典钢琴、梵呗、古琴,或仅仅是简单的诵经,重在让人心性安稳、专注、恭敬。她一直记得止止庵中的一句话:琴不在人,听不在音,心法两忘。

  对覺语来说,与茶相辅相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还有瑜伽,乃是2008年结缘的。与茶一般,瑜伽也是身心修炼的一部分,一旦相遇,便再无间断。她练习的三瑜伽,没有多余动作,一气呵成不停留、不花哨,重在身体、气息、意识三合一的流动,暗合茶道的“动中禅”,致力于流动中的放松与冥想,在流转中提升专注与能量,这也是身心训练的法门。茶人的修为与瑜伽一致,着力即差。若有烦扰,放下便是。

  在沉寂的钵声中,在周遭的暮色四合中,眉目清宁的覺语提到茶行者的追求即四字:“净,静,敬,境”。不经意间抬头,窗外的梅花静静开放,令人身心如洗。“不置一杯酒,惟煎两碗茶”,今夕何夕,把盏问茶,同此对梅花。一霎身心虚闲,便是羲皇上人。

  甲辰惊蛰于京都懒懒宅

  对覺语来说,与茶相辅相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还有瑜伽,乃是2008年结缘的。与茶一般,瑜伽也是身心修炼的一部分,一旦相遇,便再无间断。她练习的三瑜伽,没有多余动作,一气呵成不停留、不花哨,重在身体、气息、意识三合一的流动,暗合茶道的“动中禅”,致力于流动中的放松与冥想,在流转中提升专注与能量,这也是身心训练的法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