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C非遗传承江南文人新雅集

  • 来源:凤凰生活
  • 关键字:非遗传承,文化,盛宴
  • 发布时间:2024-04-22 10:39

  研培教学及展览总策划/金江波、章莉莉

  采访、编辑/逄继青、刘梦月、刘欣、Lora

  部分摄影/朱晔 版式/志明

  此前,热播剧集《繁花》一夜之间让黄河路爆火,霓虹闪烁间,90年代上海的繁华与腔调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海纳百川的上海,不仅是摩登秀场,更是屹立于潮头的时代韵脚。作为文化的交汇地,上海不仅为传统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也为当代艺术与传统工艺的融合搭建了桥梁。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及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2023“江南雅集”传统工艺研修班)研培作品成果展也在《繁花》热播期间拉开序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携手创作30余件作品,包含纺织、陶瓷、印刷、制茶、雕刻等丰富工艺,以展示江南传统工艺的精湛与韵味,同时注入了现代创新元素,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繁花盛开的文化盛宴。

  第壹集

  取青媲白

  以「一带一路」主旨领衔的景德镇瓷器作品,有青白瓷系列赏瓶《追梦未来,取青媲白》与青花瓷系列作品《青韵苍穹,逐梦太空》。非遗传承人以精湛的传统技艺与设计师团队开放的创新思维相结合,共同守正创新,探索新路。《追梦未来,取青媲白》将宋代相传的青白瓷手工技艺与中国最古老的甲骨文字符经典相融,并采用现代简练的小口器形,形成古老与时尚的碰撞。小口瓶的一次成型,特别考量手艺人的传统手上功夫。传承人王水彬近三十年来一直潜心于青白瓷研究、制作、传承,在此次创作中,以独到的半刀泥刻画工艺、镂雕工艺、薄意雕刻工艺表现纹样和字符,使每一件作品在入窑焙烧后,釉薄处泛白凝玉,积釉处碧透青盈,纹饰立体透显,纹样与字符相得益彰,若隐若现,青白辉映。既恪守了青白瓷「白中影青、青中见白」温润如玉的特质,又不失当下时尚的琼玖之美。

  Q&A

  对话设计师 周爱华

  P:请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周爱华:《追梦未来 取青媲白》为青白瓷系列时尚魅力赏瓶,是传承人与设计师跨界合作的一种创新尝试。追梦当下设计对“古老与时尚”的无边界穿越。创意构思的原点,表现在刻意设计简练时尚且别有特质的系列小口器形之上,将景德镇青白瓷宋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与中国最古老的甲骨文及金文字符经典契合完美相融。青白瓷创烧于五代、兴于北宋,其瓷釉色“白中泛青、青中见白”,为景德镇窑首创,居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作品整体设计的小口系列赏瓶追求线条简练与系列器形的特质识别,并特别选用了宋代青白瓷传统手工成形技艺,传统灰釉烧成技艺。小口瓶的一次成型,特别考量手艺人的传统手上功夫。系列作品导入甲骨文及金文字符的文字为装饰设计元素,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作品表面缀以甲骨文、金文“守正创新、探索传承、追梦未来”等字符,与青铜器纹、饕餮纹、敦煌纹饰打散重构,设计形成独特的适合纹样。并以青白瓷独到的半刀泥刻画工艺、镂雕工艺、薄意雕刻工艺表现纹样和字符,使每一件作品在入窑焙烧后,釉薄处泛白凝玉,积釉处碧透青盈,纹饰立体透显,纹样与字符相得益彰,若隐若现,青白辉映。呈现出“隐青”、“映青”的如玉般高级精致魅力。《追梦未来 取青媲白》既恪守了“白中影青、青中见白”的青白瓷传统经典温润如玉,又不失当下视觉追梦时尚的琼玖之美。跨越时空聆听远古的声音,探索尝试古老的文明与时尚的特质神韵。可谓守正创新,取青媲白。

  P:在呈现这件作品之前? 你耗费了多少时间去钻研和沉淀?

  周爱华:创作,是一定需要持久的学习钻研和积淀。对于设计师与传承人合作的跨界设计作品更是如此。尤其重要的是,设计师需要花费时间对非遗技艺的认知和对匠心手艺的学习理解,并饱有跨界创作的热情和激情。将创新理念设计美学充分发挥并融合进非遗技艺。同时,对于设计与设计实现之间困难要有的充分认识等。当然,作为项目小组负责人的整体工作进程组织能力也是很重要。《追梦未来 取青媲白》作品的呈现,确实耗费了研究探索创新设计的精力和时间,但这是整个项目组共同的专业沉淀。项目的启动,是我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协同创新中心,与江南雅集研培班的江西省青白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水彬老师结识,进行了关于青白瓷跨界合作主题思想的初步探讨。王水彬老师对青白瓷的烧制工艺和雕刻等工艺投入了毕生的精力进行研究和实践。代表作品之一纯手工古法柴窑烧制的《灵山观音》在业界有很高的成就赞誉。在我们的交流中,他希望跨界合作能带来在传承祖辈的技艺中有设计内涵的创新提升。在沟通了彼此的初步想法以后,我们建立了项目小组,导入了切实可行的跨界工作模型。即:学习理解与交流、创想发现与探讨、并行设计与共创、设计创新与设计实现等模块,有序交叉并穿越推近。学习理解与交流;在确定跨界创新设计的第一时间,我与团队的设计师去到景德镇,进行深入的学习理解与交流。(我一直认为,与传承人进行跨界设计合作,深入的学习了解/理解以及交流共识是非常重要的)在景德镇浮梁镇,我们深入在乡村传承人王水彬神瑛坊工作室(江西省青白瓷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古法烧制柴窑基地)实地考察学习了解专业特性,一层层理解传承人王水彬充分讲解的青白瓷的专业特性。景德镇陶始于汉世、青白瓷创烧于五代、兴于北宋。是中国古代南方瓷业的技术和艺术高峰。青白瓷的材质特征是当地固有的地方特色,以景德镇的南河流域和瑶河流域所产生的特殊原材料,其炼制材料的工艺要求极高、过程复杂、周期漫长,成就了晶莹剔透,温润如玉的青白瓷。

  创想发现与探讨:在窑厂近距离观察青白瓷青白色阶的色板,细心观察青白瓷工匠传神的薄意雕刻、半刀泥刻画,若隐若现的精湛技艺,观察比对不同纹样的雕刻形式感,青白瓷的“影青”、“隐青”、“映青”的细微变差别与变化的神韵。体会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视觉感受。共同探讨提炼确定了创新设计的目标: 充分运用了传承人大师宝贵精湛的传统技艺与设计师团队开放的创新设计思维,以简约时尚流畅的现代造型,导入甲骨文、金文独特的视觉表达,融和饕餮纹、青铜纹的意向概念,现场手绘了设计草图、初步探讨了引入的工艺的创新突破点。

  并行设计与共创:整个项目的设计构成图稿,在青白瓷器形创新设计的三维建模、甲骨文与金文视觉导入的文字设计、饕餮纹、青铜纹概念手绘图等同时并行展开,并与王水彬老师远程交流、视频讨论。对于特别设计的小口流线系列造型,是我创意的一个坚持,王水彬老师也很赞许,特别准备选用古老的宋代青白瓷传统手工成形技艺,这一时尚设计与设计实现的古老工艺结合,是一个创新的探索。而在青白瓷器形上以甲骨文与饕餮纹、青铜纹的契合也是一种创新的设计手法,如何既能显现雕刻立体感,又不失青白瓷“隐青”、“映青”的特性,我与王水彬进行了反复的探讨,对设计构成图稿做了多次调整,最终的设计呈现是一个有突破点的共创;设计创新与设计实现的过程,尤其是非遗跨界的创新设计主题项目,对于设计师与传承人都是一个探索新路的过程,会面临不同的挑战。《追梦未来 取青媲白》也是一样。我与王水彬老师共识了“守正创新”的原则。我研学甲骨文多年,与大多数研学家不同的是,我喜欢上甲骨文不是专研文字发展的人文历史,而是特别爱上了文字的艺术性和图案化,并一直希望有机会可以应用于设计,将古老的历史之美融入创新的设计。

  所幸的是,我的认识得到了甲骨文研究专家的认可。这一次的设计原创点导入甲骨文设计,得到了传承人的理解共识并特别在设计实现过程中反复试验,并且这个项目恰逢冬季,寒冬的景德镇对于拉坯烧制成型都带来很大问题,小口瓶的一次成型也是其中的手艺特别考量之一。不同的器形转换不同的图案设计,也都需要反复的调试,才呈现出了“白中影青、青中见白”的最终效果。此次的跨界设计探索新路,让我爱上了青白瓷。所有的积淀是项目团队协同创新共情努力的成果。

  P:将非遗与当代时尚结合,有哪些难点?

  周爱华:“将非遗与当代时尚结合”,是“非遗”得以持续“传承”并有所创新的思想认识与实践方法之一。“非遗”有着特定的技艺承载,不同历史人文背景下滋生成长存活的各类非遗名目,都由其特定的技艺手艺表现出的非遗文化感染力;“当代时尚”,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抽象的泛概念,不同年代主流导向的“当代时尚”呈现的形式美感和人文美学会各有其当代时尚魅力;这样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人文背景中产生的概念体结合,有难点的是必然的。以非遗文化与当代时尚跨界创新设计“结合”的项目为例,首先,项目结合的“融合点”明确是关键。同时,考虑设立一个项目过程的“缓合点”,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所谓“融合点”,是指“非遗文化”与“当代时尚”在项目中强调的核心点,要达成共识。所谓“缓合路径”是指在项目过程中发生认识差异的分歧,彼此可以理解缓冲的共识点,以求同存异。

  因此,在立项前期或可行性研讨阶段,需要设计师与传承人充分的沟通和共同探讨,充分学习并深入了解创作非遗技艺代表性的文化内容,并尽可能深入参与实践,对祖辈的手艺心存敬畏,深刻理解其美学核心点。在提出当代时尚创新设计方案时,要清晰其“结合点”的“缓合路径”,并尽可能具备足够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若缺乏充分深入的沟通探讨,则很容易会产生偏差,导致项目无法落地。在当前,“非遗文化与当代时尚结合”的项目,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P:你会如何看待“传承”这件事?你认为自己有足够的信念可以接“传承”的接力棒吗?

  周爱华:首先,“非遗传承”是一个涉及领域非常宽泛的事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等多个方面,它们以人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得以保存和流传。这些遗产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传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有多方面的积淀和付出,更需要坚持。对于“非遗传承”就更是如此。“非遗传承”在这几年是一个比较流行的单词,或者说,提到这个单词会有流量,但是慢慢地会发现最近有些疲软和因为一些多种需要而流于形式。(当然,形式,是需要的)。对于我来说,多年之前以一个设计师和品牌文化建设者角色进入“非遗传承”领域,十多年来与不同名录领域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直接的研究探索、跨界项目创新设计合作实践,不断学习,遇到过困难,经受过挑战,逐步积累,有了一些认识和信念,我想,自己还是有信心和足够的信念,可以接过“传承”的接力棒,依然坚持努力向前。

  当然,这不仅仅是个人,主要:

  1.首先从大环境看,中国文化自信的日益崛起,世界对于非遗传承的关注和设计艺术文化的交流传入,使得“传承”不再是仅局限于传承人的个人行为,在中国从国务院于2006年批准命名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还不到二十年,对非遗传承的研究已经形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共识、一种集体的有组织行为,巍然成学。

  2.第二,源于作为设计师和独立项目人,我有着个人的喜欢热爱和一份激情,有着不同领域设计师背景的同道朋友,有探索精神和坚持的态度,我们心存共同的梦想;

  3.第三,有着一大批不同非遗技艺领域的传承人代表,他们除了有一份对技艺的尊敬和可贵的匠心,他们很迫切地希望在坚持的过程有创新的引入,有志于非遗传承的设计师加入,让祖辈传下来的宝贵技艺传承下来,期望有机会去做新的突破和提升,这也是我自己感受到的;

  4.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之一,是有PACC这样的公共艺术的平台。以各种形式,汇集设计师和传承人,在这个特别的综合平台吹响集结号,平台汇集有故事传承人,有不同背景的设计师、创作者,我作为设计师和独立项目人,总能在那里获取到自己向往的、或者始料未及的传承人信息,有机会融入设计师的创新设计理念,成就一个个设计师与传承人跨界合作的创新项目。(过去,我已经完成过与国家级非遗名录缂丝的跨界创新设计项目、国家级非遗名录蜀绣跨界创新设计项目、国家级非遗名录苗绣跨界创新设计项目等)

  P:接下来,你还会继续与非遗传承人保持沟通联系,创作更多新作品吗?

  周爱华:结合这次的我和设计师小团队与王水彬大师的创作合作,我们都认为是走出了景德镇青白瓷创新设计的可喜的第一步,有突破成功的点滴喜悦。同时,我们都非常共识地认为,一定会在创新设计与多项工艺的深化结合的基础上持续深入探讨,持续实践,争取有更多创新提升的作品。

  “一带一路”主题《追梦未来 取青媲白》 非遗跨界策划 章莉莉

  传承人 王水彬X设计师 周爱华 创意设计团队:全莹应敏 郑珊珊

  第贰集

  繁花`万象

  《繁花·万象》 传承人 董慧X设计师 胡一威

  掐丝珐琅作品《繁花·万象》的灵感即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万象”,整件作品在金属镜面基底上,不仅展示了掐丝珐琅这一古老工艺的魅力,也传达了深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当人们站立于镜前,才共同呈现了这一幅《繁花·万象》的作品,每一位照镜子的过客与镜面互动所形成的变幻,真正的诠释了“万象”。

  Q&A

  对话设计师 胡一威

  P:请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胡一威:这是我和掐丝珐琅非遗传承人董慧老师合作的掐丝珐琅作品——《繁花·万象》,灵感即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万象”。整件作品在金属镜面基底上进行制作,不仅展示了掐丝珐琅这一古老工艺的魅力,也传达了深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画面的左右既为对称图形却又色彩不同,左边玫红色系代表美好;右边颜色偏深偏暗,代表烦恼。画面中既有寓意富贵美好的牡丹、充满生命力的麦穗、向往自由的翅膀、象征永恒与光明的太阳相交织,也有许多缠绕不清的曲线交错,代表着烦恼的人事。一切生命形态、文化元素或抽象概念的和谐共融,表达了人们对大千世界的理解与感悟,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万象”的理念。这幅作品最精彩的部分我觉得是我和董慧老师一起探讨出来的中间人形轮廓的镂空部分,以纯镜面形态展现。只有当路过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将自己和周围华丽的图形相融合,才能最终真正地完成这幅作品。正所谓:万象世界万相心,万物灵性万物情,从我们眼中看到的世间万象,变幻莫测、繁花似锦,当“相”与“人”共融,天地自然与人文统一,一切便成了“万人万象”。

  P:在呈现这件作品之前? 你耗费了多少时间去钻研和沉淀?

  胡一威:在十年以前我有画过一副类似的插画,那时候只是一种关于图形美学的探索表达。一直以来我的愿望就是有一天可以有一种非遗技艺将我华丽的图形绘画给表现出来,通过和传承人的沟通,我决定把脑海中原本很早就有的东西借助这个作品表达出来!

  P:将非遗文化与当代时尚结合,有哪些难点?

  胡一威:每一种非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定历史背景、文化传承以及美学体系。而我的画风则是数字图形艺术,抽象华丽。在碰撞中最大的难点其实就是说服传承人破局,接受颠覆性的新事物。因为往往我的设计是颠覆传承人原本对于自身技艺的美学体系理解的。这幅作品我就是打破了传统掐丝珐琅的绘画风格,画了一幅不属于掐丝珐琅风格的画,传承人再用掐丝珐琅工艺将其制作完成。当然,最后的效果是很让人惊叹的。敢于碰撞和革新我们才会创造出新的东西,对吧!

  P:你会如何看待“传承”这件事? 你认为自己有足够的信念可以接“传承”的接力棒吗?

  胡一威:“传承”这个词对我来说,还是担当不起,这是留给中国千万的非遗传承人的。我只能说自己是一个发自内心喜欢非遗技艺的,自发“推广者”。因为我的个人身份横跨“商业品牌形象设计”和“跨界艺术”多个领域,会接触到各种艺术和商业结合的项目机会。所以我希望用我所经历到的,学习到的,在合适的机会将非遗技艺推广和应用到商业设计的项目中去。让更多的消费者普通人都能接触到我们的非遗技艺。用自己另一种身份来帮助非遗文化的“传承”!

  P:接下来,你还会继续与非遗传承人保持沟通联系,创作更多新作品吗?

  胡一威:会,这几年来我已经把和非遗传承技艺合作,当成了自己另外一个新的身份。以此借机来学习和探索更多的艺术表现可能性。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非遗文化“推广者”。

  众所周知很多高难度的手工技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完全代替,全球各类奢侈品品牌一直以来都崇尚纯手工。对于具备艺术文化传承底蕴的非遗技艺,胡一威尊重它的“慢”,也喜欢它的慢。就好比这幅掐丝珐琅,这幅作品的手工制作时间长达半个月。“我们大胆地尝试挑战在大型镜面上制作掐丝珐琅,由于我的设计稿图形复杂且细节层次繁多,在镜面上掐丝不同于在其他平面材质,镜面会反射光,同时线稿也会变成双层,非常考验传承人的技术和耐心,特别是点蓝阶段。(点蓝是指在掐丝形成的空隙内填充入各色釉料,每一种颜色都需要精准地填入对应的区域,且由于不同色彩间可能存在的微小空间和重叠部分)。

  另外在配色方面对于制作也是极大的考验,这幅作品的色彩层次丰富,从明亮到暗淡的渐变过渡,从冷色调到暖色调的和谐搭配。其中有个别图形达到了五种色彩进行组合渐变,传承人需具备极高的细致度和控制力。

  设计师胡一威另起“窑炉”

  P:另外,德化瓷烧制作品《四季》是你和非遗传承人冯宝胜老师合作的作品,灵感来源于代表各个季节的花的叶子。

  胡一威:是的,分别为“春之牡丹”、“夏之龟背竹”、“秋之枫叶”、“冬之银杏”,叶片象征着生命与希望,将其以图腾形式融于器皿之上,所谓四时有序、万物有时、生生不息,在四季更替中感受时光流转。此组作品属手作无釉裸烧,其中春秋是柴烧壶,夏冬是柴烧宝瓶。经1350度高温、72小时不眠不休轮班投柴,柴烧过程中,完全燃烧的灰烬极轻,随着热气流飘散,木灰开始溶融,木灰中的铁与陶坯上的铁形成釉,这种方式形成的釉被称为"自然落灰釉"。自然落灰釉通常是粗糙哑光的,乍看不甚起眼,但细细品鉴之下却愈发耐看,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在表面形成或平滑或粗糙的质感,烧制中的偶然性令每一件作品呈现出独一无二的迷人火彩。

  返璞归真终为生活的本质,柴烧器皆为造化之作,烧成效果由土、火、柴、窑共同作用而成,其技出于古法,其痕得于偶然,其美皆由天赐,每一器皆为孤品。柴烧陶特有的那种自然,古朴的风格让我很是着迷。在和传承人了解完工艺特点以及看过很多成品后我立刻就有了灵感,因为在越简单的东西上加元素就越容易。由于日常拜访自己身边的前辈和老师们时,几乎都是喝茶。所以我直接联想到了一年四季的主题。

  P:制作过程中需要有哪些磨合?

  胡一威:每一种非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定历史背景、文化传承以及美学体系。在碰撞中最大的难点其实就是说服传承人破局,接受颠覆性的新事物。因为往往我的设计是颠覆传承人原本对于自身技艺的美学体系理解的。这组作品尤为明显,我用抽象的图案画了四组叶子,需要按形雕刻完后贴到器皿上后进行烧制。但是在传承人的艺术观里柴烧陶应该是古朴自然,而不是过多的去装饰点缀。好在大家最后的观点还是一致,想要共同寻求突破。正因为有了大家的大胆尝试,才有了那么完美的成品。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运气不错,壶和宝瓶的随机火彩都很有特点,特别是“春”和“秋”。

  P:手工制作的最大魅力是什么?

  胡一威:这套作品从最初的器皿造型的捏制,到瓶身图案的雕刻开模,都是一点点手工完成的。传承人每一个制作阶段都会发照片和视频给我,很奇妙。慢慢从铁胎泥到胚型,再不眠不休烧制后出炉的成品,真就像看着一个孩子慢慢孕育长大的感觉。这是一种匠心,是一种温度,不是冰冷的机器可以媲美的。因为它让每一个作品都具备独一无二的特质!

  第叁集

  繁花丝绸之路

  江南地区盛产丰富的民间艺术,如绘画、刺绣、雕刻等,走进展厅,氤氲着江南典雅气韵的作品《繁花》,便集多种传统技艺于一体——以纺织品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通过盘绳、堆砌、渲染、刺绣钉珠等工艺的运用,在手绘和刺绣的世界地图上勾勒了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丝绸之路的路径和重要城市,展现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之美。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家青白瓷片的创新使用,使得传统器形印象被打破,装饰上的无规则瓷片展现了独特的美感,每片瓷片上仿佛都留有艺人的指纹,呈现出独特而生动的效果。所谓“繁花”,正是这幅作品所体现出的不同文化和技艺的共融之美,是丝绸之路上的繁荣贸易、文化交流,是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性。

  Q&A

  对话设计师 苗海燕

  P:请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苗海燕:这是一幅以纺织品为主的纤维艺术作品,在手绘和刺绣勾边的世界地图基底上,着重装饰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丝绸之路的路径和重要节点城市。应用盘绳,堆砌、渲染,刺绣钉珠等工艺,衬托青白瓷片的自由堆砌。使纺织品和瓷器这两种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以一种当代艺术的方式结合,得以重新表达丝绸之路的通商意义。这一次与青白瓷的合作,打破了传统青白瓷的器形印象,用随意随型的无规则瓷片做装饰,小瓷片上隐约可见艺人的指纹、每一片都具有独特的美感。画框为规矩,地图为方圆。在有限的规则内,我们可以用无限的想象力、用自由的材料、手法去创造自由的艺术,在商业与艺术的结合下,未来有无限可能性……

  P:与非遗传承人王水彬合作时,他给你带来哪些启发?

  苗海燕:我的本职工作是服装设计,由于非常喜欢做手工,热爱刺绣,也喜欢尝试各种材料,早有尝试纤维艺术的想法。这一次与青白瓷传承人王水彬老师相识,立刻被他的作品吸引,细腻的胎与釉,纯净的颜色,以及王老师精湛的雕工,都让人舍不得移开视线。但是王老师的作品已经足够完美,于是我开始思考瓷与纺织纤维的结合,跟王老师沟通后,得到他的肯定和支持。其实灵感的迸发是在一瞬间的,但是未了实现这个想法,王老师几乎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全手工一片一片捏制瓷胎,并且帮我解决了瓷片打孔的问题,当拿到这一捧大大小小的花瓣状瓷片时,真让人惊艳到爱不释手,每一片都有不同的美。

  P: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

  苗海燕:传统非遗与当代时尚的结合,难点与痛点并存,就是需要设计师对非遗技艺的了解,了解越深刻,生发越自由。这种了解即包括对技艺的了解又包括对其背后的生长文化的了解。只有深刻了解,才能吸收为养分,继而生发、应用于自己的作品当中。复制黏贴、或者直接取一个章节,都不能算很好的应用。我这些年接触过很多传承人,大部分的手艺人其实都很开放,非常愿意把自己的技艺与设计师沟通展示,这其实也是“传”的一部分,“承”可能对年轻人来讲稍微有些难度,因为要把一项技艺完整传下去,是需要长时间潜心研习的。不过这几年有很多90后、00后,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到钻研一种甚至多种技艺的人越来越多,如果忽略非遗传承谱系的框架要求,这些年轻人对于传统技艺的“承”、“用”是很让人感动的。我自己也是非常愿意学习各种技艺的人,从设计和应用的角度讲,这些传统技艺是我无尽的灵感源泉。

  P:家庭成长环境对你带来哪些影响?

  苗海燕:我是在传统文化的环境里长大的,家父是戏剧作家,从小就被戏服的华丽精致所吸引,励志做服装设计师。所以对传统文化和技艺的热爱,让我愿意、并热衷于与手艺人接触和学习,从他们身上汲取灵感,整合应用传统技艺,希望把传统技艺用在不同场合的现代生活当中。所以,未来我一定会越来越多与非遗传承人合作,让“应用”成为非遗技艺的传承路径,只有用、才能让非遗技艺继续下去。传统技艺,慢是她的灵魂之一,并不是万事都要追求速度的,当然,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优化工艺,但是最不可忽略的是“手工完成”,不可忽略“人”在传统技艺当中的重要性。手工所能赋予一件作品的灵魂是不可代替的,在时间的磨练中产生的作品是活的,而在制作过程中的治愈性也不是速度与量产所能代替的。

  第肆集

  浩瀚星空

  作品《梦想》,不仅使用了环保材料咖啡渣作为银河的肌理展现,更是一次对非遗手工艺的创新尝试,也是对梦想的深情表达。每位学员都贡献了自己的独特技艺,以破茧而出的蝴蝶为主要表现载体,使作品呈现出多重非遗手工艺的交融之美。作品中的浩瀚星空象征着众多非遗技艺的璀璨,艺术家们以此为媒介,向世界展示了上海海纳百川的独特魅力,让每个人都能在这浩瀚星空中找到自己的梦想。设计师何然介绍道:“这是融合了25位非遗传承人作品的‘大’作品,每位传承人都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我把他们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中国非遗文化的浩瀚星空。”

  《梦想》

  传承人 研修班全体学员X设计师何然

  Q&A

  对话设计师 何然

  P:在呈现这件作品之前? 你耗费了多少时间去钻研和沉淀?

  何然: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前半生的经历,不管好的坏的,造就了今天的我们,从孔孟之乡到时尚之都巴黎,从云南青海少数民族聚集地到前卫魔都,多元的文化,融汇在血液之中,我一直在吸收,在成长,遇到合适的光照自然而然的发芽。

  P:将非遗文化与当代时尚结合,有哪些难点?

  何然:非遗文化也有“大俗”“大雅”之分;让“民俗”的摆脱一些“土”味;让“大雅”的接点“地气”然后和实用相结合,永远是在做一个拉锯战,怎样平衡,是我一直最为关注和在解决的问题。

  P:你会如何看待“传承”这件事?

  何然:“传承”就是用起来,有商业闭环。让消费者喜欢,并为之买单,通过商业让传承人有可持续的资金运转。这离不开文化自信,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国潮”,我相信非遗文化会“传承”下去。

  P:如果完全按照传统思路来创作,会很“慢”,你会尊重这个“慢”节奏,还是会希望引用先进技术提升效率?

  何然:两者不是二选一的答案,完全可以2条腿走路,有些工艺就是保持原滋原味的“慢”,有些先进技术可以让产品更好的呈现就选新工艺,即使是同一工艺,也可以有2条产品线,高定手工,量化文创。根据工艺和产品定位去做选择。

  P:接下来,你还会继续与非遗传承人保持沟通联系,创作更多新作品吗?

  何然:必须滴,这是我永恒不变的创作灵感和元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